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

2009-09-22 03:57评论(0) 浏览(499)

                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更是最好的老师

  

主诉:

“我平日工作比较忙,孩子从小就托老人照看。我们每次去看他,都觉的他很乖,尽量满足他的各种生活要求。今年孩子上小学了,我想,总算能轻松一下了。可是事与愿违,孩子接连不断出现的各种状况(任性、与同学不和、贪玩、时常不完成作业)搅得我心烦意乱”。“我们每天工作那么忙,给你吃好、穿好,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 一段时间里,这句话成了我的口头禅。我的心情糟透了!孩子的教育怎么就这么难!?

病理分析:

1、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为给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地工作。他们一般很注重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却容易忽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有时会犯错,甚至老毛病未改,又添新问题,但我们作父母的就需要帮助他们,对孩子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尽寒”。孩子那些日积月累的行为形成,与父母教育密切相关。指导、矫正,使孩子最终能够形成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某个不当的行为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坏的行为习惯恶性循环。

3、“日积月累,积劳成疾”。当孩子的行为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父母会觉得束手无策,心里一味地报怨孩子,报怨,再报怨,既而厌倦,对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成为父母不承担教育孩子的理由,而真正的受害者只会是孩子自己。

处方:

1、加强交流,加深了解。每天至少抽十五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个聪明的家长,首先学会放下手中的报纸、遥控器,关注孩子的成长,聆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话,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的情况,并向老师交流孩子的想法和动向,实现教育的互动。

2、从小事入手,锻炼能力。让让孩子承担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比如为客人倒水,扫扫地、洗洗碗,这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小事使他形成学习的习惯性、主动性和条理性。

3、让孩子学会用脑思考。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学会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的同时,学会思考。尽量多的让他知道为什么,从而对以后学习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方式,简单的讲让他有钻“牛角尖”的思想,使之对所学习知识产生更多的兴奋点和兴趣发散点。

禁忌:

*拳脚相加。孩子犯错后,家长如果打他一顿后,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所以,父母平时应教育孩子事前多思考,培养责任感,事后多反思,避免犯相同的错误,粗暴的对待孩子,容易拉大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说“管不了”了。在对屡教不改的孩子时,说自己管不了,这种放任自流也很危险。家长要进行正确引导,如果放任自流,孩子就容易误入歧途,越滑越远。

 

                                                                    卓老师

分类:
默认分类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