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教师不读书是教育的悲哀

2015-11-11 19:57评论(0) 浏览(79) 转自:陈纪兵

                                                     

现在,许多人认为读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求得衣食无忧。就连老师、家长在教育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时,也喜欢说“不好好读书,就没有出路”。很明显,这是读书实用论在作怪。

 

“读书实用论”已经成了许多读书人追求的目标,连宋代皇帝赵恒都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可见“读书实用论”根深蒂固。那些通过读书获得了理想的职业、生计无忧的人,是不会读书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读书只不过是求职谋生的敲门砖,“门”已“敲”开,这“砖”就没用了,带着不方便,当然要扔掉了,这种“过河拆桥”也成了人之常情。宋代名相赵普能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因为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多读书,多研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不读书,那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但事实上,教师不读书的俯拾皆是。很多教师仅在做学生时读了一些书,且仅限于教科书;参加工作后,那些书被尘封起来,无人问津,结果“素蚓灰丝时蒙卷轴”。这印证了钱钟书的话——“有学问来教书,不见得有本事;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是做无本生意,那可就是大能人,是一门艺术了。”我们不妨去参观一下教师的家,室内装修得美轮美奂,恍若皇宫;“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文学方面的书籍却“两处茫茫皆不见”,教师家里连书都难以寻找,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了。

 

作为教师,教与学,授与受,要做到游刃有余,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内存作支持;智慧的驰骋自如、个性的自由张扬、风格的豪放挥洒,没有知识储存的充实空间是不行的。教师要充实这空空间,必须早读、博读和深读:早读,尽量抢在在学生之前阅读,否则就落后于学生和时代;博读,广泛涉猎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边缘化知识,并进行整合;深读,往深处发掘,读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和主张,形成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多多益善”的读书愿望与热情,多读课堂外书之外的书,多读与灵魂对话的书,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吸收,教学是倾吐。教师读书是静静的吸收,与先哲对话,以求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读书是绵绵的倾吐,与莘莘学子对话,以求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静静的“吸收”,达成绵绵的“倾吐”,实现融融的“建构”,才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这样,人类历史的链条才不至于中断,人类历史的光芒才得以薪火相传。如果教师读书不从源上去开掘,不从流上去开拓,不下功夫刻苦修炼,不陶冶精神,就会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教学中自然只有漂亮的招式、别人的见解和陈词滥调,不可能有自己的东西。把读书终结在拿到师范毕业证书时、把教书锁定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师,是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的,更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优秀教师。因为,读教材、教参和习题集的狭隘阅读,注定教学会捉襟见肘,课堂会缺乏底气、大气、灵气和生命力。这的确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不读书,怎能企及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学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不善于引导学生探讨问题,那就是教育最大的悲哀?读书是教育者的根,根不朽,教育的干才能茁壮,枝叶才能繁茂。没有阅读的滋养,教育不可能可持续发展。善教者必是善学者,但现实中,教者不愿读书,作文不愿意“下水”,如此教学,鸭背上泼水一般,其肤浅与隔膜显而易见。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与书香作伴,以教育为业,以一介书生的君子风范影响了他的弟子们,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巍巍丰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兴旺发达,所以,他成为了千古称颂的圣人。

 

教师读书是教书的必需,是专业成长的捷径,是教育生涯的阳光道,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而深刻的的知识。”“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话告诉我们,阅读视野决定了教学境界的高远与否。如果教师要能坐在书桌前,静静地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涯,静静地设计一生的读书计划,那他就是智者。读书是教学流程中最广博的备课,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撰写的最自然而亲切的路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成为教师生活的必需时,教师教育教学就能开辟一片新天地,达到一种崭新的境界。

 

读书,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不读书,是教育的悲哀!读书,反哺着教书育人的能力,催化着教育教学的创新,促使教师和教育在浮躁与激荡中,保持着文人的良知和文化的高贵。书路无穷,书香永恒。读书的教师越多,学校就能够可持续发展;读书的教师越少,学校就很容易短命。“书香校园”里一定会“书香教师”林立!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