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发展史6 书法part3

2011-11-23 07:45评论(0) 浏览(250)
 

隶书

小篆风行天下后,又渐渐呈现出它在书写行文上的弊端。因为篆书笔划

复杂,写起来费事,传说当时的狱吏程邈因罪被关在监狱里,他把大小篆的

笔划和结体作了简化,把篆书笔划的圆转改为方折。便于书写,速度也可以

快些了。

隶书从秦经西汉到三国,在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

体却时有变化和美化。西汉的隶书还保持秦代的遗风,到东汉,特别是末期,

就趋于工整细巧。结体平扁,笔划里边出现了波磔(汉字中的捺),形成了

汉隶的基本形态。晋唐以后至近代,虽然各种书体,特别是楷体盛行,但是

隶书仍然广泛流传,就是由于两汉的隶书结构用笔富于变化,风格多样,艺

术性强的原故,它始终博得人们的喜爱。

汉隶是汉代书法艺术特有的成就,字体的肥瘦大小,结构和运笔变化无

穷,各尽其妙。汉隶在书法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上承前朝篆书的规则,

下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楷书的风范。汉代留下的石刻很多,是我国书法艺术

的宝贵遗产。而且现在作为范本临摹的《张迁碑》和《曹全碑》都是碑碣的

刻石,是东汉隶书极盛时的精品。此外,至今出土的汉代碑、碣(小碑)很

多,内容多是歌功颂德之词。从字的大小上看,最大的是浙江跳山摩崖,字

大过尺;最小的是“阳三志”,题字三四分见方。另外,残石、汉代竹简的

墨迹也都非常真实地表现了汉隶的笔法和风格特点。

中国书法发展到隶书,进入了革新的阶段。小篆和定型的隶书相较,字

形由狭长变为扁方,笔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曲

折处由联绵圆转变为笔笔分断的方角,字的象形意味大多隐没了。隶书的形

成,给以后的草、楷、行书奠定了基础,给汉字的普及和书法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

通常,人们称初期的隶书为“秦隶”或“古隶”,说明其中还保留着篆

书的意味。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就是“古隶”的代表作。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章草。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一般认为是书写

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

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

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

(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

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

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许慎的《说文序》中有“汉兴有草书”的解释。卫恒的《四体书势》也

说:“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氏。”上述诸家之言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章草

与隶书的关系及创造的年代。

至于“章草”名称的来源,还可以认为是后来有了“今草”,为区别而

把前一种形式的“特殊”草书叫“章草”。这好像楷书古人叫它作“今隶”,

把秦、汉之际的隶书叫“古隶”;有了李斯的小篆,就把籀文叫做“大篆”

一样,因此,“章草”名从《急就章》引出,这是比较容易解释的。

凡是一种书体,必定要经过自然的因革损益,这是在字体发展中必然出

现的现象。它在民间中流传,完善,最后把它固定下来。所以从某一角度说,

它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创,至多是某人经过一番有系统地整理而已,只能叫

作某人“集大成”。

章草的运用是解散隶体,使它趋于简便,至于用笔还是因袭了隶书的某

些笔法。特别是“捺”画的末尾,很是明显。但是其他笔画基本是后来行书

的雏形,不少字已有萦带(连丝)的笔划,开创了草书的连绵笔势,同时也

为隶书向楷书过渡创造了条件,起了桥梁与媒介的作用。

后汉张芝的章草最为有名,今草也是从他开始演变的。因为他书技熟练,

所以书写得很快。张怀廿六《书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

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芽连茹,上下牵连,成借上字字终,而为下字之始..”

阐明了今草和章草的区别与关系。

章草中隶书的笔法,如横依然上挑,左右波(撇)磔(捺)分明,而圆

笔和一些萦带,是隶书所无而今草常有的。即“气有方圆,法兼使转”的运

气法。总之,写章草,横竖要古朴如隶,笔划萦带处则旋转如今草。这是章

草最基本的笔法。《续书谱》上说:“大凡草书,光取法张芝、皇象、索靖

等,章草则解体平正,下笔有源。”指出写时要笔势平正,不要像今草从偏

邪取势,在飞动中求平衡,笔法中有隶书渊源,内涵朴厚意境。

今草。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当时的书

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前人因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草是今草之“源”,所以主张学习今

草,必须先从学章草入手,先学草法,掌握其中规律。现在看来学草书并不

须非要学章草,才能掌握草书的规律。明朝人韩道亨编写《草诀百韵歌》就

提供了方便。他把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用五字一句的顺口溜

编写出来,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草字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并且还有正楷

作对照,便于记忆,如讲“氵”和“讠”,这两个部首的区别时用“有点方

为水,空挑即是言”。再如说字的结构特点,用“羞”举例则是“羞见羊踏

田”,即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田”组成羞字,此帖虽不能包罗万象,

但引人入门是完全可以的。

自看今草以后,从汉朝到唐朝,都说其源出自张芝,但是又因风格差异

而各有特点和派系,从形体上看,前人把它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

首先是以张芝、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一派:其特点是气势连

绵,笔意奔放。古人称张芝的草书为“一笔书”,意思是连绵不断如一笔写

成。他的草书并非整篇连绵不断,不过都能从锋笔的萦带关系看到其中的顾

盼呼应关系,和贯串一气的精神。

张旭是学张芝的,《阁帖》中有张旭的两种帖,笔法、结体和张芝相似。

张旭是唐朝吴人,善草书,嗜酒,每次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者用头发蘸

墨而书,至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故世称“张颠”,又称“草圣”。

唐朝文宗时,世人以李白的诗,斐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怀素在《阁帖》中有一帖“真书过钟”与二张风格很像,但和自己的名

帖“自叙”帖却不甚相同。而“自叙”帖才真正是怀帖的代表作。1972 年日

本首相田中访华时,毛泽东接见他并赠送一本精装的《怀素自叙帖》。

怀素字藏真,在《自叙帖》前有四个小篆大字“藏真自序”,他是湖南

长沙人,原姓钱,幼年出家后就一直做和尚,生卒年皆不可考,大概是唐朝

中叶。《自叙帖》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的作品之一,《宝章待访录》《书

史》等书上皆有记载,字属狂草,多用中锋,笔划粗细变化不大,融合篆书

笔法而有所创新。刚健有力而又婉转自如;在行款、字形结体上,大、小、

斜、正互有呼应,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尽得草书之妙。其帖和李白的诗一

样,是一种古典的浪漫艺术,那么富于民族形式的美,不是拘谨古板,而是

热情奔放,开朗活泼。如高峡涧水下泻,其气势尤其磅礴。清代杜衍在帖后

题诗呼之曰“狂僧”、“草圣”。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优秀的书法艺术

遗产。

怀素之所以有较大的成就,主要是长期刻苦地学习和实践的结果。他受

过颜真卿的指点,又曾到长安、洛阳观摩了一些“遗编绝简”,在学习前人

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自成一体。史书记载,他曾作漆盘、漆板,

在上面练宇,擦了写,写了擦,以至把板都磨透了。他把用秃的笔埋起来,

堆成土堆,名曰“笔冢”。对于怀素,后代的书法家推崇备至,尽力效法。

很为历代推崇的除上举二帖外,还有《苦笋帖》,潦潦十几字,足见其

精神。宋人的《海岳题跋》卷一记载“唐僧怀素自叙,杭州沈氏曾刻版本”。

可见,唐宋时怀素的《自叙帖》就为时人所注意,也可知在当时对于书法碑

帖上的需求是大量的。宋代的米芾、元康里夔(náo)、鲜于枢等也喜作狂草。

其次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王体”草书:他们在《阁帖》中有

五卷帖,王羲之三卷(6~8)包括159 帖,献之有二卷(9~10)共76 帖,

多是行草夹杂。就草书来看,“二王”的笔法比二张要瘦,更觉清新秀丽。

羲之只有《十七帖》(因帖中第一帖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

一种是纯草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大约是在唐朝人们搜集而成的。此外,

《姨母帖》《初月帖》《丧乱帖》等也很传神。王羲之改革当时草书中章草

的遗迹,改变了当时影响很大的钟繇书风,建立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吸取民

间圆转笔势,创造了“王派草书”。

王氏父子的书法,特别是草书风靡后世,其流广远,不仅当时书苑为之

震动,现在谈及书法,总要提起“二王”,而且他对中外艺坛来说影响也是

巨大的。王羲之是东晋豪门大族子弟,曾跟学钟繇的叔父王廙广学书,后又

从卫夫人学书。王羲之刻苦学习和钻研,相传他平时常在胸前划字,所以衣

服总是胸部的地方先破。因他每天练字洗砚,把门前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

被后人称作“墨池”。这一段佳话,也告诉后人,学好书法和学习其他的技

艺一样,是必须勤学苦练的。另外,就是要虚心,要善于发现问题,把技艺

推向新高度。

羲之今草在南朝和唐初最为盛行,陈隋间的智永和尚是王的后裔,其今

草最得王羲之神韵,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在全国搜集王的手笔。

唐初李怀琳(邕)、孙过庭,宋代的薛绍彭,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都

属此派代表作家。日本空海僧唐时来中国,携羲之今草而归,对于日本书法

的发展影响极大,日本书界对王羲之的推崇亦是很大的。

献之的草书,到盛唐以后大行,他的《鸭头丸帖》很为历代推崇,视为

难得珍品,经张旭、怀素发扬光大而成“狂草”,宋米元璋、元康里夔、鲜

于枢等也喜作狂草,明末傅山、王铎,更有所发展,书苑上“王体”蔚然成

风,二王因而被誉为“书圣”。

第三是智永的《千字文》和孙过庭的《书谱序》等:这一派草法极有规

矩,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用笔和意态活泼飞舞,比较适合初学者研

习,尤其是《书谱序》更便于学写、摹拟。

前人多以学草先学章草,再写《千字文》《书谱序》。然后再上追“二

王”,写《十七帖》《阁帖》等为法,并多看明人草书(如宋克、祝允明、

王铎、黄道周、张瑞图等的墨迹)。谓为此能取精用宏,参酌变化,对草书

便可以应付无穷了。

智永是南朝陈时会稽人(法名智永,本姓王,相传是王羲之的后裔),

住永欣寺,号永禅师,善书且能兼数体,其草书尤胜,临帖十三年,得真草

千字文八百余本,向浙东诸寺各施一本,觅书者如市,门都挤破了,为此用

铁皮裹之,后人有“铁门限”的佳传。其自制墓志铭,有王字遗风,故隋炀

帝常说:“智永得右军肉,智果(隋会稽僧人,长于文学及书法)得右军骨。”

可见其虽有特点但仍然传于王氏一脉。

孙过庭,名虔礼,唐陈留人,工草书,自宋以来皆推其书为“能品”。

其著述的《书谱》很有价值,唐人张怀瓘最推奖之,称其深得书道旨趣。但

现在《书谱》失传,只剩下“书谱序”一卷(章草)。其另一作品《孙过庭

景福殿赋》有人怀疑是后人伪造,看上去与孙过庭其他帖风格很相似,可作

参考。

值得一提的还有米芾的《草书九帖》,宋克的《杜子美壮游诗》《金铜

仙人辞汉歌》,康里夔的《渔父辞册》,祝允明的《李太白五云裘歌》《赤

壁赋》,文征明的《滕王阁序》等。另外,武将岳飞的《出师表》也很为人

们喜爱。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