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

2016-09-21 22:12评论(1) 浏览(46)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前不久参加了一个关于青少年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一个英国人的发言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他娶了一个中国的妻子,生了两个混血儿,前几年他一直在英国生活,最近两年他在中国。他在讲述的过程中说:我很高兴,带着我的孩子生活在中国,能够在中国的家庭里体会人和人之间的这种温暖,体会中国家庭里长辈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他说我也很怀念带着我的孩子在英国的生活,怀念我的孩子能够在家庭里享受到自由,怀念我的孩子在英国的家庭和社会当中,能够受到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这个事情给了我很深的震动,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讲要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每天每日每时在课堂上,报纸里,文件当中,所提倡的那种价值观,甚至比英国社会所谈的更高尚,但是为什么让一个英国人认为他的孩子如果在英国生活,会比在中国生活更有社会责任感。这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所以我今天围绕着这个问题,跟大家谈两个方面的想法。 第一个就是怎么样来认识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之所以面临着挑战,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发生了变化,社会变化带来了儿童自身的变化,这一代青少年,在跟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当中长大,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而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特点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一个前提。 这一代人总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趋势是他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过去的少年儿童包括成人生活范围比较简单,一方面我们的群体比较简单,基础的群体是家庭,行政群体依次是学校和单位,政治群体则是少先队共青团和共产党。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是单一的,有强大的力量。今天我们生活的群体状态发生了变化,家庭状况也很复杂,学校以及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力在减弱,正式的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力也相对在减弱。这就使得当代的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实际上处于一个非常宽阔或者广大的社会背景下,所以孩子们身上的很多问题,非常尖锐或者明显地反映出社会上的一些东西。这是一种事实。 第二个趋势跟这个趋势相关,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就是为什么孩子会和社会之间的这种互动非常频繁,一个就是我们整个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一定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比如说我们经济成份多元,分配方式多元,那么必然就带来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曾经在内参上看到一个材料,一个城市对小学生做了一个抽样调查,非常严谨的抽样无记名的调查,其中有一道问题是你最想当什么,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一点多的孩子,选择了最想做的人是黑社会老大。这个选择虽然比例很小,百分之一点几。但是它确实反应了一个问题,社会多元的这种状态会影响孩子的价值选择。另外意识形态的多元状态,也带来了青少年道德选择上的这种艰难,我曾经在一个高等学校里给学生上课,学生开玩笑说,你们那一代人不行,只要领导一挥手,你们都往一边走,没自由,你看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可以说我们想说的话,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跟这些年轻人开玩笑,我说这看怎么说,如果说从自由的这个角度来讲,你可能比我自由,但是从人生的发展来讲,你可能比我冒险。因为我走在主流价值体系上,你有了自由,你一定有选择的风险,一下选择不好,你吸毒了,再选择不好,得艾滋病了。这实际上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道德价值选择提出了尖锐地挑战,也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跟这个相关的,就是传播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组织传播,精英传播,权威传播,讲话都有很大的权威性,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员,随便我就可以做一个博客,把我自己照的相片贴上去,把我想发表的议论发表上去,传播日益草根化这样一种状态,直接挑战了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挑战了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当中,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 我自己觉得一个人的发展,有两个根本的问题,比如说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他有两个问题要回答,第一我是谁?这是一个社会角色的定位, 第二个我到底要什么?这是一个基本价值观的定位。知道了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才能确定他在社会当中的位置,也才能顺利地实现他的社会化。 我用这样一个题目去问不同年龄段的人,小学生一般都说我是李明,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他说的是主流的话,中学生会说,我就是我,我要自由,我要独立空间,我要承认我的价值。大学生说我是谁,我是自己,要什么,要钱。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年龄越大对社会资讯接受面就越广,主流价值对他的实际影响就会越低。 第二个趋势就是青少年的发展,日趋个性和多样,社会从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过去人都是喜欢跟别人一样,现在青少年是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而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习惯于团体化,这种方式就很难应对个性化需求非常强烈的当代青少年。总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成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他们有着我们前一代人从来没有过的宽阔视野,他们也有着我们过去没有过的活跃思想,这是时代造就的。具体来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过去社会的单一逐渐走向多元,但是这种在视野开阔的情况下,也容易受不同思想的诱惑,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他们看得多了, 知道的多了,接触的多了,但是同样他也更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诱惑,换句话说,主流价值观的这种传播,必然面临着挑战。 二是知识面广,兴趣广泛,但是学习内在动力不足,主动性差。在学业方面,在知识发展方面,这一代孩子远比过去的孩子他们知道的事情多。但是另外一个角度,人和人由离得很远,不同的社会层面的资讯不对接的现在严重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人群之间的这种疏离,不仅认知上差别,甚至连表达的方式,都逐渐都在分离。你的这个东西弄得特别好,但是你无法通过正常的他们能够吸收的管道,能够到青少年中间,再好的理念,也是空中阁楼。其实对政治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感兴趣的中学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思维的角度,他们的想法又和正统研究这些人当中资讯之间存在着隔膜。 三就是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是容易发生偏差。当代青少年思维独立特点是非常突出的,他们非常习惯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但是又很缺少价值引领。我曾经在电视台做节目看到一个五年级小孩,他的口号是只有别人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他父亲说:他做的那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都是恶作剧。比如说他做一个鬼脸在脸上贴着,把它卷起来等在电梯门口,电梯门一开,他把这个鬼脸拉下来,电梯里面的老太太立刻躺地上犯心脏病。我跟他聊天,发现他对很多价值是混的。他打扮成零零七参加真人秀比赛。我跟他讨论零零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说是一个勇士,我说你怎么样来解释这个勇士,他就说勇敢,酷,坚强,说了很多。我说我怎么觉得你说的这个人和那个土匪它区别不开啊。他说怎么区别不开啊,更酷啊,我说更酷是什么,他说不出来,后来我说我觉得你缺少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正义。勇士和土匪有很多是可以相同的,但是有一点,就是正义的价值观念。他说这个我没有想到。所以说其实孩子还是有一些需要引领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实际孩子当中的他的认知状态,中间是有差距的。所以就会发生问题,这是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崇尚自我,追求个性,这是社会本身对青少年带来的这种应该说是最直接,最突出的影响。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普遍的追求个人发展独特性,认同自我但是发展的能力欠缺。这里有很复杂的原因,比如说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过分溺爱。比如说我们这个社会对青少年的这种内在的这种独立的要求等等,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偏差等等。所以造成了这一代孩子,头脑当中发展自我的要求,自我认知的这种能力都在不断地上升,而实际的这种运行能力在不断地下降。 二是就是这一代孩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现在这一代青少年,生活在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好的物质条件下,所以他们本身的生理发展非常快,但是从个人心理发展这个角度,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发展严重地欠缺,这种不均衡,就造成孩子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的时候,心理特别脆弱,非常容易发生这种意外地事情。另外一个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生活关爱和精神上的忽视不同步,我们很多人教育孩子就是让他好好学习,获得好成绩,听话,他心理有什么想法,考虑得很少,这两个不同步加在一起,就造成这一代孩子的心理问题突出。这是第二个表现。 三是主动认知,反感束缚,很多人他愿意主动地去认知一些问题,乐于接纳现代的一些观点,这个事他愿意做他就做,你要求他,他坚决不做。比如说权利、义务、契约、竞争、自然保护、效率等等,对传统观念和道德认识缺乏积极的认同,特别反感我们现在的这种道德教训。一方面,这一代青少年特别个性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从来没有一代人,这样容易被流行所裹挟。而且这种流行,跟过去相对封闭的社会相比非常张扬,青少年当中,流行的发型,服饰,包括食品等等,这样全社会的裹挟和流行的现象非常突出。我们班主任也好,老师也好,你不关注青年的流行文化,你很快就跟孩子们没有共同语言,比如说服装的流行,你很难解释他为什么这样,它就是一种流行趋势。他是一种符号。最近国外有一个大学生进行调查,同样的商品,包上肯德基的标签,立刻价值增长了七倍,孩子未见得就真正理会了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快餐,外国快餐食品的真正文化内涵,他追逐的是一种符号,但是同时符号当中有包含着价值。所以这种动态的流行的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也是我们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不能忽略的问题。 这一代非常突出的特点还有就是叛逆性突出,认同同辈的文化价值。价值观的传播来讲一般有三种模式。在传统的社会当中,基本的传播模式是父母模范文化,就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他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生活作风,行为习惯,来源于上一辈,包括老师,包括家长,那个社会就是权威社会。走入今天,进入了文化传统的第二种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同辈模范文化,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平等和叛逆文化,也就是青少年的这种价值主要来源于同龄人。什么叫代沟,就是认知不大一样了,同龄人他的很多东西是同龄人认同的,上一辈未见得认同。我们教师不管什么情况,你是属于代表父辈文化的,那你对今天青少年影响必然要降低。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观点,未来文化传统应该是子女模范文化,上一辈要向下辈人学,这是一种文化的变迁,也是道德价值建设当中,我们无法回避的,或者躲不开的一种潮流性的东西。 正是因为上述说的这些变化,所以这一代青少年他不愿意听你的教训,不愿意让你灌输他东西。他更期望的是自我发展,能够有自己的认识。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帮助青少年发展社会价值观,这对整个青少年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命题,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教师工作改革传统模式,追求有效性的突出方面。我对大家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要认识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挑战,全世界范畴内教育面临着尖锐的改革,这些改革集中在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教育的目标,传统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以社会为本的,现在的培养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过去我们的教育爱用塑造这个词,这是一个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要求,我把它想象一个出口苹果,是一个模子,固定的模式,社会为本的模式。而青少年儿童呢,我把他想象成,有的像土豆,有的像萝卜,有的像西红柿,长得都不一样,那我们的教育是干什么呢,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个萝卜弄成出口苹果,我们任务就完成了。问题是过去的一代青少年他愿意被塑造,同意被塑造,现在的青少年,他不让你塑造。所以有一次,我到一个小学看一个小孩,我说你看吧,你就像土豆, 家长和 老师为什么教育你呢,就是想把你弄成一个出口苹果,等你长得像出口苹果一样,你就有远大的前途了,小孩说那全是大人想的。我说那你小孩怎么想?他说我告诉你们,土豆要是长好了,照样能出口。我们今天的教育,可能没有办法以社会为本,把多种多样的人都塑造成同一个出口苹果,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人为本,推动他个体的发展, 二是教育的使命。传统的教育使命是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现在的普遍提法,叫做使人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就道德来讲,我们传统的中国道德教育,习惯把道德看成一种境界,看成一种价值观,看成一种文化传统。比如一个农民随地吐痰,我们不说这个人没有好的生活习惯,而是会把他的这个道德行为和人的素养联系得特别紧密。其实现代社会多元,要形成完全相同的价值观是很困难的。更多的可能是道德演变成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从传统的传授观念,制约行为的这种简单做法,真正成为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指导。把这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积极适应社会的人,道德发展是他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是关于教育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它强调集体化标准化批量生产。大家生产出来的杯子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边上歪一点,它是次品。这样的次品放在新的视角下就成了个性化的产品。这个不同的视角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它强调个性化与创造力。现在中小学当中有很多现象比如研究类课程,导师制,就是针对每一个人实施教育。道德教育也一样,过去我们习惯于听报告,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他是个别化的问题,需要很专业的方法,来帮助解决。 四是关于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以课堂学科为基本点的,那么现代教育强调以文化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跨学科结构它解决了两个东西,一个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因为有问题他很感兴趣,第二,他把教育过程中的多种东西融合起来,北京市的一个中学搞了一个教育活动,叫做粮票为什么能换鸡蛋。孩子们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把粮票为什么能换鸡蛋弄明白了。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到了非常深刻的社会政策教育,中国国情教育,以及了解社会问题,分析掌握信息,表达结论等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今天我们的道德教育,如果还是按照一个系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真的很难调动起当代孩子的积极性。 现在国际上谈三个平等,叫做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从教育这个层面上来讲,要实现这三个平等,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前两天我参加一个会,会上有人提出现在的教育公平,并不能解决真正的平等问题,有一个人说,我刚从西藏回来,藏民说,你这中学我不能念,不收钱也不去,,为什么?我的孩子原来会放羊来着,念完你们的中学,回去不会放羊了。这实际上提出了特别尖锐的一个问题,同龄人当中只有20%左右的人能上大学,基础教育是为这20%的人服务。那么对80%的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因为你那个课程设置,你所有的目标都是针对大学的,这样的教育改革对我们提出了长期的任务。 最后一个就是关于教育途径。传统的教育途径就是讲授,就是读书,现在强调教育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创造性的过程,要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广泛的社会经验,完整的生活概念。我们道德教育不能满足于把真理教给孩子,要做的是能够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实践创造的过程。这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第二点,就是要真正以青少年为本。所谓真正以青少年为本,重要的是改变态度,特别是一线班主任,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几个最基本的取向,第一条就是尊重主体,我们习惯把他看成一个被动的客体,我举一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学生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他说他那个孩子住在厕所对面宿舍,希望我利用权力给他孩子换一个好宿舍。我就跟他说,我在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跟你谈之前,我先拿一个青少年工作者的角度跟你说一下,我说我觉得你这个方法比较弱智,你现在在为你的孩子创造外部适应他的环境,那么我就问你,你有多长的生命可以永远创造适应他的外部环境,你有多少权利把你的孩子一切问题都打理好,我说我要是你,我就工夫下在鼓励我自己的孩子身上,因为他是活的,他是有发展性的。从小学你就给他打理,找一个好学校,找一个认识的班主任,帮他干这个,帮他那个,他为了想当干部,你还得给老师送礼,好多家长都干这种蠢事,这叫毁人,毁人不倦,当然我做校长来讲,你认为你的孩子不能住厕所对面,你认为我把谁的孩子放在那合适,是下岗工人,还是把农民的孩子放那去。我们很多教师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活的,特别是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没有给他机会发展,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接纳,我们的班主任要有接纳的想法,因为当代孩子,跟你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他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认知,你可以不赞赏,你要接纳,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你要接纳,接纳是当代社会保持和谐,包容理解的前提。对 于一线 老师来讲,要尽可能拒绝判断,判断是老师的职业病,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孩子,判断孩子的对错直接就下结论。第三叫做自我决定,给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而不是把结论告诉他,把方法告诉他。 最后还有两点,第一个正面引导,我们还是要坚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特别是面对今天的孩子,这种态度就非常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影响别人的价值观,不改变态度,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就是紧紧围绕基本价值。基本价值是什么,我觉得有这么五条。 第一叫做祖国利益至上。它讲的是一个国家,一个人,一个民族,最核心的基础价值,就是爱国主义。祖国不是空的。我们可以从五个角度去帮助孩子认识祖国,祖国是一块地方,爱祖国,就是爱祖国的山川大河,每一寸土地,祖国是一群人,爱祖国就是爱家人,爱朋友,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上所有的人,爱所有的中国人。祖国还是一种文化,爱祖国就是爱文化传统,认知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包括思想观念,包括艺术瑰宝。祖国还是一种情感,爱祖国是体现在那种自觉自愿地内心深处的,激发出来的情感,爱祖国很多时间不完全是理性的,祖国还是一种现实,爱祖国就要爱社会主义,所以祖国利益至上,我觉得是全球朴实的价值,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不崇尚爱国主义,没有一个民族不强烈谴责背叛祖国的行为。 第二条叫做人民利益方向,我觉得今天的社会给个人充分发展的可能,从小学开始,家里就说你要好好读书,你要发展,你要将来有作为,要获得成功,其实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个人发展和社会什么关系。具体说你自我的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什么关系,你自己的成功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什么关系,这里实际上是逃避不开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崇尚极端自由个人主义,它都强调个体的发展,要和社会结合起来。你的生存价值当中,要包含着群体利益,包含着人民和国家利益,这一点我觉得从小要一点一滴的让孩子们去体会。我曾经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世纪风采大赛,最后得亚军的是一个维和部队女兵,英姿飒爽,会好几国语言,而且擒拿格斗,英姿飒爽。当时让我做点评,我说当代中国青年人的风采,一定是建立在祖国风采之上的,如果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的警察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像今天这样的女兵是不可能出现的,国家为这样的一个人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使她自己的特质能够充分显示出来,同时她个人的潜质和她的努力由为国家增添了风采。这个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要从点滴的小事上去影响青少年,让他能树立国家观念。团体观念,应对今天的某些人群当中的极端个人化,这是对他负责,也是对中华民族负责。 第三诚信守纪,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价值,也是今天我们对青少年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的诚信,第一方面,依靠诚信机制的建设,比如法律,比如规则,要有一套体系,但是这只是物质的,真正的诚信体系的建立,依靠每个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要从小做起。 第四就是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这是人对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也是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和谐和包容,你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都要强调一种适应和包容,这五个基本价值,可能没有我们过去说得高,他真实地存在在当代中国青少年发展的这种成长过程中,如果一个青少年牢固地树立这样五个价值观念,他就是一个主流的人,因而他是一个积极适应社会的人,也是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我给大家有几个建议改革教育方法: 第一是道德教育要围绕社会现实和儿童的需求,寻找教育主题。要围绕着现实社会和儿童发展的焦点,,他们自身发展和社会之间的矛盾点,以及发展的关键点当中去寻找教育目标,教育主题,避免那种教育主题全部至自而下,要更多地提倡教育活动主题自下而上。 第二是要把实践,要把孩子实践的过程放入你的教育活动当中。我们可以做一个强硬性的这种对自己的要求,你所有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不是真正的安排了孩子动手动脑的环节,主动探求的环节。 第三是教育组织形式,不要平面地传授,要探求问题中心,你比如说,这个中学生他老作弊,他为什么老作弊。我曾经跟学生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说 陆 老师我跟你说,我们这一代人吧,一般不认为作弊可耻,那你们认为什么可耻,我们一般认为作弊让人逮住了才可耻呢。这真是一个价值问题。你比如说你这次有三个学生作弊,你把他开除了,下回,下学期又蹦四个人来,他不害怕,为什么,他说我们一般不想说这个真可耻,我们想他真笨,他怎么让老师给逮住了,拿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放在学生当中认真讨论,到底是作弊可耻,还是作弊被人逮着了可耻,我相信孩子们会能够通过这样的讨论,逐渐理清一些价值观念。 第四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刚才说到的出口苹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是一个主流评价,他是一元的。有的学校,比如说把三好拆分开,有学习好,思想好,劳动好,社会服务好,体育好,文艺活动好,团结互助好,一些不同层次要求的单向元素不一样,但是这样做的做法,就是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进入到你的主流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一些方法,来提升他们的主流价值的认知。 第五是要多一些现代社会道德的价值辨析。我曾经建议中学里可不可以搞一点校园实话实说,讨论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孩子们身边自己发展的问题,不要把那种道德价值变成单线的生硬的转递,把我们所要提倡的一些道德价值,融入到社会现实当中去进行价值辨析。 第六是要注意群体互动,道德其实是一个能力,他不是信条,不是一种简单的一种观念,能力它一定要在互动当中形成,学会怎么样服从别人,怎么样去再影响别人,怎么样互相处理冲突,比如成长小组,大家在一起,能够经常交流自己的体会。 最后就是要重视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下意识的一种思维和行为定式,北京的一个小学校长,他就提出三个习惯培养,第一升国旗奏国歌,自觉肃立;第二与人见面微笑问好,第三乘楼梯上楼梯,靠右行,凡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孩子,都牢固地养成了这种习惯,我看了他们学校的毕业生,有的40多岁了,还是这种习惯,一生打下深刻烙印。 我相信只要我们很努力把一些最主要的优良习惯,培养在当代少年儿童身上,会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不是你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就能奏效的,它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持续地改革。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8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