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惩罚”

2011-10-16 20:10评论(0) 浏览(172)
 

当有学生在升旗仪式时东张西望,态度不端正怎么办?当有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时该采取什么措施?当有学生严重违反校规校纪时该如何处理?作为一个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相反,一个伤人自尊心的、令人消沉的批评如讥讽、嘲笑,会让一个人精神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破罐子破摔”。

     诚然,教师面对有缺点的学生,怒其不争的心是好的,却也应当检讨自己的批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励志”性,是否能催人向上,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立志成才?

     那么,怎样的批评教育与惩罚方式才具有“励志”性呢?对此,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惩罚。

     一、什么是惩罚

      从教育意义而言,惩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品行进行否定的一种较高的方式,一般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及开除学籍等形式。”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它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要求学生明白为过失负责任。举一个例子吧: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体罚却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伦理道德。

    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惩罚,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惩罚有教育和警戒作用。惩罚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当你告诫孩子火不可随便触摸时,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挡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使他不会再随意触摸火。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违规者,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4.惩罚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智能发展水平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适度原则。惩罚学生要看场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面子,惩罚应该对事不对人,它是某件事情引起的后果,而不是那个学生活该倒霉;而且要注意不要琐碎,事事指责,动辄处咎,这样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4、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5、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四、如何运用惩罚

    1、惩罚要事出有因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时,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受到惩罚“理所应当”。这样,孩子才不会形成心理抵触;加上家长与老师艺术地运用惩罚教育,一般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这样一个事例:于女士的儿子参加了一个英语学习班,两个多月来竟连一次作业也没做。于女士感到奇怪,问其原因,说是老师没布置作业;但老师问其不做作业的缘由时,他又说家长不让做。一次,于女士接孩子时,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才相互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为此,于女士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并罚他将作业全部补上。这是于女士第一次打孩子。于女士认为,儿子犯的不是一般的错误,撒谎是品质问题,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撒谎的坏习惯,长大以后怎么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呢?但于女士说,惩罚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让儿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并由此知错改错。惩罚过后,于女士又对儿子讲明了道理,这对儿子心灵触动非常大,他向妈妈认错,并表示以后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于女士的这番话,是否对我们班主任有所启悟呢?

    2、惩罚要因人而异

    在实施惩罚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孩子个性不同,惩罚的方法也要有变。比如对于性格比较犟的孩子,一般来说,采取硬顶硬的方法大多难以奏效,出现问题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常特殊的孩子,更应当有的放矢地实施惩罚教育。我这里搜集到这么一个例子:某中学班主任林老师班里有一个男孩王某,他专找女同学和矮个子的同学作为欺负的对象,欺负的方式都是往对方的脸上吐唾沫或是打巴掌。每一次打人之后,他都有一种特殊的快感。王某几乎天天打人吐人,林老师对他是批评教育写检查请家长,各种方法用尽,结果仍不见效。迫于无奈,老师对同学说:如果王某再打哪位同学,就让这位同学还击他。

    一天,王某又在一个女同学背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这个女同学哭着去找老师。林老师气急了,让这个女孩还了他一巴掌。王某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羞辱,满面通红,表情异样。林老师非常真诚地对王某说,你在挨了打之后是什么感受?是不是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王某红着眼圈,点了点头。林老师又说,你每次打别人的时候,别的同学不也是有这种感觉吗?当你举起拳头时、当你往别人头上吐唾沫时,你能想一想别人的感觉吗?小石头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打过人。

    林老师告诉记者,采用这种非常的办法,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她不希望别的老师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但对于王某,这种办法确实起到了作用。据林老师讲,后来王某在周记中写道:这一巴掌打醒了我,让我学会了换位体验,学会了换位思考。

    3、惩罚要有情有理

    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不是解恨和撒气,而是在惩罚的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孩子才能心服口服,真正地改正错误。

    有的班主任一听说孩子犯了点错误,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猛批狠打,结果不仅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班主任虽然不打孩子,但是采取讽刺挖苦等方式,让孩子在心灵上受到伤害。这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在某种意义上并不亚于体罚。所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才是最好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这种惩罚教育,是在浓浓的情感中实施的,是对孩子心灵深处的触动。学生不但没有任何的抵触情绪,还受到了很大的感动。但就是在这种温情的惩罚中,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心悦诚服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五、正确处理好“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关系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事实上确有少数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中几乎放弃了使用批评的武器。

    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而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所以,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接受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

    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学会对学生或错误进行批评的技巧。下面的例子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英国的皮特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的骨髓图,一幅是人的血液循环图。能够摆在这家博物馆里的画,人们都以为是什么大画家的作品,其实不然。两幅画都是一个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有一天他看见校长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狗,于是偷偷地打死了这只小狗,目的只是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校长发现自己心爱的小狗被小学生打死了,非常伤心,也非常恼火,想要惩罚打狗者。怎样惩罚他呢?校长了解到他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这样的惩罚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后来,他就成了有名的画家。校长的一个具有激励性质的惩罚举措,激励这个小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终于不负所望。

    通常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想要惩罚学生时,总是想着怎样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或心理受到负面的刺激,往往把惩罚变成伤害学生自尊心、伤害学生身体的行为,这是错误的。其实,我们可以让惩罚更加美丽动人,使它具有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而不是让学生在经过惩罚之后,变得颓废起来。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的确,表扬与奖励可以塑造人的行为,但同时批评与惩罚也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只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如何把“赏识”与“惩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孩子们的正确人生观,这是每个灵魂工程师应该琢磨的一个问题。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

    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当“慈母”以要当“严父”,对待学生既需“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教育。有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班长跑进来,大声嚷道:“老师,胡X把班级的日光灯打破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生气,快步来到教室,想狠狠地训他一顿。到了教室门口,只见胡X正呆呆地站在那里。见此情景,我冷静了下来,了解原因后,告诉他玩溜溜球是好的,但不能教室里玩。如果打伤了人怎么办?然后,我让他把地扫干净。一场风波就过去了。

    第二天,胡X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犯了错,心想老师一定会告诉父母亲,免不了又是一顿打,想不到老师却没这样做,也没有骂我。老师,你对我的一片真情,我决不会忘记。”学生的肺腑之言让我深深地感动了。要知道,胡X是班级有名的“调皮蛋”,从不写日记的,今天能写出上面的话,说明我的处理方式深深地打动了他,而且是从心灵深处打动了他。

    从此,我从多方面鼓励他进步。一次,学校颁发“文明班级”奖,我让他代表班级上台领奖。他感到很惊讶,自言自语地说:“老师,怎么让我上台去领奖呢?”我笑着对他说:“你怎么不行呢?你是班级的一员,班级取得成绩,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吧!”听了我的话,程高兴地上台领奖。从此,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班级的工作非常热心。我就让他发挥特长,负责班级的网页维护,受到了学校的好评。他的母亲高兴地对我说:“老师,太感谢您了,我的孩子有希望了。”

    看到胡X的进步,听到家长的称赞,我想,如果当初我大发雷霆,训他一顿,甚至体罚他,学生就会口服心不服。作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宽容与激励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胡X又有了反复。调皮捣蛋,不完成作业,同学们纷纷来告状,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同学们的说法真有此事,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天,先肯定了他的成绩,接着,严肃地指出他存在的毛病狠狠地训了他一顿,并告诉他,做一件好事容易,但贵在坚持做好事。在我的批评教育下,胡X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并认真改正,不久,又重新获得同学们的信任,初三毕业时还真的考上了高中。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做错了事,就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平衡,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赏识与惩罚犹如教育这枚硬币的两面,既是相反的又是和谐统一的,如何才能使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和谐地统一,这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摸索。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在教师生涯中,没当过班主任是有缺憾的,也是不完美的。班主任工作虽然辛苦,心理压力大,但苦中有乐,苦中有甜。在学生记忆中最值得怀念、最钦佩的老师应该是班主任,希望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做学生工作时,“爱”字当头,严而有度,不忘“勤、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要学会报护学生,更要学会保护自己,从心底里不要恨学生。同时,要求各班主任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