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心理素质修养

2013-11-08 10:38评论(0) 浏览(85)

文/王洪

儿童在学校的生活,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学校里儿童们的“家长”,面对身边那些特点不同,性格怪异的孩子们,尤其是对有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的孩子,应该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因人而异地帮助他们呢?在这里,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与教师

行为不正常的儿童,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儿童与他们的同学难于友好相处,有的上课时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或故意作弄老师,破坏课堂纪律,影响大家上课;还有的儿童成天跑到老师那里告状等等。面对这些儿童,有的老师只是三言两语、不痛不痒地批评几句便置之不理了;有的老师只专心于教学,而对儿童的其它方面却关心甚少;还有的老师认为这些儿童的毛病是根深蒂固改不了的,因此常常是只抱怨家长不好,自己却撒手不管。而那些责任心强的老师则恨铁不成钢,常常是批评多于引导。个别教师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些“坏学生”。不知这些老师想过没有,以这样的态度和做法对待孩子,对他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影响?

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绝对不能对自己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持有偏见的。但是一个人肯定是有感情的,老师也必然有自己的好恶与爱憎。只是如果老师在语言上或行动上对儿童表现出这种情绪,那些未能得到爱的儿童就会在心理上遭受创伤,变得更加令人讨厌。

在学校哪些学生往往不受老师的喜爱呢?一般来说是家庭教育差的儿童;或者言谈举止粗鲁的儿童;家里有钱而趾高气扬的儿童;以及智力不高,学习成绩低下的儿童。他们都很难讨老师喜欢。他们往往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特殊的家庭背景而形成不受老师欢迎的个性。

这些儿童的行为,为什么不正常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凡是不受老师或其他小朋友欢迎的儿童,一般家庭环境都有问题。因此应首先了解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的生活史。由于家庭的原因,这些儿童往往都有各自的不幸,如果我们富有同情心,就会多给他们一些爱,少给他们一些指责和抱怨。

二、家长与教师

在这些家庭中,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视做包袱,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老师,好象就万事大吉了。平时既不与老师交换意见,也不过问孩子的表现。当然其中也不乏本来就不爱孩子的父母。有的则是因下岗后为生计四处奔波,抽不出时间过问孩子的情况。与此相反,有的父母却常常到学校来“关心”自己的孩子,三番五次地向老师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认为自己孩子的座位应调到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旁边,或者应让自己的孩子当个小干部,评个优秀什么的。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有的学生家长因是某一地区有权有势的人物,于是就依仗权势,给老师施加压力。有的老师摄于权势,竟趋炎附势,低三下四地进行阿谀奉承,满足他们的要求,有的地方连学校领导也不例外。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的修养,对形成学校健康、正常的精神卫生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心理素质的修养

从当前的教育环境来说,从精神卫生的角度去衡量教师的心理和精神状况。我们的确会发现许多不良的现象。这最终是学生们的不幸。在多数儿童的眼中他们敬畏老师胜过敬畏自己的父母。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对儿童的影响就越大。从精神卫生的角度讲,如果一个儿童能遇上一个心理素质好的老师,那么对他的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前途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在一个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素质差的老师的长期影响下,他班上行为异常的儿童便会很多,出现“乱班”现象的可能性便会很大。

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心理素质不高的教师他们根本还未意识到自己有什么不足,也不承认自己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由于这些教师知识浅薄,毫无自知之明,常常给周围的人制造麻烦。如果孩子长期接触这种老师,必然会在精神上打上烙印,成为新的人格不正常的人。一般来说,这种老师常常以自己的主观印象看待自己的学生,动则便给他们贴上“坏儿童”的标记。由于这种老师武断主观,吹毛求疵。因此,对多数儿童来说,要想得到“好儿童”的标记绝非易事。这样一来,在这些老师的班上“坏儿童”自然就很多。如果我们从精神卫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儿童,这些儿童的本质并不坏,他们是一些值得我们同情的不幸的孩子。实际上,这些老师眼中的这些“坏儿童”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才使他们的行为表现不正常。如果老师对他们缺少爱心,就必然对这些儿童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以粗暴的态度辱骂或体罚他们。相反,我们如果能理解他们,同情他们,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好儿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首先应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同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同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培养人才联系起来,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才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会时时自我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扪心自问一下:“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吗?”、“我的心理正常吗?”、“我对学生有爱心吗?”如果有“我又有多少爱心呢?”、“是深深的爱,还是……”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