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学生汪某机场弑母的警示

2011-04-12 22:49评论(1) 浏览(678)

案情回放: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的这一幕令周围人都惊诧不已。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顾某发生争执,并对母亲连刺九刀,致其母胃、肝尽破,当场昏迷。

据悉,汪某高中毕业后考的学校他自己不满意,就提出去日本读书。在日本,他前两年学语言,后三年上大学。这名留学生在日五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母亲顾某每月7000元人民币的收入来出。日本今年发生地震后,顾女士希望儿子回国,但由于签证的问题,儿子并未及时回国,而选择了4月1日飞回上海。事情发生在当晚8时30分后,儿子搭乘的是NH921航班,当晚8时20分到浦东机场,顾女士去接机。发生此次纠纷的原因正是因为在日本上学的学费。母子二人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儿子汪某拔刀伤人后被迅速控制住,母亲顾某则当场被送医救治。

  搭乘从日本成田飞出的航班抵达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不久,留学生就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问题。围观者介绍,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了数刀,导致顾某胃、肝尽破,当场昏迷。

  目前,犯罪嫌疑人汪某已经被机场警方刑事拘留。


  事后,记者在现场对此事件进行调查了解。
  汪某对于自己的残忍行为这样解释: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当晚,接到了许久不见的儿子后,顾女士提议出去一块儿吃顿晚饭,儿子当时答应了。顾女士说,当时,母子俩并没说很多话,“儿子问我为什么这次钱寄得晚,我3月份寄了2万元给他,比平时多。我每个月固定寄钱给他,他在东京的房租是12000元(人民币)/月,生活费也都是我们付的,如果加上一年学费8万元(人民币)的话,每年开销30万~40万元(人民币)。去年,他出国时还说要去打工,但后来也没找到。日本地震后,物价都上涨了。”

  顾女士否认当晚他们曾因学费发生争执,“那天晚上,儿子看上去没有异样,虽然他去年曾跟我提了他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讲话,耳朵里好像装了一种装置。”

  然而,正当他们准备走出机场时,“儿子走到了一边,从包里取东西,我还不知道他要拿什么,不料,他拿出了把刀向我刺来。之前,并未发生任何争执。”

  “后来,我一下子懵了。多亏一位老外跑过来救我,他以很快的速度取下我脖子上的围巾,堵上我肚子的伤口。”

  当晚被送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后,医生为顾女士动了手术,“医生跟我说,胃、肝全都破了。”

  前日下午,顾女士的身上依旧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9天没有进食,只能够用吸管喝水,“也不能够多喝,会伤胃的。”谈话间,顾女士总要从床头柜上取餐巾纸吐痰,床下的一个垃圾桶里早已装满了这样的餐巾纸。“体温现在是37.5℃,已降下来了,明天估计可喝粥汤了,要住院2个月。”

  当被问及是否想再看到儿子,跟他说点儿什么,顾女士盯着天花板,许久,她说,“不想看到他,因为太伤心了,没有话可以跟他说了,倒是想听听他对我的解释。他是我儿子,我也不想他被判刑。”
  “你和妈妈的感情好不好?”当问及他跟母亲的关系时,汪某迟疑了一下,没有吭声。过了一会他回答说:“挺好的。”谈及他们家的生活条件,汪某的回答是:“条件蛮好的。”他还告诉记者,除了向家里要钱,他在日本也自己打工。

  汪某说,他知道妈妈现在的状况,“我希望妈妈能脱离危险,希望我们继续做母子。”

  这一对母子的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儿子问我为什么这次钱寄得晚,我3月份寄了2万元给他,比平时多。我每个月固定寄钱给他……每年开销30万~40万元(人民币)。”

  “那天晚上,儿子看上去没有异样,虽然他去年曾跟我提了他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讲话,耳朵里好像装了一种装置一样。儿子走到了一边,从包里取东西,我还不知道他要拿什么,不料,他拿出了把刀向我刺来。之前,并未发生任何争执。”

  “不想看到他,因为太伤心了,没有话可以跟他说了,倒是想听听他对我的解释。他是我儿子,我也不想他被判刑。”

  ——顾女士

  “在机场她还是说没有钱,不会给我钱,甚至说不可能给钱,还说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我脑子一下子空白,冲上去就捅了她。”

  “我希望妈妈能脱离危险,希望我们继续做母子。”

  ——汪某

  在这一场弑母悲剧中,行凶者的脑子里是不是一片空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接下来的调查处理也将给出答案。但这儿子雪白的利刃、母亲殷红的鲜血,爱与恨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在提醒我们,在教育问题上,存在另一种“致命”的空白。

  无论是阅读这一弑母案的所有文字细节,还是观看汪某被拘后的受访镜头,都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刺母的一瞬间,他不是脑子空白,更像是一次情绪的地震式爆发。

  汪某的家庭并不殷实,每年30万至40万元的留学开销,全靠其母每月7000元的收入来支付,耗尽了家中积蓄,甚至不得不向亲友举债。汪某在日留学5年,从未打工,并认为自家生活条件“蛮好的”。

  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倍加呵护,另一方面则是不知死活,心安理得。母亲的舐犊情深固然让人动容,但这说到底是一种畸形的爱,它逐渐让母亲和儿子都习惯了物质的给予和接受,而忽略了母子感情和教育成长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汪母倾其所有,为爱子在异国营造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隔绝生计烦恼的“温室”,但这个温室的基础并不牢靠。更为重要的是,“温室”里的“宝宝”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困扰,最终使之出现了巨大裂痕并崩塌。

  一方面是爱的焦点,另一方面也有爱的盲点。汪某在日留学期间,从第三年就变得很压抑,产生过动摇和迷惘,并出现了“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讲话,耳朵里好像装了一种装置”这样的心理幻觉,这些迹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母子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溺爱“温室”笼罩下的汪某,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风雨冷暖、人情世故、生活挫折等成长元素。

  虽是个案,但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并且拷问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除了知识的灌输,鼓励对成功的追求,我们是否对孩子得以自立和发展的心灵世界缺乏足够重视?

  此时此刻,对于躺在病床上伤心欲绝的汪母,人们深表同情,也不无忧思。近年来,类似案件不时见诸媒体,其情节常极其相似,大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或把关爱化为溺爱,或用棍棒体现教育,结果酿成悲剧。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成功的光环源自人格精神的光芒,这大概是汪某刺母利刃寒光带来的理性之思。我们必须看到,处于现代社会,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产物,父母更不该给子女当牛做马,双方应该是彼此平等、相互依赖的关系。父母要爱子女,子女也要敬父母,父母不能溺爱子女,子女也不可愚孝父母,这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家庭新伦理。事实上,倘若汪某对父母尚有一丝感恩之心,恐怕也不会冲动干下这等缺德且违法的行径。

  这起悲剧发生得很突然,其实却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这提醒了做父母的该怎样去做好家庭教育,对社会也是一种警示:重建现代孝道,对青年人进行感恩教育,这不仅不过时而且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

  • 李峰
    李峰
    2011-04-12 23:11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