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从兴趣而来

2014-10-12 09:34评论(0) 浏览(65)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但要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让课堂充满实效,这得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生就会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内在潜力,圆满地完成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也能获得较大的成功。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有实效性呢? 一 、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兴趣,让课堂充满实效。 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让课堂充满实效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 例如:在指导《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时,先进行小练笔:“猜猜他(她)是谁?”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就注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习作兴趣。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记忆,打开你的记忆闸门,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猜猜他是谁?”看看谁听得认真,判断最准确。(1)老师说——学生猜。老师结合班里的同学熟悉的一些人做游戏,调动大家的参与兴趣。(2)学生说——老师猜。(3)生生互说互猜。 2、巧妙设疑,渗透写法。 “你们为什么能猜得那么准?”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要想使别人一猜就准,必须在说话时认真思考,抓住典型的动作、语言、事例进行描述。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本组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3、明确习作要求。 习作的要求非常明确:第一,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同学、老师、朋友、家长都可以。第二,要写值得写的事,并从这件事上能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4.、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一定要写清楚这个人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写的时候,可以不出现人名,我们依然可以做游戏“猜猜他是谁?”,看看谁写得最好,使人一猜就准。(我鼓励学生写学校里熟悉的人。) (2)学生动笔写草稿。 这个教学设计以“猜猜他是谁?”为主线,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习作兴趣。课堂上师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平等对话,在师生言语对话、情感交流中思维碰撞,明确了习作的要求、写作的要旨,并逐步养成了认真倾听、认真习作的好习惯。 好多孩子在日记本上写这篇习作时,都没有出现名字。我一边批改一边在他们的日记本上写出我猜到的孩子的名字。发日记本时,我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情:有的孩子高兴地举着日记本捅他的同桌;有的孩子向我开心地点头;有的孩子撅着小嘴向我摇了摇头;有胆大的孩子举起了手……无论孩子们的表情怎样,但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知道他们在盼着发本…… 二、教学艺术上要创设情境,调动兴趣,让课堂充满实效。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当秋天穿着五彩缤纷的衣衫诗意般地走进我们的视野时,课文里也是秋意飘飞了。《听听,秋的声音》,从各种声音中让我们体会到秋天独特的风情,这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前面学过描写秋天的古诗;学过描写秋天的美景的文章,孩子们又在课下搜集了描写秋天的词语和句子,又提前让他们读了阅读书上与课文紧紧相关的文章,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侧重了以下两点: 1、有感情的朗读。 题目《听听,秋的声音》我让学生充满感情的读,怎样读才能轻轻,怎样读才能听到树叶的声音?学生在我的提示下,虽然也读得很流畅,可是我感觉怎么也不如我想象得那么好。于是,我问他们,你们听到过秋天的声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我一愣,仔细一想也确实如此。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哪里听到过虫鸣鸟唱呢?他们没有感受过,怎么能入情入境呢?正在我有点为难的时候,一股大风把我们班的门刮开了。我听着操场上秋风掠过的声音,听着树叶哗哗响的声音,我非常兴奋,真是天助我啊。我灵机一动,问学生:“我们班的大门怎么开了?想不想听秋天的声音?”于是,我让学生走到操场上去感受秋风;去大柳树下看秋风中的枝叶;去草坪前看秋风中的小草。几分钟后,学生陆续地走进教室喊着:“我听到了大风呼呼的声音。”“我听到了树叶刷刷的声音。”……于是,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朗读课文,很快进入课文的情景,绘声绘色的读起来。当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刷,那是黄叶告别的话音。”我把胳膊比做大树,手的抖动当做树叶,刷刷的声响放在嘴边,学生读出了树叶离开树妈妈的依依不舍,读出了树叶像蝴蝶美丽飞舞的样子。 在孩子们的朗读里我发现学生的智慧在闪光,但丁说的对啊!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孩子们在反复的吟诵中体验到秋的美,大部分孩子能达到当堂背诵。 2、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情,练写小诗。 秋天给人的感觉总是寒冷、萧瑟,表现得是凄美。可是,在这首小诗里让学生尽情地去回想和想象他们见到过和未见到过的情景。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学生写出了纯真幼稚却很美的语言。虽然套用了课文里的语言,但依然有诗人的灵气在闪光。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夕阳、朝霞、)撒下一阵暖暖叮咛(嘱咐)。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树林、小溪、)送来一片丰收的歌韵。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看,学生的佳作: 听听 秋的声音, 青蛙跳到荷叶上 是和小河说再见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小雨滴飘落到地上, “哗啦” 是大地给妈妈洗澡的声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三、教师要融入情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让课堂充满实效。 梁启超说过:“用情感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磁便引多大份量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融入情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老师和家长都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而对多数处于中间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冷淡,甚至放弃,导致这些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上课时没有自信,从不参与课堂活动,要不就是上课“捣乱。”其实,这部分学生与“优秀生”一样,非常渴望老师的关爱。把他们与“优秀生”平等对待。所谓“平等”并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创造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主动去学习。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实效。 在课堂上,我把教学中的问题分成等级,创造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把那些难度大,有发挥性的问题让“优秀生”答;较容易让中等生答;一些简单的诸如朗读,简单问题等让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同时,我还侧重发现这些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扬和鼓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慰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股无形的力,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快乐地、有效地参与学习,它能使学生学习到最自然,最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重视学生的快乐成长,就是重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就是做到了真正的教书育人。教学,一定不要忘记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