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作文语言形象起来

2016-10-13 13:47评论(0) 浏览(50)

 


许多学生的作文都存在着语言枯燥、形象性不足的毛病。形象化的作文既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可感性。形象化从何下手呢?笔者认为根本的途径只有一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量在脑子中展开各种生动的场景模拟,让事物一一“浮现”出来,既展开形象思维。具体手法有如下:
一.巧用修辞扮靓作文
美俗话说 “人靠衣装马靠鞍”,文章美靠什么呢?靠精彩的语言来装饰扮靓,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使语言精彩纷呈,使文章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修辞本身就是语言形象化的结果。人们在追求语言形象化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手段,会使文章的语言靓丽起来,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比喻修辞最大的好处是使语言具有形象性,使读者对比喻的人或物可想、可感、可触,如见其人(物),如闻其声。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中“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纪伯伦《组歌·浪之歌》表现作者对祖国苦苦思念,痴心不改。引用古诗词,使语言具有古典之美,如《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有这样一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着徐志摩的诗句,我轻轻地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迈,柳永“杨柳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这段文字十分得体地引用了现代、古代诗人的名句。准确地概括了各自的风格,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论点“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诗文名句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富有意蕴,使文句典雅华丽,增强文章的力度与深度。
就修辞格的使用情况来看,愈是常见的修辞格愈能体现形象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也说明了时间对语言的形象化选择。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连用比喻和夸张,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了满头白发的诗人形象;朱自清的《春》中,无形的春天被拟作小姑娘、小伙子、小孩子,栩栩如生。
二.凝字炼句点睛作文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古人这—点做得很好,他们往往通过—个字(词)把形象性体现出来。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个“绿”字,把春天江南的明媚景色“浮现”出来了,他就是以“绿色”这个特征性的知觉作为突破口的。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颜色的鲜艳和动作的欢快沟通起来,知觉高度综合。这些字被古人称为“诗眼”,是灵性所在。再如句子“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改成“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升起。”这样一改,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严谨的指引精神和态度指导学生,我想,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必定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有些同学虽然也做到了语言形象化,但不简,不精练,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这样的形象性再强,也会被白开水般的冗言所冲淡。比如,“晚饭后,我漫步在黄昏的校园中。西边的一轮夕阳将天壁烧得通红。深秋的黄昏多美丽啊。”形象性尚可,但不够凝练,如果凝缩为“校园秋暮,落日熔金”,那么,不但句式简洁典雅,句义也高度概括,原来的几个要素(时、地、景)—个也不缺,欣赏的主体则隐藏起来了,使得意境更为含蓄,细细体味,灿烂之中有一些惆怅,仿佛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似的。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要慎用每一个字。
三.扬个性化别样作文
翻开作文本,我们常发现千篇一律,无论是事例还是开头结尾都陈词滥调,

前一篇:
语文教学反思
后一篇:
当老师要懒一点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