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活

2013-06-06 22:53评论(0) 浏览(246)
 ??

我的读书生活

    我们校园“民间”近几天所谓的“百家讲坛”,若不是作为备课组长硬上了这弦弓,就凭我的本事怎么也不敢来这里给大家谈点什么,与其说在这里谈我的读书经验,不如说是讲讲我的读书经历吧。

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朱永新教授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那么同样地,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的话,那么对教师而言,投资大脑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合宜的专业阅读。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当手不释卷,看现在的学生发展,已经明显的感觉到曾经掌握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的要求,课堂没有趣味就难以吸引孩子,怎么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读书!

三国名将吕蒙曾经是站岗一小兵,打仗英勇,屡受提拔,得到孙权之赏识,但也只是一勇夫而已。曾一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也正是由于吕蒙的大有长进,才在以后接替鲁肃成为东吴第三任大都督,进而夺取荆州,迫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可见,一介目不识丁的匹夫尚能专心读书成就一番伟业,何况作为老师的我。

近些年,我没少买书,也没少读书,比如:

《每天进步一点点》,从这本书中我搜寻到了许多励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想用这种方法帮助他们成长。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爱尔兰民间故事选编》《欧亨利中短篇小说集》《诸子寓言故事》等故事集,曾想过课堂上当学生听厌我的唠叨时可以点缀一下。

《暗访十年》掀开多少黑夜——盗墓集团、盗猎集团、小偷团伙,了解所不知道的社会的另一面;

《盗墓笔记》丛书使我欲罢不能,悬念迭出,作者在文章中埋下了很多的伏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蔡骏《天机》的悬疑之美。

《二号首长》《塔木德——犹太人经商和处世圣经》《鲁迅杂文经典全集》《孔庆东——正说鲁迅》

易中天《品三国》《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汪曾祺的散文《随遇而安》

周国平的《读禅有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说实话,也只是看个皮毛,而且也是三四年前的事了。

郑洁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内容也忘了个结结实实。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商友敬的《坚守讲台》,想从大师那里搜寻出一些奥秘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杜郎口旋风》,打算从这里找到改革的一些灵感和突破。

……

从以上我列的书目可见,我读的书评价不出好与坏,只是很杂乱,没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读这本书,读了之后会有哪些进步?根本不考虑,总觉得读了就会有收获。现在想想,确实帮助不大。

其实我们都明白,茫茫书海,我们是不可能读尽的。现在全世界出版的书,每年大约有40万本。人生苦短,所以读书必须有所取舍,精挑细选,挑最好的书来读,以前读书特别看重数量,现在要更看重质量。

一个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本书,《教师阅读地图》。从此,给我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书的作者叫魏志渊,也许很多老师不曾听过,那么他的书里究竟都讲了些什么呢?

顾“名”思义——《教师阅读地图》,他指引了教师阅读的方向。

首先,我看到了自己阅读的误区——警惕流行书籍与庸俗成功学。

流行书籍尤其是励志类图书背后的根基,是庸俗的成功学。相对专业的教师而言,此类书籍就不够专业,读得太多,甚至可能有害。因为这是典型的心灵鸡汤式文学,它有戏剧性的逆转,即通过转变前后的鲜明对比来制造一种戏剧化效果引人注意,从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许多人从少年时代就喜欢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或许能够抚慰心灵,但最终却不可能促成专业发展。

比如这篇文章: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

一个10岁的男孩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
   
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
   
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
   
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
   
卡罗素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她的儿子能成为一代名人,根本没有指望过靠那三言两语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赏识的话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各位老师,你怎样看待上面这个故事?它对我们的教育会起到何种作用呢?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男孩是一个真的没有音乐天分的孩子,他一定会在这种赏识之下成为著名的歌剧演唱家吗?假如这个孩子确实有天赋,母亲的那句肯定的话,真的是他成为音乐家的关键吗?

教育其实从未离开过赏识,但是如果仅仅是凭一句棒棒棒,你真棒;行行行,你真行就能够让一个孩子一天比一天变得更优秀的话,教育就实在太简单不过了而如果不说清楚何为真正的赏识,赏识教育便不过是用许多故事包装进来的心灵鸡汤式的概念。

或许会有老师立即反驳,任小艾老师、李镇西老师呼吁“爱”,并且在自己的班级里做到了大成功,这又该怎么解释?举一个例子就简单不过了,就好比我们也看到了并领会了降龙十八掌的招式,但为什么只有郭靖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呢?原因就在于郭靖内功深厚。这些老师将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理论著作研究的水晶般透彻,他自然已经到了“摘叶飞刀”“折枝即剑”的教育佳境。

人要靠粮食而不能靠激素成长,过多的阅读那些脱离生活的的励志型书籍及听那些激昂的报告讲座,会让人受益,但也会让人处于亢奋、迷乱之中,从而更加浮躁。而教育,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安静润泽,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会有真正的思考,也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并获得真正的幸福。

以前,当我勤奋的埋头苦读时,自以为大有所益了,熟料却是在茫茫书海中漫无目的的漂流。所以现在突然明白,读书,也不能盲目。

《教师阅读地图》便是我读书道路上的指南针,从此我有了方向。但究竟要看哪类书?——根本性书籍。

何谓根本性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它分为三类:

一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书籍,比如《论语》、《道德经》、《圣经》等。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艾德勒的意见,此类书籍,绝对不会超过100本。

二是学科奠基之作、代表作和集大成者。这类书籍,蕴含了本学科的框架,对本学科的根本概念有透彻的解释或梳理。如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概论》;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

三是大家小书。即由一流的专家所写的一些通俗易懂又不失深邃,对某一领域概貌及主要概念有清晰把握的书籍。如杜维明的《儒教》,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等。因为学科根本书籍有时候难度很大,因此大家小书往往是专业阅读推荐的首选。

我读了经典:《道德经》,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论著之一。并且现对我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道德经》的讲解和学习。

读了《庄子》,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读了《论语》,不过,才看了1/3。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希望《论语》能对我个人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万历十五年》

读的教育性书籍有: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魏志渊的《语文课》

李镇西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打去年在北京考察学习时听了他一节课,迷上了,回来到图书馆刨,找到,一气读完,受益颇丰。

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使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语文境界;

郭初阳的《课堂实录》给了我一个别样的语文解读;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教育七讲》

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看了许多实录,一些环节的精巧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一位老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行将结束,他安排了一个练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孩子说:“班级把同学们结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个孩子说:地球把所有的国家结为一个整体,但美国为什么不让伊拉克有自己的位置?老师应对:问得好!先天下之忧而忧。”“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啊。(四两拨千斤,把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给悬置起来了)。

但更精彩的对话终于在一个小女孩那里出现了,“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很难过。

看到这里时,我在想: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呢?当时思考了好一会儿。

我们知道有时候一堂课的成败,就在这么一个点上。处理好了,满堂生辉;处理不当,黯然失色,甚至前功尽弃。老师走近学生,把女孩儿搂在怀里,就像只对这个孩子说,又像是说给大家听。老师说:孩子,不要难过,老师给你讲个故事,我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叫珍珠贝。这种贝类,如果有沙子什么的跑进身体里去,它会把它们包起来,最后变成一颗珍珠。孩子,不要难过,用自己的善良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波折与困难,这样,你的内心就会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这番应对,既有肢体语言——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又有自然语言——一个关于“珍珠贝”的故事。这样一个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情,一种心灵的抚慰。抚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同时抚慰着其他的孩子,谁能保证你的人生就不遇到挫折呢?人生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伤感,碰到这些不幸,我们怎么办?相互之间的言语的慰藉,就是最好的疗伤。

看完这个环节我很感动,同时也在想如若有一天我课堂上我的学生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形,我是会处理好的。

我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对我的诗歌理解帮助很大。在去年的第三周期学习期间,应郑州师院的要求,区教育局与金水区教育局各出一节同课异构的课,而我正好参加第三周期培训又是“李兰名师工作室”成员,于是来上这节课。课是由四十四中的另一位老师定下来的,上课外的四首古诗。为了上好课,我在思考!我没有从网上找有关的课件、教案等等。而是将要上的四首诗的赏析一个字一个字写了下来,于是对这几首诗有了很深的感悟与体会,又结合我读的教学实录中汲取的经验来进行设计,终于一个流畅优美且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被我设计了出来,获得了好评。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与我看的书有很大关系。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不能在这里详谈了。

总之,我在书中有了很明显的收获,影响了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并尝到了其中的乐趣,所以我会一直读下去。前不久上《伤仲永》一文时我引入了《师旷论学》,

原文中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求学,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七十尚能秉烛学习,更何况年轻的我们?

目前我正在读的书有:窦桂梅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老师的爽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教授合著的《解读语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三味书屋”及挂的“画”的含义;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于漪老师教作文》;

总的说来,我觉得读课堂实录就像是在临堂听他们的课一般,能把专家从五湖四海随时相约在五十八中真是乐事一件啊。

或许会有老师问我到底你收获了多少?有多大效果?我自以为,学生比以往喜欢上语文课了,这即是我最大的快乐!

好读书,读好书。我的读书之路还很漫长,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用管建刚的一本书做结束语——《不做教书匠》……

分类:
默认分类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