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上数学课

2014-11-26 07:41评论(0) 浏览(62)
是“谈虎色变”的魔鬼课,还是人见人爱的兴趣课? 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作宇在“儿童与数学——2014年全国小学数学研讨会”上抛出这个命题后,天平的两端,问题的答案依旧摇摆不定。 数学怎么了?在研讨会现场播放的一段采访视频中,当一所小学的学生被问及“是否喜欢数学”时,有人认为数学“蛮好玩的”、“生活中好多地方离不开”。但同时,也有学生表示“凑合”,“谈不上喜欢,只是必须得学”。 毋庸置疑,数学是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但问题是,在不少人看来,想要摘取这颗“明珠”,往往“没什么兴趣”,也并不那么容易。 今天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要不要上数学课,而在于我们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培养兴趣最重要 或许是“老生常谈”,但学好数学,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坦言自己能成长为一名数学家,与儿时对数学的浓烈兴趣是分不开的。 “有了兴趣就好办了,接下来学好数学,甚至在这一领域成就更大的事业,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袁亚湘说。 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期一天半的会议期间,来自北京、江苏、浙江的十几位数学名师现身说法、现场上课,为700余名参会教师示范了怎样通过趣味问题、互动游戏来创设体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小学教师段安阳在执教“从简单想起”这堂课时,首先从1个“切饼”的问题引入:“1块饼,切1刀最多分成2块,切2刀最多分成4块,切3刀最多分成7块……那切10刀最多可分成几块?”这个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探讨热情。 北京教科院教研员刘延革在执教“周长的认识”这堂课时,通过让学生实测五角星、圆以及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求”。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兴味盎然,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第一要务,如果失去了兴趣,就可能会切断孩子前进的动力。所以,给学生设置有一定挑战性,同时又具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情境与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真正玩中有学,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如是说。 呼唤儿童思维 在许多人眼中,儿童是生动的、可爱的、好玩的,而数学仿佛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 在回应“儿童与数学”这一研讨会主题时,吴正宪说,儿童与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矛盾——数学是抽象的、充满逻辑性的,而儿童的思维则是直白的、形象的。她提出,今天教数学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如何让儿童与数学由“对立”变得“统一”。 吴正宪的主张是,要给儿童“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在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教授孙晓天看来,“好吃”包含着两大要素:一是能够引起儿童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二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总之,教师应该俯下身子来与儿童对接,真正让儿童感知,数学是好玩的、可亲近的。 而什么样的数学才算是“有营养”?在一场主题为“对话数学教育”的沙龙上,北京市教育学院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张丹就“数学养分”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她主张与会者回到原点,思考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数学?不但要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数学霸权主义,还要贴近儿童,不能让数学呈现出一种“冰冷的美丽”,让学生“望而生畏”。 “我们要考虑儿童的真正需要,不能光是以成人视角来‘引领儿童’。今天他们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怎么学?这些内容为什么一定要学?能不能不学?当我们让儿童感觉到‘原来所学的东西真的有价值’时,我们的数学教学可能就成功了。”张丹说。 数学走向生活 孩子们,学了数学可以干什么? “我以后当了经理,可以计算开支,知道挣了多少钱。” “我去买菜时可以算账,不被人骗。” “我现在可以合理统筹、安排时间,经过计算,我每天可以多出20分钟的睡觉时间。” …… 面对类似的提问,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小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学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尽管五花八门,但无一不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儿童是有生活经验的,而教材的知识是高度概念化的,儿童经验与学科知识形成了基本矛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在会议总结中提倡,学习小学数学,要将经验与知识统一起来。 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存在,这是儿童数学教学的必经之路。事实上,在诸多名师带来的现场示范课上,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上三年级“平均数”这堂课时,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俞正强在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后,开始启发孩子:“生活中,你接触过平均数吗?”有学生回答:“我在买东西时,有的地方价格高,有的地方价格低。我就得算出平均数,看看买哪家的。不然价格太高买不起,价格太低又可能是假货。”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徐斌在“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上,虚拟了一间装满各式小玩具的“9元超市”,让孩子们自由“选购”,然后计算:这些东西总共需要多少钱,怎么算更快一些? 课后,作为点评嘉宾的吴正宪开始“调侃”现场的小学生——“不就是计算平均数嘛,乘法口诀不是早就会背了嘛,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复杂,你觉得有意思吗?” 许多小学生纷纷“据理力争”:算账时需要用到平均数,比赛时需要用到平均数;不仅学会了9的乘法口诀,还学到了关于9的其他知识…… “没有平均数的日子里,没有9的乘法的日子里,孩子们一样过得很好,但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因为生活中需要。”吴正宪说。 当然,台上的小学生并不知道,他们所经历的每一堂课,背后承载的都是数学课程标准制定者、无数特级教师、各级教研员对“数学是什么、怎么教”的思考结晶,体现着数学学科的教学特征。所以,今天怎样上小学数学课,我们需要呼应大会的主题——“儿童与数学”。正如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在总结中所说,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儿童观,尊重儿童,顺应天性,以儿童的视野、眼光,基于儿童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只有我们把数学从枯燥难学转化成好玩快乐,让儿童在体验、感悟中学习,他们才会真正喜欢这项“思维的体操”。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