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四)

2012-01-02 04:34评论(0) 浏览(428)
 

——兼代家长会发言稿

期中考试的结果已经揭晓。对于我们班的成绩,我基本上是满意的。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总平均值达到五百六十分,上六百分的人数有十九人;全年级共六百六十名学生,前三百三十名中我们班有三十五人;年级组前六十名中我们班有七人,而我们班总分在四百二十分以下的同学只有三人。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班的总体水平是比较均衡的。用你们的英语老师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我们班是很有潜力的。这一点可以从在这次考试中我们班有许多平时平时表现不怎么出色的好多同学都是考了近六百分的总分的事实得到证明。比如说:毛心萍、文颖褀、杨赛、余玄瞳……还有,我们老师平时认为学习比较吃力的一些同学好多都还考得不错:曹巩、陈乾、戴志鹏……尤其是曹巩同学,虽然他是我们班的倒数第四名,但是七门功课中他只有英语没有及格(58分)。448分对于别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曹巩同学来说绝对是一个莫大的成功。老师有理由相信,只要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他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的。对于这次考试,我最想提到的是两个人:王珺和余意。她们两个人的入学考试成绩只能是算是中等偏上的成绩,但是在这次考试中,她们都考得很不错,尤其是王珺还进入了前五名。老师在这里提到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我们要做最好的自己,就一定得学会她们俩身上的一种品质——踏实。踏实表现在哪些地方?在她们的每一次工工整整的作业中,在她们一次比一次好的小考成绩中。余意的第一次数学考试只有七十多分,然后是八十多分,然后就是九十多分了,而且那一次全班只有九个人上九十分。面对自己一次比一次进步的成绩,她在家校本中写道:数学终于上到九十分了,我太高兴了。我一定要保持这样的好成绩。英语老师从小考中发现王珺的平时学习非常的扎实,忍不住来问我她其它的学科是不是都一样的厉害。那时,我还未置可否。可是,现在她以自己的成绩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所以,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句话:

做最好的自己,带上“踏实”上路。

好多同学经常有这样的表现:试卷一发下来,他就捶胸顿足。好多同学也在期中反思里写到自己就因为粗心大意而丢掉了不少分。甚至还有不少同学不以为然:这次粗心大意没考好,不要紧,下次我不粗心就是了。我又不是不知道做。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你在作业中做不到,你就在考试中做不到;你在平时的考试中做不到,你就在大型的考试中做不到;同样你也就在中考以至高考中都做不到的。任何一种良好的品质都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日积月累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你想做就做得来的。更何况,任何一种优秀品质的背后一定得有其它的优秀的品质做铺垫。比如说:从踏实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具体一点说,你得对你上的每一堂课负责,你才会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你得对你做的每一次作业负责,你才会尽全力做好你的每一次作业。老师最怕的就是那种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或者是那种对什么都认为是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的人。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当然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这是他的必然结局。而认为什么都差不多了的人,最终会因为自己差的那一点点而与一个个机会失之交臂,从而与成功无缘。对于人生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遗憾的吗?

也许有同学在问:老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踏实”?

记得有一次,我问熊旭同学:“你和谢旭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熊旭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比较安静。”在老师们的眼里,熊旭同学的思维能力绝对是一流的,他的反应能力、表现力也是很出色的。可是,如果要说到考试的成绩,任何老师都不会看好熊旭而会看好谢旭东。理由就是熊旭自己给出来的——他比较安静。而且,因为毛躁,熊旭同学到现在都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课代表,现在他最多只能是称职而已。而他却是数学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一眼就相中的课代表。可见,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智力,如果没有优秀的品质,你离“优秀”就还差许多的距离。

所以,在这里,老师要说的第二个词是:安静。

安静是踏实的孪生兄弟。在老师的记忆里,最安静的同学应该是余意,所以老师毫不犹豫地选她当了我们班的德育标兵。除此之外,就要属谢旭东、王珺、蒋哲、郭雨睛、谭佳了。在这里,老师在必要提到我们现在在大力推行的课改。我想,无论大家对我们学校的课改持什么样的态度,都不能否认这里面有一个很有价值的环节——独学。每堂课里都有至少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安静的独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不教,我也会。这就是自学能力。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黄金时期。(举例说明)我想,这就是我们课改的核心。而要真正抓住这个核心,我们的学生在独学时间里必须做到两点:安静和专注。而安静是前提。真正做到了安静和专注,我们的学生就离成功不远了。

所以,老师在教室的横梁上写上了一句话:

“喧闹之中,自有我的一份宁静。”

课改后的课堂无疑是快乐的。这一点,你可以从每个教室时时时爆发出的足以掀起屋顶的欢呼声中得到证实。尤其是英语课。新的课堂的对学、群学以及交流展示的环节都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种满足,确实是让学生感到了快乐,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是这种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做法却又会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浮躁,变得虚荣心十足。这又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各年级各班都有那样的个别的同学他的学习行为来是为了自己更好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赢得分数。所以,我们一些同学在听同学展示时是在认真倾听,可是他却有可能是为了怎么钻牛角尖似地去质疑,目的也是为了得分。所以说,喧闹声中谁能得到知识、方法和能力,我想只有那种真正做到了内心宁静的人才会有最大的收获。所以,我一再嘱咐大家:群学、交流展示时,最要紧的是你一定要及时筛选信息,及时动手写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那才是你一堂课下来的看得见的收获。这也可以是我们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很积极,而在本次考试中却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吧。

所以说,作最好的自己,你还得拥有“安静”的品质——非宁静无以致远。

最后,我在这里要特别向家长们讲到的是我们学校最近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全人教育。顾名思义,教育就是一定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我没有能力将这一新名词诠释得具体生动,我只想跟大家讨论前半句话:“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想冒昧的问家长们一句话:你认为你的孩子的人格是健全的吗?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孩子还不到七岁,就很明显学会了欺负她妈欺负她外婆(举例说明)。考试没有考好,你帮她一个个题找失败的原因。她不仅不听,还一味地找客观原因,最后实在没辙了,就想一哭了事。吃饭时,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菜,总会把那盘菜移到自己面前,如果看到不多了,还要爸爸妈妈不要吃了要全部留给她。我要去给在医院上班的妈妈送饭了,要她跟着去。她大哭大闹,理由就是耽误了她爱看的电视剧。所以,我在这里想讲的是:人性本恶。这种恶,我们最初可以理解成为“自私”。你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七年级学生的表现:不想做值日,原因是懒得擦黑板,更不用说擦讲台。不想搞卫生,两周轮到的一次卫生打扫,经常有人偷工减料,经常有人要老师罚扫。自己不愿意送自己已经明显坏了的桌椅,想着下周反正会换给别人。把口香糖渣粘到别人的座位上,自己已经明显很脏的地面不及时清理,面对很明显的垃圾不愿意弯腰捡起……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我们的学生的人格上的缺陷:自私。所以,针对全人教育的基础——健全人格,我们学校的校训就定为:首先是学会做人,之后才是学会学习。只有你学会做人了——具备一个人的基本的人格了,你的学习才有意义。君不见那么多的大学生的自杀事件屡见不鲜,还有那么多的中学生大学生的杀父杀母的新闻也屡见报端。还有那么多的北大清华的学子们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毕业后去美国定居。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爸爸妈妈都敢下杀手,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可以毫无顾念,对培养自己的国家没有一丁点的情感。这样的学生在人格上肯定是有很大的缺陷的。这样的学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当然是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的极端功利主义化的教育制造出来的产品。中国孩子上学的第一天,爸爸就对他这样说:孩子,好好学习,一定考第一,爸爸给你要什么买什么。这样的结果是:如果这孩子考不到第一,他会认为是别人防碍了他成为第一,就会对别人心生怨恨的心理,从而自始至终把别人当成自己成功路上的敌人。而西方国家的家长则会这样给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多交好朋友,能够交到最多的朋友,爸爸就给你最大的奖励。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从第一天起就把自己的同学当成合作的伙伴。我一次在公共汽车听到一个家长如此说:孩子,努力学习,以后像你舅舅一样,出国留学赚大钱。——家长是如此的功利主义。学校也是功利主义的(举例说明)。社会更是功利主义的。所以说传统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制造出功利主义的人,他们只注意身边狭小的范围,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传统教育注重竞争,无论是考试竞争还是活动竞争,都忽视了学生人际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他人只是满足自我的工具,成为自我意愿的利用对象与竞争对象,人类之间只有物化的关系,人性也就陷入不断沦落之中(以之前几天我与一箴言学生的谈话为例说明)。这种功利主义教育使得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比如说上面例子中的学生就汪能正确对待面对同学之间的竞争,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尤其是到了大学这样的挫折感更为强烈。有的受不了,就要退学。还有的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尤其是找工作不如意时(举例说明)。功利主义使得一些家长只要分数,只要好大学,眼里只有好工作,高薪水,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从而忽视了孩子在生活上的能力与好习惯的培养,从而也导致孩子人格上的缺陷,心理上的畸形发展(举例说明广州市一大学生的自杀)。

跟大家讲了这么多,只有一个意思:看待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要更全面一点。我的孩子有没有进步,他的品格有没有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该是只盯着他的分数,而应该看到他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他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以曹巩,汤柔冰、秦莹等等同学为例说明。或者说,我们应该以孩子在某方面的一次小小的成功来激发孩子在其它的方面的热情。以李俊逸、谭一鸣、戴志鹏、贺晓曦等同学为例说明。

此外,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正确面对委屈的态度。我们现在的教育总是今天刮南风,明天刮北风,弄得我们不知所措。以前我们总是强调“严师出高徒”,老师严厉的惩戒被视作理所当然。现在我们到处讲的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还有什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等等论调被到处贩卖。各位论调能够到处被贩卖,自然有它的理论依据,但是,任何一种东西一旦过了关,它就非常危险了。

(资料: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还有一位父亲,他的教育口号是“让爱永远驻我家”,靠温馨教育,为孩子们营造平实温馨的家庭环境,先后培养出2个博士、1个硕士、1个本科毕业生,他是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阳光社区年过七旬的老人崔福兴,被称之为“羊爸”。

一场应该是“狼方式”还是“羊方式”的教育理念争辩开展得热火朝天。)

从现在网上的舆论导向来看,更多的人支持后者。但以后个人的经历来看,我更认同前者。因为,没有受苦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以我个人的经历说明只有受苦后才更懂得珍惜,更能知恩图报,生活的幸福指数也越高。心理上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因为,社会上的挫折无处不在。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是从哪些方面去培养他承受挫折的能力呢?比如说,我们可以给他们犯错误的权利,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错,但是他自己犯的错误一定要让他自己承受犯错所应当接受的惩罚。以扫地为例说明。尤其是家长不要出面替孩子打抱不平。举例说明。强调老师一定是公正的,也一定是从教育你的孩子的角度出了给他必要的惩罚的。

有当今“爱”泛滥成灾的背景下,我认为我们的家长们有必要重视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意义。那种用“一搂二搂三搂”的方式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做法只适应于那种缺少爱的孩子。

限于篇幅,我就罗嗦了以上这些。不见得一定有什么道理,但却是我自己经历后的实在的感悟,请家长们斟酌选用。

2011-11-24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