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三个街头打架的孩子

2016-08-23 13:43评论(1) 浏览(30) 转自:彭利靖
 

从前,一个美国男孩在街头被小朋友打了。他哭着跑回家,向爸爸告状。爸爸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之处。当得知打人的那个孩子确实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时,爸爸就对自己的孩子说:“以后再遇到这样霸道的孩子,你要敢于向他表达抗议,必要时也可以跟他打一架,用拳头狠狠地教训他,让他知道欺负人的后果。下次,你一定要把他打败!如果哭着回来,你就不是我的儿子!我们家不允许有懦夫!”

这个出身贫寒的男孩,后来成为美国总统,名字叫里根。

从前,有一个美国女孩在街头和小朋友打了起来。因为对方人多势众,她被打败了。她哭着跑回家,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妈妈告诉她,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化敌为友,还是去请大人帮忙,要看自己有没有道理,还要看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都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因为这样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果你有理,如果逼得你非打不可,那你就把对方打败了再回来!小女孩听后,马上跑回街头挑战那几个欺负她的孩子。结果,她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这个敢作敢为的女孩,后来成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参议员和国务卿,名字叫希拉里。

从前,有一个中国的男孩,在街头和小朋友打了起来。虽然他肥胖硕大,却被一个瘦弱矮小的孩子先发制人,狠狠地欺负了一顿。为了寻求正义,他哭着跑回家向爸爸告状,要爸爸去找对方的父母说理,为他主持正义。爸爸听完儿子的哭诉,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孩子责打了一顿。爸爸打完他,义正词严地说:“不管你有没有道理,也不管是不是你先动手,只要你和邻居孩子打架了,那就都是你的错,我就要打你!”

这个从小就被父母教导着要容忍非正义、接受不公平、甘受屈辱、自责自贱的孩子,后来上了大学,做了老师,办了公司,成了名人,出任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被誉为“中国人生设计第一人”,名字叫徐小平。

父亲的权威宛如上帝的旨意,孩子不仅无法抗拒,而且会给孩子一生的思维、行为、性格和人格打下深刻的烙印,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徐小平永远也无法忘记,那次父亲的教诲给自己幼小的心灵造成的委屈、无奈、不平与伤害。不久前,他在给大学生做人生规划时深有感触地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

一个懦弱的人,一个不能为了自信、自尊和自由不惜一切代价去斗争的人,即使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某一领域的名人,也永远不能真正实现自我,永远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永远无法抵达他的理想家园。如果我最亲爱的爸爸能够像里根的父亲和希拉里的母亲那样,教会我的不是忍让而是进攻,不是吞咽不公平而是显示战斗力,不是归来哭泣而是出击凯旋,唉,我的一生,应该少走多少弯路、少受多少委屈、少留多少生命不可逆转之遗憾啊!一个从小就被教育成不畏强力、勇于面对、大胆挑战权威、拒绝接受屈辱、立志战胜强暴的孩子,长大了,即使成不了美国总统,做不成第一夫人,也肯定会获得这样那样的成功,也肯定会成为一个令人尊敬、被人看重、让人依赖的人。

徐小平的这些话让我不禁想起了一种很流行的至关重要的观点:“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智慧霸气,敢于超越,不断超越,居安思危的人;我国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循规蹈矩,懦弱固化,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这样对中西教育的概括虽然有点绝对与片面,但却不乏尖锐与深刻。因为这样概括的积极意义是在强调:要使中华强大,要使民族繁荣,中国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甚至向“列强”求教,拜“敌人”为师,与“群狼”共舞。当然,只有从实际出发,把“狼”的教育和“羊”的教育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辅相成,为我所用,才能使人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人生,才能使人不断地走向成功。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7 喜欢

评论

  • 梁向红
    梁向红
    2016-08-23 13:48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辅相成,为我所用,才能使人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人生,才能使人不断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