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以走上不归路

2017-03-22 11:22评论(5) 浏览(89)

  当今教育,在升学主义的笼罩下,越发背离了教育的本意。如同当今各种社会现象一样,教育也走上了快餐化,订单式的轨道。犹如学校里那些问题极其严重的孩子,教育正走上一条不归路。

  有许多专家谈及教育,都会谈到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育是农业,不应该是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然而,在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农业化的教育,慢艺术的教育,以指向学生灵魂的教育,都不如成绩教育来得快,都不如成绩教育来得及时,来得实惠。因为,短时间内,没有人会发现,那些指向灵魂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相反,能够让一个孩子考出高一点分数,无论是从孩子眼前的升学目标,还是家长的期望,都是很接地气的!因此,学生和家长更加看重的是这些能够提分数的老师。

  在当下的教师队伍中,如果有哪个老师,以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美好心灵为教育目标,会被看成另类。特别是,当这样的老师的成绩稍低一点的时候,他的教育会不被家长认可,不被孩子接受。甚至在学校领导那里,也会被解嘲为只有教育理想,不会教学!

  正因为,受当前社会需求、家长期望所影响,学校里才出现了,评价老师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每到考试以后,各级学校领导会手中握紧这些考试成绩的各种量化分数,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班级学生考试成绩高者,班主任、任课老师自然成了优秀。成绩低者班主任、任课老师无缘优秀之列。没有人会把一个班级的文化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当成一回事,因为这些项目没法用量化分数考核。如果有,也只不过看一些虚假的材料。教育教书育人的初衷严重走样。教育本应该有的重人品培养、重人文修养、重道德养,成都成了空话。

  在唯成绩主义的影响下,无论对于一个班级还是一个任课老师,评价者的导向是只要成绩高了,一荣皆荣。在这样的评价引导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采用暴力的从不对孩子示弱。能诱骗孩子的也成了经验,美其名曰,心理战术。实在无招可用的,还有“题海战”这一看家本领。这些战术虽然屡战不败,但可苦了那些孩子们。他们毕竟不是“永动机”。他们是一些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年,他们的生活应该充满阳光雨露,充满朝气蓬勃。然而,看看我们身边这些本该充满朝气的青春少年们,他们脸上暗淡无光,漠无表情,劳累憔悴,哪有少年的样子?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令人担忧。

  身处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时间从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早已经安排的满满的。只剩下课间十分钟没有安排课程。然而,我们的有些老师,下课钟声响起不走不说,还要布置额外作业,让孩子们在课下完成。而且这样的老师往往拖课,直到下一位老师已经到教室还久久不愿离开。在他们看来,课间十分钟不是给孩子们去卫生间的,不是用来调整休息准备下一节课的。孩子们别说课间去卫生间,就连到教室外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的空儿都没有,何谈健康?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有许多时候老师们把这些问题归到了教育评价制度上。是的,不完备的教育评价制度是产生这些不正常现象的一个推不掉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教师的过分追求名利无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

  当下,各级各类学校都会采用一些数据给老师们产生一个评价分数,然后对老师进行排队。这些分数被老师们研究明白了以后,影响自己分数高低的其实就是几个关键的学生。所以老师们的对策也很简单,目标就指向了几个学生。前面所谈及的各种神通也主要针对这些关键学生去。以统计上线学生为例,该项占了老师考核分数的30%,每多上一个学生,老师的考核分数就会上一个百分点。所以有的老师竟然为了这个百分点,把班上的这样几个孩子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把这几个孩子叫到办公室,送上几块糖,说几句暖心的话,这是一招。有的厉害点的干脆,高压政策,给了任务完不成,不行,这又是一招。到头来,这些孩子会把那点仅有的智商往该老师这里倾斜。所以这样的老师的成绩自然就高上了一个百分点。在同行中成了佼佼者,优秀老师!

  要问这些招术对这些孩子有什么影响,其实不会有多大影响。既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看上去也无关他们的现在。但有些孩子的行为不得不为我们思考。“为了给某个老师多考几分,我什么方法都用了,考场上抄一点别人的,偷看看书。”“那为什么别的学科不这样?”“嘿嘿,别的老师不厉害!”谁说,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不有什么影响?

  在应对考试分数的大背景下,老师们的应试技巧也与时俱进,花样百出。语文老师应对作文考试出奇招——精选美文,让孩子们背诵。应运而生的是“各级考试百分作文大全”。老师们把心思用在了如何运用美文上,而不是引导孩子们怎样分析作文,怎样从多读书中积累语文素养上!到头来,某地某校的升学语文考试中,作文有一大批学生被判为作文雷同试卷。损失了成绩不说,更损伤了那些苦苦背了多篇美文的孩子们!

  近来,有“砖家”给教学下了一个新定义:所谓教学,就是老师将一定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要求下,老师直接成了知识的传声筒,答案的报送器了。这样的教学定义也只有在唯成绩论的背景下才得以应运而生。按照这样的教学定义,教师可以不用关注学生的人文修养,品格修养了,只要能想办法让孩子取得高分就行了。然而,正是这种歪曲的教育理解,才培养出了许多不合格的歪曲人才。从我们的学生面无表情的脸上,疲惫不堪的身心上,都可以看得出,他们对上学并不是真心的热爱,对学校并不是真正的喜欢。一个不喜爱上学的学生,一个不爱护学校的孩子,来到学校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可想而知!

  发生在大学舍友间的投毒案,发生在师生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在少数。一个个视同学为恶人而动粗手,甚至弑命的人,他就在孩子们中间,这是多么的可怕。许多有教育良知的同行们反思,以上现象的发生,我们做教育的最应该深思。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人”的教育,这样的孩子就从我们的学校里走出来,难道我们的教育没有责任?

  老师们,请适当放弃考试的分数,让孩子从无端的考试分数中走出来,发现自己,让我们教育回归教育的正水源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请放下老师的名和利,认真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不要为了那一个百分点而丧失了教育的时机!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7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