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2-11-30 18:09评论(0) 浏览(218)
 ??

与孩子一起成长

【情景直击】

晚餐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饭边聊天。

妈妈笑着跟爸爸说:“今天看到网上一些帖子讨论白毛女该不该嫁给黄世仁。很多人认为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而不是大春,如果她早跟黄世仁,就不会后来躲进深山里变成白毛女了。嘿,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什么思想,连最基本的历史和阶级斗争都不懂。”

爸爸也点点头说:“这些人简直是乱弹琴。”

女儿却插嘴说:“我看喜儿去当白毛女是让她爸给逼的。借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么不早点儿还给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喜儿也够傻的,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要到深山老林里去当白毛女?”

爸爸和妈妈听了女儿的一番言论,哑然失笑,没想到女儿居然有这样的想法。在他们思想里值得同情的喜儿,却在女儿眼里变成了欠债不还、不识时务、自讨苦吃者。他们不明白是女儿没长大还是自己已经老了,思想跟不上新的时代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教导者。实际上,没有哪一对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对孩子很了解,知道该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父母的教育、教导方法也应该随着改变,这个过程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历程。所以,合格的父母其实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

过去,每隔十年,就会有一代人成长起来,新成长起来的一代跟上一代之间会形成所谓的代沟。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太快,哪怕是同一代人,之间也会有代沟。成长在这样高速发展时代的孩子们,思想和见解与父母之间的差别可想而知。就像案例中女儿与父母之间观点,有着天壤之别。虽然父母认为女儿的想法太幼稚,甚至是异想天开,但女儿自己甚至是她的同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很正确。

父母的童年时代,甚至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单一的、平面的,他们的知识来自于成人世界包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以及自己的体验,或是成人给他们编写的书本。因此,他们所了解的东西是成人事先已经了解的,他们的见解和看法在当时的年龄段终归超不过成人。

  而今天的儿童所成长的环境是开放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是立体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既有来自老师、父母的教育,又有来自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引导,还有来自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因此,当今许多父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多了,也不好管教了。”

在新的形势下,家长们如果还抱着自己是权威、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想法,就会与孩子的世界脱节,变得更不了解孩子。也许很多家长对自己关于孩子的了解非常自信:他眨眨眼,我就知道他想要干什么。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还年幼时,他的想法和做法可能逃不过你的观察与判断,但随着他渐渐长大,你会越来越不了解他。因为孩子始终处于成长与变化之中,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与认同很快,而家长在自己所受的教育与经验的束缚之下,难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就会逐渐与孩子的世界脱节,不理解孩子。

当然,这里说父母容易受已有经验的束缚,并不表示父母就一定是食古不化、固执的,很多父母也认识到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必要的。而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进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与孩子对话、沟通,避免代沟扩大。

比如,儿子问父亲:“如果有一天地球南北两极的冰雪都融化了,海平面上升,地球被淹没了,我们怎么办?”父亲开玩笑地说:“如果真的有这一天,我们都已经成为古人了,看不到。”儿子很认真地说:“那我们的子孙后代会经历这个灾难的,该怎么办?”父亲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虽然环保问题经常被提起,他也知道环保很重要,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拿环保当回事。父亲认为环保只是针对那些严重污染的行为,如氯气泄漏、化工厂的废水随便排放、汽车尾气等,而治理环境是政府的工作,普通老百姓力量有限。儿子见父亲不回答,就自顾自地说:“我们虽然无法制止别人的污染,但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减少垃圾的制造,少浪费资源。我们用过的纸张可以反复使用,爸爸减少每周开车上班的次数,妈妈少用一些化妆品和塑料袋,这些都是在为环保作贡献,你说是吧?”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曾说:“我们现在面临的孩子是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难教的,因此家庭教育的难度必须认真地对待。”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父母拥有共同的信息资源,而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远远超过父母。也许在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前期,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这段为期不算长的人格、世界观塑造时期,父母没有把握住,之后,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被信息社会塑造,父母再想要对孩子产生影响就很困难了。所以,父母要加强学习,从而使自己不与社会脱节,不要经常端着权威的架子,而应该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学习和钻研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童心未泯有助于亲子沟通

【情景直击】

晚上,萌萌一家坐在桌前吃饭。萌萌磨磨蹭蹭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有些不耐烦,想要发作。爸爸连忙向妈妈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妈妈。然后,爸爸笑嘻嘻地对萌萌说:“哎哟,我养的小猫咪要饿死了,怎么只吃了这么一点点?”萌萌说:“爸爸养了小猫吗?”爸爸说:“你就是我养的小猫啊,我来摸摸小猫的肚子,看看吃饱了没有。”说着就摸摸萌萌的肚子,萌萌故意吸了一大口气让肚子鼓起来以显示自己吃饱了。爸爸装作一本正经地说:“嗯,这里还有一块地方没吃饱,需要补充两口饭。”萌萌立刻吃了两口饭。爸爸又敲敲右边肚子说:“嗯,这里还需要补充一大口饭。”萌萌很快吃了一大口……

结果一碗饭很快吃完了,萌萌自己摸着肚子说:“小猫咪快要撑死了。”爸爸说:“小猫咪吃饱了,该休息一会儿了,去楼下散散步吧。”萌萌听话地出门去了。妈妈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是你有办法,把女儿哄得乖乖的。”爸爸得意地说:“女儿喜欢猫,你让她当一只猫,正合心意,她一高兴,自然就听话了。”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要做出不同的改变来适应环境;与不同的人交流,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相处时,也要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的孩子觉得无法跟家长沟通,因为说什么家长都不懂或者根本不听。而家长也觉得无法跟孩子沟通,苦口婆心地劝导、教育,孩子却不耐烦,不愿意听。家长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的表现不应该是那样的,而应该更加出色。

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当孩子沉醉于动画片或幽默或惊险或引人入胜的情节中而忘了吃饭、做作业时,家长往往会不屑一顾地说:“有什么好看的,一群木偶在那里唧唧喳喳。”家长对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的抨击,实际上也在否定孩子的喜好和审美观,孩子当然不会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劝说,依然故我。

再比如,孩子忽然心血来潮,要做一个汽车模型。他希望爸爸妈妈与自己一起完成,而这个时候爸爸在上网,妈妈在做饭,两个人都没空,不耐烦地对孩子说:“去,去,去,一边玩儿去,没看见我们正忙着吗?”“费劲儿”“磨蹭”“添乱”也是为数不少的家长的口头禅,还有下面这些话:“别磨蹭了,怎么这么慢?”“怎么就你慢,人家××怎么不像你……”“算了,算了,真够费劲儿的,还是我来吧。”“一边玩儿去,别给我添乱,越帮越忙。”

父母这类做法是将孩子放在了比自己低一级的地方,自己则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根本无法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应该理解,孩子正在付出的努力和精力一点都不比父母做那件事情付出的少,唯一不同的是,父母比他熟练、有经验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孩子的眼光和思维,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我们认为自己刚刚上小学的孩子穿衣服、穿鞋子都太慢,写字也太慢,却忘了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并没有多长时间,还没有熟练到闭着眼睛也会穿衣服的地步;孩子刚刚学习写字,并没有熟悉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构成,要一个一个抄写在本子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用自身几十年累积下来形成的穿衣、书写速度去衡量他们的速度,他们又怎么会不慢得像蜗牛一样呢?

不管孩子年龄是大还是小,都希望能够与父母平等相处,希望家长和老师能用一颗童心和他们交流。所以,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要保持一颗童心,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同等的位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支持孩子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善待孩子的朋友,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再用一颗童心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不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保持童心,父母要做到经常征求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诉说,即使孩子说的话题是父母并不感兴趣的,也要耐着性子认认真真地听完。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孩子一起“疯”。忙只是一个借口,因为认真倾听孩子、与孩子一起完成某件事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时间是挤出来的,教师也很忙,除了教学生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既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随时注意每位学生的变化,还要备课和写总结。但即便是这么忙碌,一些教师仍然能够抽出时间与学生一起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记住每位学生的生日并给他祝福,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理解。

当然,家长的童心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表现。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说话、与孩子做游戏就要与孩子当时的思维和言语水平相符合。如果孩子逐渐长大了,家长还用小时候跟孩子一起玩、说话的方式,孩子可能不会接受。

大龙的爸爸跟儿子亲密无间,两个人平时在家里常扮演超人与怪兽的角色,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进门后照例跟儿子开玩笑说:“超人回来了,抓小怪兽来了。”没想到往常一听这话就兴奋的孩子,今天却没精打采,蔫蔫地说:“无聊,我都上四年级了,你还这么幼稚。”爸爸听了有些尴尬。妈妈责备道:“你这孩子,怎么跟爸爸说话的?怎么就幼稚了?”大龙委屈地说:“我跟同学说自己在家里是小怪兽,爸爸是超人,同学们都说我幼稚无聊。”爸爸这才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和蔼可亲、童心未泯、爱玩的爸爸,还需要一个可以引导、教他做一个小男子汉的爸爸。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那些经常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发号施令,总认为孩子没长大、不懂事的家长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也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那些保持着童心的家长们,常常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更容易与孩子亲近,更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从而在家里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通常情况下,老人与孩子之间相处比较融洽,因为老人细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心复发。不过,家长保持童心只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能够接受家长。孩子的成长还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循循善诱。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