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化错误,曲径能通幽

2017-03-30 14:05评论(4) 浏览(577)

巧化错误,曲径能通幽

——如何对待犯错的学生                           

【摘要】 平日的班级运动队管理中,老师经常会要面对一些犯错误的学生,而教育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落个老师生气学生抱怨。作为教练员,面对犯错的学生和学生所犯的错误,应不急不气,及时抓住“错误”这个突破口,不妨先抛弃我们一味的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标准,重新看待、权衡、引导、要求学生,变“错”为“宝”。充分发挥学生错误资源的教育作用,也不失为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一条通道。

【关键词】  错误接纳艺术  科学  引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孩子,他们思想还不成熟,阅历还不深,经常犯些小毛病,犯些小错误,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关键是能够让学生少犯错,不再犯同一错。当学生犯下错误时,我们的教育不尽人意时不妨尝试以下几点,将错误转化来用,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接纳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一言以蔽之,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的过程,一个交心的过程。老师真情投入,学生也会真心接纳,这是情感接纳,是教育的第一步。教育目标就常常是在教育与被教育者感情的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实现的。因此,教育过程中和谐、融洽的气氛便显得至关紧要。而这种气氛的形成,也只有当教师在内心从情感上真正接纳学生的言行时才会有可能。我们不仅仅能够接纳优秀学生,而且更应该接纳犯错的学生。只有走进了这一部分学生情感世界,教育工作才会顺畅得多。当学生犯错时,不急于马上揪出批评甚至指责,不妨先稳住自己内心,拿出点大师风范,暂时接纳他的错误,设法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苦心,真正理解教师是在真诚“接纳我”而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多年来一直与体育特长生打交道,更让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虽然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是特别讲究情义。我在工作中注重感情投资,倾注一片真情,让学生在情感上接纳了我。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一直坚持及时了解情况,分析情况,找出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其次,给学生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只要学生真诚地认识到了错误,并决心改正,教师就应给以条件上的接纳。例如有一次居然在某星期天晚自习时发现一学生不在教室自习,而是外出玩电游心中不免火冒三丈。第二天早训时但忍耐没发作,细心了解原来是该生这段时间文化学习感到困难,训练中又受伤运动成绩大降,对前途感到渺茫,然后让其自己找出问题根源,一起分析原因找到有效措施。犯了错居然未严惩,该生倍受触动,当场表示一定努力学习积极治疗恢复。                         

通过这样情感接纳,谅解接纳,反差接纳给学生心理安慰,认识老师真正为其好。让犯错的学生面对老师的严格处理从情感上无法拒绝,无法回避自己的错误,心甘情愿的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不愿对不住老师。使教育走向人性化,和谐化,艺术化,并取得实效性。

摒弃“婆婆嘴”,信言也求美

   教师的言教,不外乎修德、笃学。一届弟子,千日教诲,同样的错误不知道重现多少遍,同样道理不知道要讲述多少遍。天长日久教师长了一张“婆婆嘴”,开始了“磨豆腐”。误以为,语长则必重,言多必理明。殊不知此乃教师工作一大患也。

   多年来严师真心一片,苦心一片,谆谆教导,掏心掏肺只为弟子多点学识,更懂点做人之理。信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只管滔滔不绝、狂轰乱炸,分析问题,批评错误,千言一腔,万语一调,岂知好言没好报,费力不讨好,实乃教育之大忌。

在教师教育工作中也须讲究“分寸”,有所说有所不说,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可而止,注重火候;更须张扬语言魅力,妙言巧语,方臻佳境。生活中成人也好两句好话,听后舒爽,劲头十足,做事舒畅。更何况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中学生,一群更想得到别人关注,得到别人赏识,好表现的大孩子呢?特别是学艺术的学生,本身就比别的学生更活跃,表现欲更强,性格更外向,不羁。如果不在言语上采取点技巧,教育的效果可就微乎其微了。 力求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让冷批评化作热指导。

有时言语显得苍白无力时,不如干脆丢弃有声语言,寻找无声帮助,有时会达“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如午间读报课时间总有几个学生讲话,多次谈心无效,马上终止言劝。当他再犯此错时,教师表情严肃,一声不吭,站立旁边,直盯着对方,直至他勾下头,动手干实事才罢休。那效果是一般言语很难达到的。因而教师大胆摒弃“婆婆嘴”,教育效果更分明。

  快刀斩乱麻,处理错误宜早宜快

    老师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动向,通过观其色,察其言,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能将问题存放过长,避免导致发展成大问题大错误,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切忌将“小”化“大”。中学生大都大有希望,是可塑之材。往往认识都有,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却矮了半截,存在的是“知”与“行”的脱节。因而处理问题时必须讲究时效性,快刀斩乱麻,不必与犯错学生纠缠过长,力求“行”的落实,追求处理实效性。如果一个问题拖得过长,师生都筋疲力尽,彼此压力都可能加深,反而滋生抵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就违背了教育初衷。

    借助多渠道,科学引导

    处理问题经常只有教师独立执行,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倦情绪。在教育工作中可充分借助多种渠道,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形成良性循环。

科任老师就是一个得力的后援。当学生犯错时,其有某一强势科目或特弱科目,并且该生还有求进步的强烈愿望,这时把科任老师拉上“前阵”,或对该生展示优势,摇旗呐喊,鼓舞信心,精益求精;或警钟长鸣,产生紧迫感,危机感,不敢掉以轻心,不能居人后,而能收敛错误之行,重归正轨。科任老师是教师工作中的一大优秀资源,切不可弃之不用。

还有学生资源,也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实施模块管理,让错误不断的学生有一个小集团时时约束,老师不必天天如“老母鸡”般守着护着。同龄人互相督促,平等的身份,相近的心理,学生容易接受,在轻松气氛中能解决许多小事,并加强合作精神,带动了后进生,锻炼了学生,还影响了其他同学,减轻了老师负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使教师工作能真正做到放手,有所为,有所不为。须知“有有不为方有所为”。

渠道多条,但始终慎用家长这一砝码。教育走入叫家长这一环节时,透露的是更多的悲哀和无奈。

在教育中允许学生犯错误,是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过程。处理问题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一味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心生叛逆,自暴自弃;如果轻描淡写,学生又不痛不痒,不当回事,同样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错误,亲切、认真、科学与学生交流、相处。无论如何处理,有一原则始终不变:教师的威信必须昂然挺立。让学生暴露错误,经历错误,在不断纠错中走向良性发展,这才是教师工作的目的,教育的真谛。

分享到:
分享 转载(1)
2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