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风月 淡看时政

2016-01-07 16:19评论(0) 浏览(88)

打开电视,发现各卫视竟然改变了原来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的风格,而且我所喜好的丰胸及瘦身广告已经全然不见,顿觉索然无味,于是果断关机,从书架上随手拿出一本书,一看:《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只有那首《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直以来,都以为辛弃疾是一个惯于意淫的人,只会做纸上文章。他没有“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般悲壮,也不如“左牵黄,右擎苍”的苏轼一样豪迈。不济“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一般多情。

细细看了书的序言,哪料辛弃疾竟然是南宋末年一个振臂一呼,带领二千民众起义的书生,而且曾率50铁骑突袭,于金国五万将士之中活捉叛将,并且成功策反金国的一万士兵……

这还是书生吗?分明是靖哥哥的翻版,难道是金大侠据以参照的原型?

看来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只凭其言片语,然后断章取义,还真是不行。

继续翻下去,78年版的铅印书籍依然发黄,稍微用点力气会不小心将内页从书籍上撕脱开来,而且是纵排的繁体版,阅读起来已经很显吃力。不禁想起了星爷《功夫》里的一句台词,原来功夫收藏久了,也是会失效的……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到这首时,更是感觉汗颜,这首词最后这一句曾经无数次被我以化骨绵掌揉进无数温情脉脉的各种场合下可用的各种句式中,竟然从未有想起过它的始作俑者。

汗颜之中。

我手中这本全然发黄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计642面,邓广铭签注,第一版于57年印行,作者于37年开始起草,共计收录620余首辛弃疾的词赋,并分作六个时期加以编年。比之其时与之齐名的发明的东坡肉的苏轼流传于世的篇幅还要多。

随手再录一篇,《清平乐》·检校山园: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庄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吧常感。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一生戎马,曾经力图凭一己之力,靠治国之策挽南宋江山于金国的强权掳掠之中,他清楚地意识到了金国的大势所势和南宋的内忧外患,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所以才在六十余年的生涯中,留下了可以供后人传诵的辞章。如非心之已无旁骛,试问古往今来,能有几人能做到“老夫静处闲看”呢?

杜甫不能,因为他沦落到了要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地步,之后才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李白不能,因为在太平盛世的他最终选择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方式;

柳宗元也不能,尽管他留下了“永州八记”。

作为一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士,在喋血江湖的同时能够激扬文字,然后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夫复如何?

辛弃疾,容我慢慢读来,细细品位。胡乱写上上述杂记,暂以标题做结:

笑谈风月,淡看时政。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7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