浅谈实践的重要性

2016-01-18 21:57评论(0) 浏览(71)

一、教育实践的价值

教师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教师教育离不开实践培训,教育实践的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从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来说明教育实践对教师教育的价值。

(一)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率

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师范生的从业能力和职业人格。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未来教师人格全面生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它对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尤其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通过教育实践,师范生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会转化为实践知识,师范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教育实践,有利于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增加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砝码,最终将有助于他们成功就业。

(二)教育实践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践有利于其专业化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育实践是师范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师范生通过实践锻炼,找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经过不断总结,能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这是他们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基础。其次,师范生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对教师专业素养内涵、对教师工作尚缺乏真正的了解,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知水平较低,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再次,通过教育实践,师范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这能保证师范生不断自觉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三)教育实践有助于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的需求

在教育实践之前,师范毕业生可能对用人单位没有深入的了解。然而,通过教育实践,师范毕业生可以基本了解中小学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及教学模式等情况,师范生可以就自己所了解到的中小学校的现实需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早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弥补自身的短板,发扬自身的长处,尽可能满足中小学校对高素质高能力优秀教师的需要。

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教育实践的相关资料和自身教育实践的经历,本文认为,目前教师教育实践培养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育实践时间短和教育实践模式单一

2011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教师〔211〕6号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虽然教育部出台了政策,教育实践时间为18周,但“高师院校的普遍做法是一般安排6~1周的教育实践”[1]。我们看看国外的教育实践时间:“英国15周;美国最短:15周,最长:半年;苏联:17~19周;法国:27周;德国:第一阶段:12周;第二阶段:18~24周。”[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时间偏短,正如夸美纽斯所讲“教学是一门艺术”,然而,师范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历,他们怎可能成功地驾驭课堂?从2世纪8年代开始,国家就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改革教育实践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始出现“分散实践”“顶岗实践”“全程实践”模式等等,但集中实践模式在高师院校还是占主导,这种模式,一般安排师范生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实践。当时正值考研的紧张准备阶段,虽然不敢怠慢教育实践,也对教育实践充满期待,想把教育实践搞好,想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因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但是,由于考研的压力、平时上课的压力、教育实践的压力,结果导致难得的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对于这一问题,看看国外的做法:(1)英国:“伙伴”教育实践模式,重视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2)德国:“两阶段”实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第二阶段以实践训练为中心,辅之以理论培养。(3)法国:连续性教育实践模式,在师范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从国外的做法,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也要注重质量,要切实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二)教育实践的内容不丰富

就笔者的亲身教育实践经历而言,参加教育实践的内容就是见习和实习。见习就是到所实习的学校听几节课,实习就是上两节课。而真正的“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它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3]。究其实质,教育实践内容不丰富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实践的时间短和采用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正如前面讲述的教育实践经历,教育实践演变成了过场和形式,师范生不可能体验到“货真价实”的教育实践,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收获实质性的专业成长经验。

(三)教育实践基地不稳定

教育实践基地不稳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双方都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管理缺乏统一性、协调性。高师院校临时联系实习学校,实习学校临时安排实习工作。其次,实习经费不足,使得落实实习基地成为棘手的问题。再次,实习人数过多,实习基地的负担加重,给实习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最后,中小学都有升学率考核的压力和功名利禄的竞争,没有教学经验的实习生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4]综合以上原因,实习基地不稳定也不难理解,因为实习生的到来打断了人家学校的原有部署,打断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给实习基地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四)教育实践指导老师责任意识不强

实践指导教师包括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师范生个人的原因、高师院校的原因、实习学校的原因。师范生个人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师范生的能力不足,表现为具体教学中出现知识把握不准、解释不清的现象;缺乏教学管理能力,不能很好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高师院校分配的指导老师也因为个人的教学、科研工作而疏于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实习学校里的指导教师,他们指导效果的好坏并不与他们的绩效工资挂钩,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他们指导得好坏,全凭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还存在着实习学校老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优化教育实践的对策

(一)改革教育实践模式,延长教育实践时间

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了改变教育实践时间短、教育实践模式单一的现状,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实践培养模式,转而采用全程实践培养的模式。应当从师范生入学第一学年就开始举办教师职业感受等教育活动,让师范生了解和认识到作为一位职业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特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取向,从思想上,为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准备。第二学年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校去,使师范生熟悉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观察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以此丰富师范生的直观经验,增强其直接体验性。第三学年开设实践课程,要求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增强其与中小学课程的联系和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育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的教育教学情境,丰富师范生的感性经验。第四学年主要是上岗实践,这是一种对师范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考查和检验。

(二)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在高师院校采用全程实践培养模式,为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本文认为,教育实践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微格教学、班级管理案例分析、说课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师范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二是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各种竞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充分发展师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三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师范生到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方,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四是研究性教育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撰写论文等。师范生通过教育科研的训练,有利于他们形成职业理想;在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对教育理论进行理性思维和批判反思。五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主要是,师范生到实习学校听课;教育实习,是在前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师范生独立上讲台,这是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检查和考核。

(三)建立稳固的教育实践基地

高等师范院校要想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必须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寻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形成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同建构的模式,来共同管理教育实践基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高师院校要满足中小学的需要,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满足实习中小学和学生家长对高素质教师的期望,让其尽可能减少在教育实践中对中小学日常教学的冲击。三是经费保障,高师院校要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实践的经费投入,和中小学搞好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设好教育实践基地。

(四)增强教育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

本文认为,增强教育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相关政策,给教育实践指导老师相应的报偿。如:在职称评定中可以占一定的评价指标或者给予实习指导津贴等。二是对教育实践指导老师进行“上岗”选拔和培训,改变过去每位教师都可当指导老师的局面,选拔那些职业道德素养高和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老师,增强指导老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三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对指导老师日常的工作安排做出调整,要尽量不安排上课任务,使指导老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工作中来。四是师范生本人,要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听从实践指导老师的辅导和安排,认真做好教育实践工作。职前教师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其质量高低和培养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本文探讨教育实践的价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一篇: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后一篇:
核心价值观
分类:
教学论文
分享到:
分享 转载(1)
7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