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近代梅山武术人物录

2016-04-06 14:37评论(0) 浏览(123) 转自:黎明华

近代梅山武术人物录

  张虎( —1281)

  据《梅山拳谱》载“吾梅山武术起自虎岩黑虎公,黑虎公姓张,得梅山教主张五郎梦授技击之法,乃创黑虎教,并以之抗鞑子”。而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的《邵阳市志•人物志》记载“张虎,南宋邵州人,自幼好武,疾恶如仇,南宋景炎二年元月起兵宝庆抗元……”。新化,在宋代属邵州,出生于杨源村虎岩院子(原属新化县现属冷水江市)的黑虎公张虎,是宋末元初时虎岩寨寨主,也是当时杨源张氏法坛的主持者。杨源张氏是世传的道教与师公教兼修的宗族,至今仍有许多的杨源张姓后人传承着道士与师公的职业。公元1277年,也就是南宋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兵南侵,湖南沦陷,以武功名传梅山又兼修道法的张虎,利用虎岩寨寨主与法坛主持的双重身份,假托梅山教主张五郎送梦之说,创建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梅山黑虎教,并以此联络梅山民众,招览信徒,同时,又在原梅山蛮王苏氏的后人处借得一支骑兵,正式起兵抗元,并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在南宋灭亡后,张虎仍率众坚持战斗,直到公元1281年,也就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张虎战败身死,幸存的徒众散入民间,仍以黑虎教的名义继续抗元,并尊张虎为“黑虎公”。

  伍再先( 1807—1868):

  新化县山塘伍家人,江湖人称“密再先”(在新化方言中“密”与“命”同音,故《新化县志》等书中大都写成“命再先 ”,以其步快身轻手法紧密,无隙可击而得名。据李抱一所著《湖湘技击要闻》载,“伍再明,善硬功,相室中一桌,系坚木所制,铺置地面。并五指,力插之,洞木及土。伍再先,善轻功,在汉阳码头船上遇一伙强人,他纵身一跃,轻如飞燕,转瞬已至桅巅,桅高数丈,巅小不能容足,伍一足侧立长呼,半响始下众强人大惊曰:此二与敌,枉自送死,于是徐徐引去。

  伍再先性机灵,喜游历,常年行走江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心胸开阔,见多识广。他根据自己在江湖中游历及对战的经验,将梅山老派黑虎教武术进行了很大的改良。

  老派黑虎教桩矮步窄,多用暗劲与贴身短打,长于近战,比较适合身材矮壮的人使用。伍再先是一位不拘陈规的武术宗师,他对弟子们传授武术也不拘于成法,而是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的弟子,传授不同的武功。在他的弟子中,杨建永身小体壮,他便教其有 “小架”之称的老派黑虎教拳路打法;而人称“朴少爷”的刘应朴身高力大,伍再先便教其“大架”拳路打法,将短手矮桩改为长手大桩,也就是梅山武术中所说的“满弓满箭”;至于另一位中等身材,身灵手巧的大弟子游家武,伍再先就教其主练轻功并在“大架”与“小架”之间又创一种“中架”传之。开近代梅山武术三大分支的先河,使现在的梅山派武术有了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架式。伍再先也被梅山武术后人尊称为“中兴之祖”。

  杨三恒(1846—1938):

  新化县孟公九府院人,天生碧眼,尤其在夜间两眼放光有如猛兽,见者无不受惊。其父杨建永为梅山著名拳师,在杨三恒幼时以其眼带杀气而不愿教他练武,怕他为自己和家族带来祸患,但杨三恒在耳濡目染之下,自己偷练出几手武艺,常与少年玩伴惹是生非,其父深感无奈,一次其父领其前往伍再先师父处拜年,提及杨三恒的情况,伍再先认为堵不如疏,便亲自以高超的武功折服杨三恒,再教之以理,使其于其父面前立誓不乱用武力。其父乃正式传其武功,并从此修心养性,成为梅山武术老架分支的代表人物。

  杨三恒习武的天份极高,为人又极讲义气,因此,在同门中颇受尊敬。年轻时曾与三大分支的同门师兄弟一起制作了一条需要60人同舞的巨龙,专门到外地舞龙杨威。正月里舞龙是梅山地区的风俗,在舞龙的同时还要表演武术,每当到一个村庄舞龙时,如果武功比不过别人,龙队不仅拿不到红包,还会被别人将龙扣住,甚至砸烂。一般的龙队只需要十几个人舞龙,大都只从正月初一舞到正月十五,但杨三恒他们所舞的巨龙,却要六十个人同舞,并且从不在新化活动,而专门去其他县市,直到与湖南搭界的邻近省区。因为路程远,也就从正月初一舞到三月初三。舞龙时一路派人往前投递“拜帖”,凡遇撕毁“拜帖”的不友好行为,就直接到当地摆下擂台,向当地人挑战。一路大张旗鼓,风风光光地毫无败绩。中年后的杨三恒,一改年轻时的火爆急躁,为人稳重和蔼。杨三恒在同辈师兄弟中年龄较大,颇有大哥风范,有一次,两名不同分支的同门师兄弟发生纠纷,俩人剃光头发,签下生死文书欲比武决斗,杨三恒分别找上两人,单独与他们试手,在赢了对方后,语重心长地说他打不过另外一个人,劝其要小心谨慎。如此一来,那俩人都有了悔意,杨三恒又自己出钱设宴请他俩,使他们取消了比武的决定。事后,梅山武术的同仁们得知缘由,对杨三恒大为叹服。

  游石命( 1860—1938):

  游石命,名纯佑,字石命,自幼即随同族的游佳武师父学练梅山武术,软硬功夫俱佳,犹善轻功,精技击,门中师辈认为其有再先师祖之风。

  年轻时的游石命生性好斗,好武若痴,但闻何处有精擅技击的好手,无论远近必将登门切磋,以武会友,获胜后也从不炫耀,故常与人打斗而又风评极佳。中年后,曾受同乡之邀率弟子数赴汉口宝庆码头,在“宝帮”中传授武功并应对抢码头者。所谓“宝帮”是武汉的宝庆会馆与宝庆码头的业主、工人以及新化的航运业主、工人所组成的帮会。新化在清代归属于宝庆府,在武汉的新化人被称为“宝古佬”。这种纯由新化人聚集在一起自保的组织被称为“宝帮”。当时航运是最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大都市的码头则是风云际会龙蛇混杂的所在,汉口的宝庆码头是新化的专用码头,是早年新化人凭自己的智慧和武功打下来的。主要用于停靠运输煤炭的毛板船,为梅山地域与中原各地的物资流通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因码头的位置极佳,对此眼红的各地帮会多如牛毛,也就经常会有不同规模的打斗事件。游石命在宝庆码头虽然很少出手,但他在“宝帮”中公开组织弟子演练武技后,使码头的争斗逐渐平静下来。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元老、中部同盟会总务会议长、新化人谭人风受命联络社会各界力量策应武昌起义,闻游石命之名,以民族大义前往说之,游石命欣然从命,率儿子游国华及“宝帮”帮众随谭人风参加武昌起义。谭人凤在武昌起义后,参与湖北军政府的筹建,促湘援鄂,游国华受命赴岳阳留守师任国术教官,游石命则护卫在谭人凤身边,奔走于全国各地从事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

  民国九年(1920年)谭人凤在上海因病逝世,梅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其治丧,谭人凤在临终前将游石命推荐给中山先生,谭公去世后,游石命依其遗命命,跟随中山先生行保镖护卫之责,一年后,其子游国华在岳阳任上因伤病过世,游石命乃辞别中山先生返乡。隐居老家新化游家佛光垅,全力培养其孙游本恒,并整理梅山派历代所传本经,手书《梅山拳谱》传于其孙游本恒。

  刘春祖(1867 — 1950):

  “朴少爷”之长子,人称“祖保瞎子”,因长期于屋檐下张目接水和早晨面对太阳睁目不眨以练眼功而失明,目盲后又苦练耳功听力,能闻风辨器,并以盲公杖练成“大水牯练泥”的保身棍法,水泼不进。传说他在锡矿山曾与十九名武师赌斗,“祖保瞎子”身背沙锅,对手全部手持木棍,以击破他背上的沙锅论输赢,他手持盲公杖,在众人的围攻下,将对手的长棍全部击落,背上的沙锅安然无恙。其弟刘春山体壮如牛力大无穷,在武林中颇有名气,俩人感情极深,时常玩些偷袭应对的游戏,一次,在刘春祖吃饭时,刘春山突发一流星,却被刘春祖伸筷挟住,其听力与反应由此可见一斑。

  刘春山(1870-1948):

  “朴少爷”之次子,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保镖。

  刘春发(1872-1922):

  刘应绿之子,“朴少爷”之侄,因武勇而得“记名提督”之武职,二人之技皆传于刘绍贤。

  刘绍贤(1879-1953):

  刘绍贤,字登廷,号佐卿,因在同宗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称“绍老七”。家资巨富,身兼刘春山、刘春发、杨三恒等数人的武功,在新化颇具盛名,传说高丈余的练武楼他不须架梯便可飞身上下;装满谷物的大萝筐,用左手托起,右手只一拳,便从丈佘外击入仓中。民国初年,刘绍贤去贵州访友,途经小沙江青山界,遇土匪劫道,同行众人皆惧而交出钱财,独绍贤凛然而立,匪首凶相毕露,操刀便砍,绍贤运功于臂,挡住砍刀,使其刀口卷刃,众匪徒欲以众相欺,绍贤如虎如羊群,将匪首击毙,使余匪狼狈而逃。绍贤出名后,在家乡开场授徒,其技传于廖满山,刘华茂、戴哲奎、邹宿善等。绍贤为人乐善好施,又精伤科医术,解放后,人民政府以开明绅士待之,于1953年病逝。

  廖满山( 1902—1974):

  新化县西河廖家湾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身高180cm,体重90余公斤。他自幼好武,14岁便拜“绍老七”为师学习梅山大架拳法,民国20年参加擂台比武取得第一名,获赠“御侮抗敌,誓复失地”的匾额。廖满山天生神力又练有一身硬功,也就从不轻易与人比武,更不出手伤人,即使无故遭人挑衅,也是尽量好言相劝,实在被逼无奈,亦是以防守避让为主,偶有出手,必大声提醒对方,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使人受伤。一次有人想试他的功夫,躲在暗处突然从他身后发动袭击,廖满山本能地让开对方的来拳,顺手一拳打了过去,待发现对方是熟人后,百忙中将拳一偏,使拳力落在对方藏身的墙角上,将墙壁打了个大窟窿。看对方受惊后怕,他反而又好言相抚,并告诫对方下次不能开这种玩笑。寥满山生性和气,但对自己的徒弟却要求甚严,他从不外出设场收徒,想拜他为师学武者,必由当地父老与家长带到他家里,待考察了对方与家长的为人后,方始收其入门。解放后专心于梅山武术的研究,其技传于陈谓南、肖越勋、廖善余、廖让庭。

  游本恒(1915—1998):

  新化游家人,幼承家教,在其父游国华去世后,由祖父游世命亲自督其苦练梅山武术,并兼修道法,得其祖之真传。

  游本恒的家乡游家佛光冲乃是有名的缺水地,有“有女莫嫁佛光冲,柴也穷来水也穷”的俗语,1 934年新化大旱,佛光村民多方求雨无果,时游本恒侍奉祖父游石命隐居乡里,专心练武修道,村民对其祖孙的“法力”却早有敬仰,全村老少尽皆登门跪求游石命打“求雨谯”。游本恒见村中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跪于门前,心中极为不忍,赶紧走去门外与众人一起向爷爷跪求,说服爷爷游石命首肯出面“做法”,并由其协助爷爷主持“打谯”。经过一番游行,祭拜的仪式,在村口用十六张方桌,叠成四层高台,高台之上再摆设供桌太师椅。年过古稀的游石命以轻身术跳上高台,在太师椅上演做法事,游本恒在台下相辅。经过三天三夜的礼拜唱作后,游石命以铜钹为“卦”,向身后依次抛下二面铜钹,第二面铜钹在身后准确击中第一面铜钹,二钹一起翻转成“覆雨卦”(阴卦),台下鞭炮大作,炮响风动,待游石命从高台上一个空翻落地时,大雨即下,佛光冲的老人们一提起此事,至今仍是津津乐道。

  游本恒在其祖父游石命去世后方始在武林中行走,他生性和气,待人处世温良谦恭,不喜与人相争。有一次他外出行教,路过以武术著称的“王爷山”,在凉亭歇息时,顺手将随身所带的一对铁尺放在长凳上,刚一坐下,便觉脑后生风,他随着拳风飘出亭外,半空中拧身转体,随后脚尖在地上一点,又飞身跃回亭中,一式“灵猫扑鼠”将袭击者打翻在地,正欲补上一招将对方彻底制服,却发现袭击者是本门同仁,当下便收了招式,抱拳相询,才知自己无意间将铁尺交叉摆成了“剪马”,有挑衅拆场之嫌,对当地前辈极为不敬。游本恒得知详情后,不仅没有怪罪对方的偷袭,反而再三向对方道歉。武林中人闻知此事后,对他的武功与为人都大为赞赏。

  游本恒对梅山武术的各种拳械、功法、单操掌握得最为全面,尤擅铁尺与轻功,在新化武林中有“拳库”之称,同门中人在武术上有何疑问都喜与其交流切磋,他亦对彼此之间的共同探讨乐此不疲。加之他为人谦虚礼让,因此在武林中声望极佳。其技传于晏西征、游星安。

  (新化县传统武术协会整理)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