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36种好方法

2016-11-16 11:07评论(0) 浏览(33)
转发文章 转发文章   孩子有哪些需要?   要想解除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一般来说,孩子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呢?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   一、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宝宝,你是**的心肝宝贝!”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二、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们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   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的颜面苟且偷生地活着,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四、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是呀,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而不去了。”这些都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五、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沟通障碍在哪里?   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   丰子恺说过:“我以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旷久的友谊。”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是以“我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会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自己。这样,冷漠、无视、叛逆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出现了,沟通也随之停止。   二、没有共同语言   许多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限于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同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许多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父母们都不太了解。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子女无话可谈。这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成了“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变得比较困难。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可见,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不良的沟通方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是消极的、不良的,而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却时刻在伤害孩子的心理,不仅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   那么,亲子之间不良的沟通方式有哪些呢?   一、指责型   “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变得自立一些吗?”   “看看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   “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   “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而这正是许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这样骂儿子:“你这么笨,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吗?”   见儿子不说话,父亲更加气愤地讥笑道:“你这么笨,怎么可能知道呢?”   儿子轻蔑地看了一眼父亲,说:“当然知道,它是猪的儿子呗!”   父亲一下子傻眼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他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认为儿子笨呢?   也许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事,也许是孩子在学习上做错了题,但是,错误正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表现,以单个的错误来全盘否定孩子的父母恰恰是最不明智的父母,难怪儿子会认为父亲是“猪”呢!   许多喜欢责骂孩子的父母,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怎样运用有效的沟通来引导孩子、启发孩子,因此只会盲目地使用批评、责骂等负面的沟通方式。   散文家朱自清曾经写过一篇《儿女》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描述了家有5个孩子的热闹场景:   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的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朱自清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成才的父亲”。他这样自我检讨:“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每一位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喜欢责骂”孩子的错误,实际上,孩子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并不会记仇,只要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错了,及时改正,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孩子依然会愿意与父母沟通的。   日本著名企业家和田加津说:“‘就这样能行吗?这样甭想上大学!爸爸妈妈真不知道这么辛辛苦苦、整天满身泥水地干到底是为了什么?’长期以来,这种想法成了规劝孩子们的尺度,孩子们对这句话也要默默地服从。”   可见,如果父母喜欢指责、埋怨孩子,那么,在父母眼里,看到的尽是孩子的缺点,孩子必然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父母之间必然也是互相指责、埋怨,结果,孩子也总是习惯于指责和埋怨他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推卸责任。 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安装人人通客户端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2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