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观念从我做起

2015-02-28 10:44评论(0) 浏览(51)

在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瞟了一眼书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我头脑里立刻习惯性闪现出了一个结论,这种书好不好看不一定,但肯定和同类型的书一样,也就理论上分析一下,估计也没啥实用性。

 

不过既然是推荐的,还是看看吧。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快速进入第1章,被第4页上的对话举例吸引了,3段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几乎就是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翻版,我们平时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和孩子对话的吗?

 

随着一页一页地翻过,书中丰富的实例和分析,使得我怀着越来越浓的兴趣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又快速浏览了一遍,开始把书中描述的作为父母不建议采取的做法和我们过去习惯性做法进行对照,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于是我也开始对照反思孩子身上被我们认为是固有缺点的地方,现实中我们是很容易逐渐形成一个固有的认识和观念,就像本文开头我对这本书的初始认定一样,她似乎天生就是那样。那么这是如何造成的,其根源在哪里?

 

书中第1章的问题“帮助孩子面对她们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出她们在遭遇各种事情时的感受,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难改变观念的一步。

 

我们已经习惯了作为家长居高临下的位置,总是爱把我们的观念和看法自然地强加给孩子,然后就是批评和训斥,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成了情绪的对立,孩子在不对等的高压下不得不憋屈地忍受,表面似乎没什么问题,甚至如文中所说,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听话的号孩子。但长期带来的后果是孩子的性格逐渐出现了一些我们认为是固有缺点的地方,我们还会堂而皇之地说这孩子天生就是这样。虽然现在表现还不明显,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多将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对于我们家孩子,我们过去认为他天性胆小,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事物。

我开始对照书中的分析,想想我们怎么一步步形成了这么一种局面:从小的时候可能是出于过度爱护和担心,抑或是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而成为了习惯,经常会简单粗暴地大声呵斥,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必须怎样;或者就是你看那个小朋友怎样怎样,你就不能怎样怎样。。。,甚至孩子已经哭了,我们还会继续:哭什么哭,别哭了,你一天就知道哭。

 

批评完,我们也没有让孩子明白她这样做我们的感受,更没有明白每次她哭的时候她的感受,也很少传递给孩子,什么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她能够有哪些选择性做法;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更多地靠自己猜测揣摩,哪些是问题,表现在任何事情都害怕惹我们生气,就不敢过多尝试,害怕出错。在幼儿园等公共场合,她一般都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遇到她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还没有批评,只是问了一下,她就敏感地大哭起来。而此时我们又一再强调不希望看到她哭,殊不知情绪得不到发泄而被强压,情况可能变得更糟糕。我们缺少的是一些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我认为,第2章提到的“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方法很好,非常具体描述了5个方法技巧,值的学习;

 

另一方面,从第5章“学会赞赏孩子”,似乎也找到了一个原因。

 

我想起了我们感受到赞赏给孩子带来的激励。有一次妈妈过生日,她自己绘制了一张贺卡,虽然略显粗糙,但妈妈很是感动和赞扬,以后每次家里人过生日或是遇到重要节日,孩子都会精心为我们准备贺卡。

 

曾经一度又有些地方过度运用,部分大小都加以过多夸奖。赞赏时也没有明确具体告诉孩子什么地方使得我们感到高兴,孩子为了获得更多赞赏,会想方设法去做一些我们喜欢的事情,又处于害怕做错的矛盾中,就更难接受没做好事情的现实,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任何批评。我想这也是我们总认为的孩子敏感爱哭的又一个方面的原因吧。

 

书中反复提到的观点,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和大人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家长,不该问的时候不问,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而不总是由我么提出要求和做法,要孩子无条件照办。这样也能鼓励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并且能以一种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在不造成危险的前提下,让孩子能够承担她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后果,远比我们给出的“你今天要是。。。,就不准。。。”简单惩罚更有效。这也是我在各种不同培训交流场合接受的一个重要观点。

 

最后,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需要我们家长首先突破对孩子固有的看法,从一种强加的心理暗示中解放出来,摆脱我家孩子天生怎么这么样的固有看法,运用书中的技巧方法,尝试从我做起,先改变我们的观念,才能改变现状,让孩子身心得到解放,尽情发挥,快乐成长。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