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减负的关键不是“教材瘦身”而是“权力瘦身”

2014-08-28 16:58评论(0) 浏览(74)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新闻晨报8月26日)

 

有舆论关注此举的减负效应,有的则关注该不该删除诗歌。在笔者看来,教材变薄,符合教改的方向,但因教材变薄,就认为学生负担大为减轻,则过于乐观,而教材编写者事先不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就决定删除诗歌,更有些武断。过去多年来,我国学生的教材已经越来越薄,但对应变薄的教材,却是增厚的教辅读物,而且每次教材删减内容,都引发争议,可教材编写者似乎从未从中吸取教训,建立起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如果不切实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落实学校自主办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国学生的整体负担不会减轻,基础教育不会因教材变薄、课时减少,就给学生带来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位朋友给我发来微信称,他感到小学的教学有明显的变化,比如,他的孩子上学的学校,现在已经没有语文课、数学课,而改上阅读与理解,艺术与审美等课程,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是抄袭生字、做算术题,而变为一些动手操作的题目,比如小课题研究报告、社会调查分析、与父母的主题聊天等。他说这些变化,让他看到教改的希望。

 

这确实是积极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相信教改会取得成果者,可能会慢慢失望。有的学校的教改,坚持不了多久,又回到老样子,虽然课程名字变了,但上的内容还是一样,虽然教材瘦了身,但学生的压力丝毫没减轻;还有的学校坚持教改,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不补一天课,但校内减负,带来的却是校外增负,家长担心上课的内容太少,影响日后的升学,因此纷纷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学生离开学校,转身就进入培训班,这带来双重负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哪怕家长坚持配合学校为学生减负,要给学生素质教育,但随着学生升学的临近,比如到了小升初、中考关头,再淡定的家长可能都淡定不了,现实会给家长最现实的教育,没有上培训班的孩子,在小升初时屡屡碰壁,这个时候才后悔当初“轻信”了所谓的“素质教育”。

 

现在已经有很少家长会相信真会有什么减负,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做的,很难得到家长的响应,甚至有家长一听学校减负就头疼,而教育部门的减负令,则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福音”。各地教育部门于是都把减负的责任推给家长的盲目和社会机构的逐利,认为是家长的不理性导致减负失败——学校已经在减负上做了很多,但学生负担还这么重,只能怪家长了。

 

这并非家长不理性,而是制度导向所致。我国的升学考试制度,就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而教育部门、学校却要求学生不要关注考试成绩,这是一种十分分裂的状态。目前的减负令,把制度弊端置于一边,而把负担沉重归为教材太厚、作业太多,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减少作业、压缩教材,学生的负担就会轻下来,这是回避关键矛盾,治标不治本。——教材应变薄,学生应获得自由发展空间,但需要评价体系支撑才能长久。

 

说实在的,多年前,教育部门和学校,还会考虑到现实情况,分析减负令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出台减负令时,并不那么激进,现在,政府教育部门的措施,更趋严厉,期望用重拳治理出素质教育来。但如果重拳还是不见效怎么办?

   

笔者一直认为,真正的减负重拳,是朝教育行政部门自己开刀,要求政府部门放权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以及放权给学校,只有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推进学校自主招生,才能打破教招考一体化的教育考试格局,基础教育学校才能获得自主办学的空间。在自主办学的语境下,教材根本不存在统编之说,而应该打破教材的行政垄断格局,由社会机构自主出版,学校自主根据学校老师、家长的意见,选择适合本校的教材,或者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都是开放的,这可促进教材编写质量提高,也有利于学校自主办学。目前的教材“瘦身”,并没有摆脱由行政主导的教材编写机制,因此这次“瘦身”,也引起大家对是否该删除诗歌的争议——这几乎是每次内容调整的必然反应——但由于各说各话,没有开放的民主决策过程,就是普遍反对,也改变不了已经删除的现实,直到下次修改,大家再空发一番议论。只有权力“瘦身”,学校的自主性增强,教学才会变得丰满,每所学校才会有办学个性,而不是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模式,千校一面。

前一篇:
终身学习的方法二
后一篇:
教育理念36条
分享到:
分享 转载(2)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