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楷书的写法

2016-01-18 09:54评论(0) 浏览(61)

硬笔楷书的写法
    

楷书具有揩法模式的意思.是和行书相对而言,揩字端正、工整,过去又叫真书、正书。
     楷书不是一开始就有,汉字最早是甲骨文,后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是脱胎于隶书的方正,章草的简便,而改变了间架结构,经过汉代的酝酿,魏晋时代的创造,直到唐代,楷书达到了成熟阶段。各家各派分别创立了自己的笔体面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楷式。现在我们写楷书,还要宗法唐楷。
     唐楷的代表人物有六家:欧阳询、虞世南、李邕( 北海)、颜真卿、柳公权。    

对于练字来说,楷书是一个基础,写好楷书当然对写行书有帮助。我们通过练习楷书,可以把书法的运笔、结体的基本功打好。
     学习硬笔楷书,就要学会执笔方法,运笔方法,基本点画的写法,结体方法。这样才能把钢笔楷书写好。
     一、钢笔楷书点画的写法
     钢笔楷书各种点画的形态不一,写法也就个不相同。随着用笔的轻、重、快、慢,笔道便有粗有细:一般来说,用笔快而轻,笔道就细;用笔慢而重,笔道就粗。
     下面介绍钢笔楷书各种点画的写法:
     点:点虽小,但要写得饱满有力。
         竖点:侧落笔,稍顿,转笔垂直向下,回锋收笔。
         右侧点:写法是轻落笔,侧下,用力稍顿,然后回锋收笔。
         左侧点:写法与右侧点相同,只是用笔角度相反。
         长点:写法是轻落笔,再徐徐向右下行笔,稍顿,回锋收笔,用笔过程由轻而重,笔道形状由细而粗,略具弧形。
     横:横画有短横和长横两种。
         短横:写法是轻落笔,再向右行笔,用力由轻而重,稍顿,回锋收笔。
         长横:落笔稍重,略按,再向右行笔,然后稍顿回锋。整个长横略带一点弓势。
     竖:有悬针和垂露两种:
         悬针:侧落笔,略顿,再转笔向下,然后提锋抽笔。
         垂露:侧落笔,略顿,再转笔向下,到末端用笔稍重,然后回锋收笔。垂露要直中带曲。
     撇:有平撇、斜撇、撇三种。
         平撇:短而平,常在字的上部;侧落笔,稍顿,然后向左撇出,笔道较为接近水平。
         斜撇:斜而长,往往与捺相对称;侧落笔,稍顿,然后向左下撇出。写法与水平撇相同,只是线条长些,角度斜些。
         竖撇:先写竖,到下半部向左撇出。
     捺:有斜捺与平捺两种:
         斜捺:轻落笔,略向右行,然后转笔走向右下,稍顿,再迅速向右方捺出。
         平捺:逆向入笔,略向右偏上移动,然后转笔向右下行走,笔道接近水平,稍顿,迅速向右捺出。
挑:提画一般都是向右上方提出。但角度根据具体情况略有不同,长短也有差距。
提画的写法是:侧落笔,稍顿,随后迅速向右上方提出。
钩:有斜钩,竖钩,卧钩,竖弯钩几种。
   斜钩:侧落笔,稍顿,随即向右下行笔,略带弧度,稍顿,迅速向上钩出。

     竖钩:侧落笔,稍顿,随即垂直向下,到末端稍顿,迅速向左钩出。
     卧钩:轻落笔,然后用力向右下弯出,稍顿,再迅速向左上钩出。
竖弯钩:侧落笔,稍顿,随即垂直竖下,转笔写横,稍顿,向上钩出。
折:折画是两种笔画连接起来构成的。写折画,用笔的起止要分明;折时不宜太快,用笔要缓些,重些。
横折:先写横画,稍顿,然后折笔写竖,竖是直竖还是曲竖,要看字的形态而定,一般是短曲长直。
竖折:先下笔写竖画,稍顿,折笔写出横画。
撇折:先下笔写撇,然后转笔写提。
横撇:先下笔写横,稍顿,转笔把撇写成。
二:钢笔楷书的笔画分布
    一个字的结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一是笔画布白的一些基本规律,另一个就是关于一些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具体配合方法。
1、中宫
    把一个字所占的位置平均分成九个宫格,中间一格就是中宫。古人说过:“八面点画皆拱中心”,说明一个字要有一个中心。结构的时候,中宫一格就象一个结穴,笔画要让它内紧外松,千万不能内松外紧。如“一”字,这一横从中间通过,便稳定妥帖。从这一点来看,中宫的道理和绘画构图的黄金律比较近似。
一个字如果写得松散凌乱,原因虽然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抓紧中宫这个结穴。
2、重心
    字写在纸上有稳的有不稳的,不稳就是失掉了重心,有歪斜要倒的感觉。这种倾斜的字,主要容易出现在练字的初级阶段,横写不平,竖写不直,甚至整个字也写歪了。不过,也有虽然楷体字练了一个阶段,对一些独体字和左右并不对称的字仍然不知道怎么写,如“母、勿、乃、力”等字,字形本身就是斜的,这就更要注意在斜中取正。
    下面,我们举四种中心上必须要注意的例子:
1)重心对正的字
如“富”,上面一点不但要在宝盖的中心,而且还要对准“田”字的中竖。再如“支、文”亦是如此。
2)左轻右重的字
如“飞”字,乙本身就是左轻右重,再加上两点,就更显偏重了,这时可以把“乙”的戈稍向左移,再把戈勾拉长些,重心就能拉过来。
3)右重左轻的字
如“厂”,重心在左边。写法可将撇的弯度加大,并且稍向左移,就能稳当得多。
4)左右对称的字
如“人、大、衣、几”等,要把左撇右捺长短相对称的,安排稳定。
独脚字:如“丁、亭、宁”等,全字重心集中在末笔一画上,这一笔就要写在居中的位置。这种字既不左重也不右重,而是重在中间,还要凝重有力,承托着上面的部分,使之稳当。
有些字偏侧虽不大,也要善于安排笔画,重心才能站稳。
3、布白
布白虽然也有结构的意思,实际上,更多地包含着对笔画的疏密、长短、粗细、虚实的组合,结字时,我们一般对黑笔画容易引起重视,答对空白处常常引起忽略。前人有一句话:“计白当黑”,意思是说,空白处的经营同样重要,要象黑笔画一样认真对待,使点画呼应、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注意到空白的疏密关系,使“虚实相应成趣”,疏密得宜。
1)点画得所
什么叫“点画得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一个字的笔画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清”字的三点水,在写之前就要明白,它处在“青”的中间位置;再如“梁”的中横、“越”的底捺都要写长一些、“其”字两点的起笔部位在哪里,都要在写之前弄明白,所谓“意在笔先”。
    能够弄明白笔画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按照这样的关系来处理,就能做到点画得所。
2)疏密得宜
    汉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布白上要求疏密匀称,这就成了矛盾,怎么办?——
画多的写紧,画少的写松。  如:人、大、三   → 囊、繁、谶、纛
上部分写紧,下部分写松。  如:昌、渠、果、高
里边的写紧,外面的写松。   如:繁体的关、团、区和周、幽
    有些字,字形本身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如“囊、蹩”字形大;口、日、工、小字形小;身、月、耳、自字形长;曰、四、血、二字形短。先天不足,不好更改,怎么办?大而繁的字,要善于分部配合,使密处尽量多点空白,稀处尽量少点空白,而整体笔画也要收缩紧一些。字形本来小的字,要安排在中宫位置,笔画越少越要经得起分析、推敲。体长的字也是如此。

3)争让得势 

汉字不仅繁间不同,而且合体字部分也不完全相等,无法平均分布位置,这就需要采取这么几种手法对布白加以调配。
以短让长:肚、其、排
以窄让宽:驶、励
以小让大:字、宽
以少让多:鸣、明、知、叔
4、主副笔
     一般来说,在一个字中,有一到两笔非常重要,这一笔写好了,就能使全字的精神为之一振,这一笔(或两笔)就是主笔,其他笔画则属于副笔。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一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意思是说,一篇文章不要求每一句都精彩,但必须要有一两句让人拍案叫绝,而有了这一两句,这片文章就能称得上是一片好文章。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以一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传诵千古。
    写字也是这样的道理。比如“成字,在它的许多笔画中,虽然横、撇在整个结体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够振作全字精神的,就在于戈勾这一笔是否能写成功。
请找出下列字的主笔;
心(卧勾)     古(横)     水(竖勾)     食(捺)
    汉字是一笔一画积叠而成的,笔画之间都要连贯呼应,一气贯通,所以,主笔和副笔需要连贯在整个运笔过程之中。
    我们如果真正领会了主、副笔的道理,就会弄明白为什么在写一个字的时候,非要改变某一笔的角度,或改变其长短,字才显得好看的问题。
用六个字来概括主、副笔,那就是“主笔伸,副笔缩”。
5、长短穿插
     一个字的结构,是分部按比例相互搭配。如果应长的写短了,比例就会失调,不匀称。如“草“,各部分都要占1/3,占多与少都不好看。这就需要长短合适,有意安排。
1)直线长短的穿插变化
    在一个字里,笔画不能写的一样长短,如“三”,下横最长,中横最短。 “王”亦如此。两竖的字长短也有不同,如“止”“川”都是左短右长。有一些横画多的如“美、善”等字,虽然上三横如“王”的安排,但要把第三横适当缩短,以突出最长的一横。
    一字之中,横竖都有的字也要注意变化它的长短,如“共、其”。
2)重复性曲线的穿插变化
    如“参、疾”撇的长短也要有所不同;“炎、漆”等捺画多的,不仅要变其中一捺为反捺,而且还要缩短笔画。
3)其它穿插变化
    点的穿插、横与竖的穿插、撇与捺的穿插都应该注意。如“密、十、井、艾、叉”等。
三、钢笔楷书的结体法
1、     天覆:凡属宝盖头的字,一般要让上面的宝盖写得宽些,把下面的笔画遮盖着,这叫“天覆”。但碰到下面有撇、捺、仰钩的话,便当例。如宝、宇、宙、宜、字、写等
2、地载:有些字的底部是横画的,一般都要把横写得长些,将上面部分的笔画托起来,看起来才稳当,这叫“地载”。如:旦、且、亘、亚、至等。

3、让上:有些字的下部属于收敛的类型,就要让上面部分写得伸展而开放些。这叫“让上”。如赞、势、费、紧、宿等。
4、让下:有些字的上面部分属于聚拢的类型,而下面部分的笔画就要写得开放而伸展些,形成上窄下宽。这叫“让下”。

如:森、品、艾、装、息
5、让左:有些字左边笔画多,右边笔画少,就要写得左宽右窄,左大右小。如:励、叔、和、引
6、让右:有些字左边笔画少,右边笔画多,就要写地左窄右宽,左小右大。如:鸣、帅、伟、行、物、院等.
7、让横:又叫“横担”。有些横画在字的中间,横画要写得较长些,似把整个字担着,其上下的笔画要写得短窄些。如:量、要、
8、让竖:如果字的中间有竖,且这一竖对整个字起着支撑作用,这竖就要写得正,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这叫“让竖”。如:中、申、市等
9、盖下:凡是“人”字头的字,要把“人”字的中心放在字的中间,撇捺的位置左右平衡,宛如屋顶一样,盖着下面的笔画。这叫“盖下”。如俞、食、会、合、命等。
10、覆下:字的中间有撇捺向左右伸出,撇捺就一定要写得伸展,左右对称,紧覆下面部分。这叫“覆下”。如:春、秦、琴等。                            
11、中叉:下面有“╳”承托着上面的部分,写时要把交叉点对着字的中线,使整个字显得稳当。如:叉、又、艾                           
12、两段:由上下两个比较相称的部分构成的字,写时,上段和下段长短要基本相等,宽窄也要相呼应。如:思、志、告、留、禁、望等。                            
13、三停:字是由上中下三个基本相等的部分构成的,叫“三停”,也叫“三段”。写得时候要注意长短、宽窄的变化,不要强求一律。如:量、草等。                          
14、俯仰:有些字有上盖和下腕(撇+捺或撇+竖弯勾)的,叫“俯仰”。写时,上盖稍窄而下钩短;下腕稍宽且腕钩长,使字形上曲下伸。如:宽、定、宛、

15、重文:上下两个部分都是同样的独体字迭成的,这叫“重文”。写时,要把下面的独体字写得比上面的较宽较长,使字显得稳当,仿佛下面的字把上面的托住了。如昌、炎、爻、吕等。                            
16、两合:有些字由左右两个基本相等的部分构成,这叫“两合”,又叫“分疆”。写时,左右两边要宽窄一样,大小均匀,高低相称。如:能、秋、期、被、转、站等。                            
17、三合:由左中右三个大小基本相等的部分构成的字,叫“三合”,也叫“三匀”。写时,并列的三个部分,基本上要写得匀称,中间部分要放得正才好看。如树、微、浙、暇等。                            
18、骈文:有些字是由左右两个相同的字骈合起来的,叫“骈文”,也叫“并列”。写时,不能把左右两边都写得大小一样、高低一致。而要写得左小右大,左缩右伸,才显得变化有神。如:林等。                            
19、中稠:有些三合结构的字,左右笔画少,中间笔画多,应该把中间部分作为整体来看待,将笔画写得稠密均匀有致,这叫“中稠”。如:衡、傲、激等。                          
20、上平:左边部分少而短,右边部分大而长的字,写时,要求左右两部分的上头写得平才好看。这叫“上平”。如:明、(繁体,去撇)师  

21、下平:左边部分大而长,右边部分小而短的字,要求左右两部分的下边写得比较齐平。如:叔      

22、包裹:四周成框,包围内心部分的字叫“包裹”。也叫“全包围”。字的四角基本求平,要写得“满而不虚”。如:国、困、团、园等。           

23、钩裹:有些字的外面用“勾”包裹了字心的,叫“钩裹”。要在横折以后,把竖钩写得稍向内弯。钩裹字字心部分笔画少。如勺、勾、句等。              

24、勾努:有些字的外面也是用“勾”包裹字心的,但因字心部分笔画较多,在横折以后,竖要写得较为直长,这叫“勾努”。 勾努字字心部分笔画较多。如葡、萄等。

25、上包:左右上三方包围的字,叫“三包”,左右两上角要写得开阔而齐平,中心部分要往上靠,不要往下坠。如同、网、可、罔、冈等。                            
26下包:左下右三方包围的字叫“下包”。写时,左右两下角要写的开阔而齐平,中心部分要往下贴近,不要远离底画。如:幽、画、凶等。                            
27左包:凡是从左向右包围的字叫“左包”。要把包框的末横写得稍长,被包围部分要写正。如区、医、匠等。
28相向:由左右相向的两部分构成一个字的,两边要写得左顾右盼,形成一个整体。如:切、动等。                            
29相背:由左右相背的两部分构成一个字的,左右相背的两边要写得脉络贯通,连成一气。如:北、犯、兆、非                            
30疏排:笔画少的字,要把笔画安排得疏散而又匀称,合乎比例。这叫“疏排”。如:川、了、爪、三等。                            
31开肩:有些字要上开两肩,下合两脚,这样写出来才好看。这叫“开肩”。切忌肩窄脚直。如:尚、口、田、两、而等。                            
32横长竖短:属“木”字的横长竖短的字,撇捺要收缩些。并且要将撇捺改成点。
如梁、架、渠等。                            
33横短竖长:属“木”字的横短竖长的字,撇捺要伸展些。这样,才显得稳当大方。如:本、朱、来、末等。                            
34上下横:凡是上下有横的字,必须将上面的横写短些,下面的横写长些。“末”除外。如:土、二、亘、亚等。                            
35左右竖:凡是左右有竖的字,必须将左面的竖写的稍短,右面的竖写得稍长。如、园、林、树、村等。36左撇右竖:如果是左面有撇,右面有竖的字,一定要写得左撇收缩,右竖伸展。如:井、川等。                            
37左竖右撇:如果是左面有竖右面有撇的字,一定要写得左竖较收缩,右撇较伸展。如杉、彬、抄等。                             

38左小偏上:凡是左边偏旁小的,一般要放在偏上的位置。如鸣峰、          

39右小居中:凡是右边部分小的字,一般要写在居中的位置,甚至略微往下。如:和、知、私、弘等。                            
40正对:有些字要注意对正它的上下中心,使字写得严正。如富、支、
41平勤:有些字的横画,一定要写得平,若写斜了,就会失去字体重心。

42斜勤:有些字的横画,按势就要写得斜些。若平,就失去了应有的体势。      

43重撇:一个字有两撇的,叫“重撇”。写时,撇要有长短、轻重、屈伸的变化。同时,切忌把两撇写得平行。                            
44联撇:一个字里有三撇连起来写,叫“联撇”。写时,下撇的头要对着上撇的腰,上两撇要稍短,下一撇要稍长。这样,三撇才能连成一气。     

45斜捺:写斜捺,要写得注意轻入笔,提笔向右下运行,稍按,即提笔出锋。 

46平捺:平捺也叫“横捺”,比斜捺稍平。平捺起笔要逆入,然后提笔向右运行,但笔道不要太平,稍顿即提笔出锋。                       
47竖提:有些字的笔画,是在竖了以后,即转笔向左下挺出,再往右上提笔,这叫“竖提”。

48屈钩:写屈钩时,要处理得退缩适宜,状似一跃而起,这样就能与后部连成一气。 

49屈脚:屈脚的钩要写得弯度适当,一般要能包住横画(或四点)的一半为宜。

50斜钩:写时可以稍作弯斜,但必须势如强弓硬弩,不要过于弯曲。收笔时,钩向偏右方挑出。  

51卧钩:写时,中部要略取曲势,状如一弯新月,和其它部分相互呼应。切忌挺直。

52横腕:也叫“竖弯钩”,写时,横与竖的转折处,要弯曲自然,切忌弯成直角;横末处自然向上钩起。钩稍偏右也可,偏左则失势,不够大方。

53纵腕:写时,要写得弯曲有力,富有曲劲。恰似弓拉开了的弯势,切忌折断。
54曾头点:写时要写得上开下合,两点之间要相互呼应。

55其脚点:写时,要写得上好下开。要显得气势合一,不可分离,合力托起上面的部分。 

56排点:写排点时,四点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一起、二带、三应、四收。要点断意连,相互顾盼,大小有所变化。                          
57爪点:爪点字,撇下三点要平列连贯。左两点要略侧,笔意要连续,右点要和左点呼应。这叫“爪点”。                           
58联点:联点要写得上紧下松,并注意上下的呼应,势如流水,一气呵成。

59减捺:凡是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的,应该避免重捺,这叫“减捺”。避免重捺的方法是把其中一捺改成一点来写,这样才有变化,显得好看。 

60体斜:有的字形是斜的,要注意把字的笔画写的平衡,重心不偏。这样,看来才显得稳当大方。

61身短:整个字的字形偏短的字,就该把它写得扁些,才显得粗壮有力。

62体长:整个字的字形偏长的字,就该把它写得稍长些,才显得修长标致。、

 

分类:
书法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2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