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讨论教育问题

2016-11-28 08:07评论(2) 浏览(42)
《光明日报》/秦春华   《“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但笔者想跳出具体细节的框框,探讨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讨论教育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其实非常缺乏关于如何讨论问题的基本训练,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审辩式思维”。我们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掌握了很多知识,但并没有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也不懂得如何讨论问题。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日复一日地听课、做题、考试,接受的几乎都是老师传授的有唯一正确答案的知识,很少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太多机会开展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等到上了大学,倒是可以进行小班教学和研讨式学习了,可学生并没有掌握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基本规则。在大学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是鼓励甚至迫使学生去质疑权威的观点,逐步培养起他们的问题意识。但现实的情形是,学生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不知道要讨论的问题在哪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教授的不断鼓励和反复催促下,学生会勉强发表一些见解,但往往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抓不住重点地乱说一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讨论;另一种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面红耳赤,却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偏离了主题,同样没有有效的讨论,反而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思维训练,不具备深度的思考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也是社会之所以创新乏力的根源。而上述能力,需要我们在教育当中尽力弥补。 首先,创新的基础是独立思考。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有可能另辟蹊径,从别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有趣问题,才有可能走上创新之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质疑。面对任何一个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持一个反思与批判的态度。老师和权威说的都是对的吗?那些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天经地义的“常识”都是正确的吗?从认识论上说,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而不可能获得终极真理。因此,面对任何观点和事物,都不能轻易相信甚至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都要通过多角度搜集资料和证据来检验它们的真实性。 但质疑要有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明确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不能跑题偏题。如果连讨论的问题都不清楚,即使有了质疑精神和反思能力,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胡说乱说一通罢了。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似乎热闹得很,其实并不能增加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实践中,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干预,再次明确所要讨论的问题,将讨论拉回到初始的轨道上来。此次围绕着“ 四大名著 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讨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到底我们是在讨论“四大名著”适合不适合阅读,还是“四大名著”适合不适合孩子阅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区分,就会使讨论陷入无序乃至混乱的状态。
前一篇:
如何管理班级
后一篇:
让心灵装满快乐
分类:
教学随想
分享到:
分享 转载(1)
4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