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4-10-05 22:01评论(0) 浏览(76)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现实和艺术美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篇章,它为美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那么初中阶段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如何展开呢?我认为初中阶段的美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一、创设良好的“表演艺术”型课堂,让学生感受愉悦美。

教学是一项艺术,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启迪、诱导学生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学家孔子就说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牵则易,开而弗牵则达,和易而思可谓善喻也。”其中强调的“善”字主要指的就是教学艺术。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其内涵相当丰富,而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传授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则应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学到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因此,怎样创设一个和谐、协调的气氛让学生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中,这至关重要。

(一) 我认为具有高素质、高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师,本身就洋溢着崇高的内在美。

这是说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除了本身的能力因素外,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不老套、不自满、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加强自身修养,试想一下,一个高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具有良好的文化,庄重优雅的教态,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这难道不能说是一种美的再现吗?这一切难道对学生没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吗?梅哈拉曾说“在感情的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润物细无声”即是如此。因此,教师为了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应加强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 在教学中应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精神上的愉悦之美。

这是就教法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师生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美好的文学作品有所感悟,又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学会鉴赏美文,如我在教戏剧作品时,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创设一个“表演艺术”型的课堂,让人人亲身实践,再现作品情节,感受作品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精神能为之愉悦。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得好“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

(三) 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达到和谐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则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和谐美的环境,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还应适当延伸,拓展,尽可能的丰富课文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学生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作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入了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让学生感悟品评,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可见课堂教学的和谐美,是施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美育在初中各种文体中的体现。

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文体,无外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那么怎样在这些文体中渗透美育教学呢?那我首先谈谈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我们知道,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炼,集中的语言,饱和丰富的想象和激情,通过一定的意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体,故诗的美多体现在语言及其意境上。因此在教学诗歌时,应从诗的语言上入手,去欣赏诗的语言美,进而把握意境之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用字不多,却生动地勾勒出了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渲染了一种凄清之美,表达了一名天涯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诗歌中美的再现,可通过语言去感悟、捕捉、品评。

其次谈谈散文中的美育教学:

初中阶段所选散文多以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为主。议论性散文则不多见。抒情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词句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对它的欣赏把握,应学会用心去品.。曾经,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这样描述“品茶”: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令人释躁平矜,恰情悦性。”选入课文的那些精美的散文就如一壶上好的茶,对它的分析就应把握优美的言辞、细节,并细细咀嚼,品出味道,从而感受到美的无处不在。叙事散文的美则体现在所叙人物的人性美上,如叙事散文《背影》一文中的美则体现在父亲关爱儿子这一人性美上。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收集一些美句,摘录一些精彩语段慢慢品味,体会作家用词造句的精妙,从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最后谈谈小说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小说教学中的美,可从情节、人物的塑造上表现出来。正面人物身上闪烁的思想火花,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如鲁达的见义勇为,燕子李三的劫富济贫等,当然小说中的不少人物自身也存在许多糟粕之处,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引导。

三、美可激励学生作文,可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梁衡曾经说过“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美的熏陶提高了品位,从平时的摘抄精美文句中积累了写作素材,就不会为写作犯愁,从而可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因此,我鼓励学生去探索,领悟美的存在,引导他们观察。如写“春,有的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歌颂,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有的则通过春,寄托了奋发向上之志……”,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它不但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而且能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做人过程中怎样去理解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由此可见,美育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全的人才成长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