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课堂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2015-11-26 13:35评论(0) 浏览(58) 转自:刘会琼

课堂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内容概要: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就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自由度。为了使这个空间行之有效可从三方面着手: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思维的创造力3.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空间是指思考的过程与思考的深广。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就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自由度,以便使学生能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它既有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合理编辑知识,从而有效贮存和保持知识的效能,更主要的是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效能。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小时侯的故事:有一次我到外面去玩,看见一只蝶蛹在茧中挣扎了很久。我觉得蝶蛹很累,出于好心,回家拿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茧剪破了,让这只幼蝶飞了出来。然而不大一会儿,这只幼蝶竟然死掉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只幼蝶在茧中挣扎,是为了锻炼自己,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飞翔。可是我的这种“代蝶破茧” 的作法却害死了它。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犯“爱心”错误,忽视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挣扎。过去,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太多,“替代”太多。于是各种“代蝶破茧”“拔苗助长”的措施就纷纷出现了。学生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于是金色的学生时代变得黯然失色,明亮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这种教育是“无生、无我”的教育,把人当做了社会的附庸,把学生当做教师的附庸,教育就蜕化为一种“抱着走、嚼碎喂、满堂灌”的包揽行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让学生自主发展,它体现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自由地共同探究,不是指令,不是代替,更不是让茧中幼蝶违心屈从。学生的头脑不能被同化,学生的思想也不能被“克隆”,让学生在知识的茧中少一些奴性,多一些野性,让学生自己从“茧”中爬出来不吧!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教师不必把知识完全“咀烂”,讲的滴水不漏,也不必把活动安排的严密无缝,要适当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片想象的蓝天。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个人才智,使他们在自我探究中自悟,悟出真知。在自悟中,从无到有,从“呆板”到“充满生机 ”。让学生在这块空间中把思维自由地放逐,解放自己,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自由地发展,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并使这个空间有效,我做了以下尝试: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句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字材料,图表、图片等创设情景;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创设情景;可以创设质疑情景,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创设交流情景,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还可以创设想象情景,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等等。

2.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思维的创造力。

留给学生空间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知识的探究中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敢于、勇于思考。真正促使学生自由地思考和探究,并切切实实从自己的探究中获得新知,从新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的促使学生自由地思考和创造。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我充分运用了文中的省略号,在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这件事时,有一句是“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就让学生想象,轻轻走去后,会发生什么情景。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一下子刺中了猹,于是闰土笑着说:“嘿嘿,看你还敢不敢来。”还有的说没有刺中,就把第一自然段刺猹的内容又联系起来了。这样课堂活跃起来了,而一个勇敢机灵的闰土也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这也就达到了我教学的目的。有了这一处的铺垫,后面的省略号就简单了,教学到那,学生自己就会想象了,如“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 脚……”这个地方,同学们就把闰土挽着裤腿,嬉笑着捕鱼的样子学得活灵活现。这样切切实实让学生自学自悟,从而让他们真正的成为掌握知识的主动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他们体会到了获取新知的快乐,就会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从而使他们学会学习,达到自我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创新式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好的从悟中学,从学中悟。使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精灵,让他们长出创新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使课堂教学尽可能  高效率地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3.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一点我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作了一个尝试。在一个作文教学时,我先出示了第一幅图(内容是一个孩子只考了66分,垂头丧气的样子),让学生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幅图,说说画的是什么。再让学生站在图中人物的角度,充分想象,你得到这个分数会怎样想,老师会是什么态度,什么神情,同学们会是什么神情。父母知道后又会是什么态度。由于变换了思考是角度,使这个环境离学生很近,大家发言很积极踊跃,有的甚至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很多同学发言时把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的很细致。虽然就是一幅图,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自己的经历。顺势我出示第二幅图(内容是这个孩子把试卷倒过来,66分变成了99分),同学们一看就明白了,这个考的差的同学想到了一个歪点子。教师加以引导: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同学们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室里又是一片沸腾。通过这两幅图的引导,让学生站在图中人物的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了,有情可抒了。这样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总之,在教学中不要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弄得教师“满堂讲”,更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才能为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而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