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4-11-14 00:25评论(0) 浏览(133)

【我是教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值得每个老师细细品读)

2014-11-12 中国教育报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是多么神圣而又光荣的一句话啊。

有多少人,是因为老师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有多少人,是受到自己老师的影响而走上老师这个工作岗位?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一位老师的自述,讲述了她从笨学生,到好学生,再到老师,最后成为好老师的历程,从这几个故事中,我们能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是因为我遇到一个好老师

小学一二年级是我最笨拙的时光:成绩总是不好,常常被拧耳朵,没有同学和我关系好,父母常常扬言要把我卖掉……就像所有的成功者都喜欢回忆他睡马路的经历一样,我也常常把这段时光翻出来咀嚼——如我这般的良民,居然有过这样不堪的过去,想不拿出来晒都难。

我生命里的第一个转折,出现在小学三年级。

三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她起初选我做组长,然后让我当班长。四年级的时候,她推荐我当了大队长。于是我戴着三道杠,神气活现地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久而久之,我成了全校调皮男生的公敌,他们给我起各种各样的外号,待我经过时就一齐乱叫。然而这一招对我是没有用的,我总是昂首走到他们面前,掏出本子,厉声道:“你们是哪个班的?”调皮鬼们只好一哄而散。

然后,我上了初中。记忆里,我的初中时代黯淡无光,虽然我的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常常让我大放光芒——那时我的语文学得很好,作文更好,常常被语文老师拿来念。

被语文老师念作文,却不是作文写得好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我那时已经开始读小说——开始读小说,应该是我人生里的第二个转弯吧!在那个规规矩矩的年代里,好学生是不读小说的,他们每天睁着一双如饥似渴的大眼睛,却只有语数英政史地可以看。我有幸每天放学路过一家书店,于是就开始读小说。我这个“好学生”在小说的诱拐下变得不安分起来:不但常常在课堂里偷看小说,而且学会了质疑老师,学会了逃课,学会了熬夜读小说……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我现在大概会是工厂里的一名工人,或是田野间的一个农妇,还可能会是大街上的一个小贩……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因为我遇到了人生里的第三个转折。

转折的原因是我发现我的成绩开始滑坡。我的成绩本来一直很稳定,也就是全班第十名左右。可是到了初二下学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除了语文,我已经没有一个科目可以做出哪怕一个题目。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像亏空公款的会计,像侥幸存活的漏网之鱼。

我要尽快弥补亏空,趁大家还没有发现:我把各科的书依次排开,自己坐在中间,规定每天读完每本课本的二十页。理科我用草稿纸运算一遍,把所有的习题做了又做;文科我连页码一起背下来。看到很晚才睡觉,如果半夜醒来就爬起来接着看。困了就用咖啡提神,累了就在桌子上靠一靠。

这样没日没夜地苦读了一个月,临到期末考试,我居然考了个全年级第二名。于是我就进了班风很好的“尖子班”。然而在“尖子班”里,同学们都觉得我很另类:我从来不会放了学留在教室里看书,课间也是以玩为主,成绩永远保持在全班第四——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我认真的极限,我原本是从来也不肯上课认真听讲的。我不是根正苗红的优等生,倒像极了突然蹿起的暴发户,常常看着一堆的钞票,疑心自己是否仍在梦中。当每一个学科的老师都用对待“优生”的态度对待我的时候,我的心里只有深深的不安。

为了掩饰我的不安,我只好把所有杂念放在一边,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然后,我就考上了江西省龙南师范学校。

 

好生、差生,其实都在老师和自己的一念之间

三年以后,我毕业了,成了校园里一个很不和谐的老师。其实我并不喜欢与众不同,只是我真的没有办法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当老师。

我的同学们都很好学,他们总是虚心地拿着听课本去听老教师们的课,细细琢磨,细细消化;他们总是拿着公开课的教案去找老教师,不断修改,不断试教。我却总是翻开课本读一读,谁也不问,只按自己的想法去上课。——因此,我的进步总是很慢,同学们都已经可以把课上得像模像样了,我的课还完全没有形状。

我的同学们总是奇怪地对学生说:“为什么这么容易的题目,你也不会做?”我却总会忆起我小时候的笨拙,然后对学生惊叫:“你好厉害!这么难的题目你也做得出来!”我的同学们总是把调皮鬼们拉到办公室里训话,我却总是在他们上课走神的时候停下课来,感兴趣地说:“说说看,你在想些什么?”我的同学们总是皱着眉头说:“哎呀!怎么你们班三十个八十分,我们班才二十五个?”我却总是笑着说:“你们班三十个八十分,我们班二十五个,差不远呀!”——因此,我们班的成绩总是很难冒尖,虽然“优生”的确越来越好,然而“差生”却可以继续快乐地生活下去。

我不歧视差生,不是出于礼貌,而是源于我自己曲折的学生时代:其实优生和差生只在一念之间,那既在他自己的一念之间,也在老师的一念之间。作为老师,我根本不知道所谓的“优生”可以走多远,所谓的“差生”可以沉睡多久。

如果教师的勤奋就体现在花大量的时间与差生较劲的话,我的表现可以算是懒散到了极点。否则的话,我其实还算得上是很勤恳的:

当同事们在教室里辅导差生的时候,我也坐在教室里:我的身旁围了一圈的学生,我得跟他们讲要读哪些课外书、怎样办班级小报、怎样出复习试卷、怎样修改同学的作文……

当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聊天的时候,我正在房间里写教学反思——那时学校里并没有“写教学反思”的工作。我用那种薄薄的软皮抄,一本又一本地写学生的点滴进步,写自己的小小发明,写教学尝试的结果,写与同事交流教法的心得……

当同事们在家里打麻将的时候,我正在如饥似渴地读书——读教学参考书,读语文课程标准,读一至九年级语文课本,读教育杂志,读名人传记……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都在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我常常写一些从来也没打算拿去发表的文章,存在电脑里,有空就翻出来看,看完就笑,笑完再写;我把一些与工作没有关系的书放在我的包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边看边点头或者微笑,样子像一个傻瓜;我的案上摆着难啃的古书,有空就坐下来读,时而叽哩咕噜,时而慷慨激昂;我花很多时间去拍那些“没用的照片”:街头做地方小吃的阿婆,围屋里结着蛛网的浮雕,郊区清澈的小河……

 

天下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让受教育者察觉到的教育

我甚至把我的宝贵时间用来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和他们一起偷菜,和他们一起喂养QQ宠物,和他们一起经营摩尔庄园,和他们一起玩飞车……然后,突然有一天郑重地说:“不好玩!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看书!”

学生总是好心地告诉我:“老师,你的菜已经枯萎了!”

我满不在乎:“让它枯萎好了!”

“我上次送你的Q宠还好吗?”

“哦!我已经一个月没玩,大概已经饿死了吧!”

“那你都在玩什么呢?”学生们好奇地问。

“我在看书啊!”

“看的什么书?”

“你们看不懂的书!”

“什么书嘛!”他们更加好奇起来。

“《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们尖叫起来,“我们也要看!”

“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你们看不懂的!”我摇着头说。

“哼,你小看我们!”他们大叫,然后放下游戏,开始搜书。

“我找到了《本草纲目》的白话版哦!”一个孩子得意地说。

“要什么白话版?”另一个孩子说,“我弄了一堆水果,把书摊开,看一个条目,吃一个水果,水果吃完了,书也看懂了……”

并非每一天都可以这样活色生香,特别是小学语文,实在是一个很伤脑筋、很费时间的学科。

“今天,我们开始写日记。”我对孩子们说。

“啊?”“唉!”“天啊!”……孩子们顿时一个个皱起了眉头。

“我有要求的哦!”我说,“每一个人只能写一次,必须写班里发生的事情。”

“哦?”他们松了口气,“就写一次吗?”

“这是日记本。”我扬了扬手中的本子说,“谁要参加?”

几双小手迟疑着举了起来。

我记下那几个名字,给他们排好次序,然后开始在每天的语文课前念那些习作。都是很短的小文,写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几分钟就可以念完,然而那几分钟成了学生最期待的时光。

然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写日记的行列。

可是,日记写满一本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学校发现了我们这种有趣的做法,于是制订了一个方案,让全校每个班的同学都写“班级日记”,让班主任每天批改,而且规定每周要检查。更糟的是,他们弄了一个统一的本子,指定要写到那个本子上去。于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把我们的“班级日记”撕成一张一张,然后让学生尽快抄到新本子上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弄出一些固定的内容,规定学生必须写那些东西。“班级日记”成了全体师生的苦差事,而我这个始作俑者也伤透了心,只好把这件事移交给班主任,自己当甩手掌柜了。——天下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让受教育者察觉到的教育。当一条又一条的规定摆在面前的时候,学生心里只有畏惧,老师心里只有负担,我的心里却充满叛逆。

半年以后,我的部分学生开始发表作文,另一部分学生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一个“编小说接龙”的活动:小说的内容可以虚构,人物必须是班上的同学或老师,人物行为要尽量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妙的是不想写的人可以不用参加,参加了的同学每人只能编写其中的一个章节。——孩子们正处在充满想象的年龄,按理说每人写一本也不算太多,但我必须让他们觉得意犹未尽,觉得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才能取得我想要的效果。

然后,我看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每天念完都有新的同学报名进来;轮到的同学常常写很长的篇章,在一章里面还分成两三个小节;没轮到的同学每天都来问“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有人在自己的周记本上写长长的评论文章,评论人物是否符合身份、谁编得精彩、谁编得离谱……

学语文的确是一件艰苦的事,写作文尤其艰苦,然而,如果表达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非老师的强迫,艰苦就会摇身一变,变成快乐的源泉。语文老师的职责,不是不断地教育学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是找来更多的习题,把学生逼得更苦,而是帮学生找到化难为易、变苦为乐的方式,并且抑制住想要成名的冲动,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制订规章制度的人不要

前一篇:
要教给孩子
后一篇:
静心品茗,淡而有味
分享到:
分享 转载(1)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