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教育应劳逸结合

2013-05-21 01:50评论(0) 浏览(251)

              中小学生教育应劳逸结合

 课堂教学与自主游戏是中小学生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前者突出表现为教师对于孩子的,后者就是孩子自己的。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的最佳结合,是科学开展孩子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把对立起来的看法与做法,最常见也是较普遍的表现就是重。重实际上就是把对立起来,认为是无益于发展的,只有接受教师的才是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把对立起来的看法,势必导致教师在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而疏于对孩子自由活动与自主游戏的支持与指导。可以说,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师的功利化意图,而忽视孩子游戏权利的实现,随意排挤孩子自主体验的实现空间,是孩子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的基本表现。

 科学开展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既要组织面向集体的课堂教学,又要开展凸显孩子个体化的自主活动及游戏,搭建起教师的和儿童自主的有机结合的活动体系。实现的最佳结合,实质上就是追求外部影响与自我主体、后天教化与天赋秉性、客观要求与主观需求的最佳平衡。

实现的最佳结合,实际上也折射出孩子教育的独特规律与要求。越是年幼的个体,越是表现出发展的独特性。在幼儿教育中,把自主游戏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贯彻玩中学,实现在游戏中的发展,恰是迎合了孩子旺盛的本能、冲动、感性、幻想、好奇等心理力量,符合孩子依赖于感知、行动、体验而学习的基本特点。只有伴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向小学阶段的过渡,学习中的因素和特点才日益减弱,自发性的游戏式学习最终逐步让位于严肃学业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学习。作为中小学生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自主游戏是比课堂教学更能反映出孩子教育的特殊性的。当然,与小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相比,集体教学必须是充满童趣的和游戏化的。

 孩子教育实现的最佳结合,需要灵活而开放地设计中小学生活动制度及其教育教学活动进程,既要有常规课堂教学活动的适宜组织,更要有专门安排的孩子可以充分自主游戏的时间与机会,以确保孩子在校学习与活动的张弛有度、动静交替,实现的适宜比例与动态和谐。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强调孩子主动探索与充分参与体验,在中融入,以实现快乐地;而在孩子自选活动及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并指导,以,实现有益地。当然,孩子教育全部课程实践和所有教学环节的科学化努力,都需要在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平衡。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