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

2014-03-31 17:44评论(1) 浏览(275)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们是否开始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很多时候你批评他,他敢和你较劲了;你让他去做什么事,他学会讨价还价了;或者当你对他苦口婆心的时候,他居然对你的话置若罔闻,换来的结果不是一场激烈的争吵,就是无奈的叹息。

    其实,不光是家长烦恼,我们的孩子也非常苦恼。我做过一个小调查,有近三成的学生都提到与家长关系的问题,比如“怎样忍受大人的唠叨?”“如何面对父母的猜疑和冷嘲热讽?”“怎样处理与父母的争吵、冷战?”……这直接反映出了在与家长沟通的问题上对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才能使孩子很好地接受呢?

第一,放下权威

    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经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不太知道你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我们好不好?”平等交流的方式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父母们不应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会使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而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分享孩子们自我选择的价值观。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是孩子自己的标识,是属于他自己的。

第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心理咨询中有几个原则,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其中有一点叫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我们对孩子的爱也要无条件,不管你的孩子怎么不听话,怎么闯祸,他终究是你的孩子,你都要爱他。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这样想的,但嘴上会说“你考100分妈妈才喜欢你。”孩子犯了错就指责,讽刺,挖苦,这会给孩子发出一种什么讯息?只有我考100分,只有我考上好学校,只有我满足父母的要求时,父母才是爱我的,否则父母就会讨厌我。这将让孩子有一种不安全感,好像随时都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让他们更加小心翼翼的跟父母讲话。

第四,学会“停、看、听”

    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总是喜欢不停地忙碌着,或洗洗碗拖拖地,或收拾收拾衣服,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你的心不在焉,感到你对他的不尊重。所以,父母们要记住这三个字:“停”“看”“听”。“停”就是指与孩子说话时,要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孩子,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看”是说要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言语的行为表现,并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听”强调认真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的内容。

第五,重视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包括两方面:一是父母情感的表达。当孩子做错了,表达你难过、着急、紧张、担心的感情,而不要直接说孩子错了。二是表达孩子的情感,也就是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情感,把自己置身于孩子遭遇的情境,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当然,感受到还要表达出来,这样能马上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理解我的。

第六,Yes—Maybe—No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要求,家长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想法。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你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沟通是一种艺术,有关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方式都要考虑到。父母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放下父母的架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分享到:
分享 转载(3)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