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后进生”的几种心理教育方法

2012-01-09 07:26评论(0) 浏览(293)

后进生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后进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后进生。非智力型后进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较差的学生。根据国家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大和成绩最好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心理学家也指出: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功中只是一个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后进生多数是非智力型后进生。非智力型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和纪律较差,在班集体或家庭中常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因此,形成了与一般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如自卑、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不合群等。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找出后进生形成的原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针对“非智力型后进生”自卑、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等特点,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运用成功心理教育法去转化那些“非智力型后进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的阵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心理必将会影响那些“非智力型后进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必然促进我们的教学。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赏识心理:尽力去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别。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农民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很喜欢画画,当儿子第一次把自己画的作品拿给父母看时,他们欣喜地说:“太好了,儿子,这是你画的?”然后拿着儿子的画给邻居、亲戚们看。儿子倍受鼓舞,十几年后,成了一代名画家。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赞赏的方面,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即使成绩稍微差一点,但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也是进步了。学习的进步、优良的言行、好人好事等等,教师都能及时地给他肯定、夸奖,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由于得到老师的赏识,而受到巨大的鼓舞。在我们教师眼里认为不值得一题的话到了学生那里都可能被视为“珍宝”,甚至还兴高采烈地向别人炫耀。他们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受到老师的关注,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越学越有劲。

二、自信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对于这类学生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⒈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记得有位美国诗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来,抬起头来向前走。

⒉要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的交往常常是单向的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的知识积累,进而形成学生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但是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在教学之余以及师生交流中却不太适用。因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教学主体,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和主体发展过程,必然对其行为产生潜在的思想影响。作为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深刻了解,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形成和影响也就难以完全地把握。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往往是表层的,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同时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一般不会主动向老师交流其发展历程中的心理感受,自然形成了师生虽有思想文化交流形式而无深层次影响和感染的结果。为此,教师课堂教学之余,应积极主动与学生交谈和探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诸多认识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及时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⒊教学中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课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这对于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调动。另外,注意及时表扬。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并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发挥。

三、成功心理: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增强其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一个经常体会到成功的人比一个经常体验失败的人在自信心方面要强很多。学生也是一样。凡是成功的学习,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可以说,一次成功的学习比十次规劝和教导要有作用得多。努力使后进生学懂一次、学会一次、学成一次,就会有效地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宁可每次做好一小部分事情,不要做十次却没有做好”。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们的自信心更加脆弱,要想他们在学习上转变,让他们去体验成功是最有效的方法。学习上的成功会使后进生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提高对后来学习的期待,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作出更大的努力去力求新的成功,获得新的满足、喜悦等情感体验。“只要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样的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竭了。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调皮捣蛋的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

四、对待后进生要有爱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的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过程。老师只有对学生抱有深深的爱,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是对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的前提。后进生由于成绩差,常犯错误,往往遭到讽刺、冷落,产生自卑心理。为了找回自尊,他们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保护性的反抗,把教师的教育视为刁难,把家长的教育视为嫌弃,把同学的帮助看作嘲讽,而把破坏纪律当做英雄行为,并以此为资本炫耀自己。他们服软不服硬,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很讲义气,尤其是对那些被他们视为“知心人”的朋友、长者和能人,更是言听计从,因为他们从这些“知心人”那里能够得到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里很少能得到的尊重和信任。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当充当这个“知心人”的角色,关心爱护他们,理解尊重他们,消除师生间的对立情绪,达到心理认同。成为“知心人”,建立彼此信任的感情后,教师再因势利导,逐步提高要求,实施“期待教育”,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自尊的需要。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