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2014-12-17 12:33评论(0) 浏览(49)

  如何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觉性,学习吃力,效率底下,是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可喜的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变得自信大胆活泼,对任何事物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如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关键。

 

    而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者意识,在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有人问,学生最感兴趣,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答案是一致的:玩!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偏偏学习又是他们的天职 ,“天性”与“天职”发生矛盾了,怎么办?如果把我们能巧妙地把最快乐的事和最重要的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玩于学,既不违背孩子的“天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天职”,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 ,我认为愉快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确实可行,必要执行。如何把愉快教学推向课堂,让学生在愉快中轻松掌握较多的知识呢?现在浅谈几点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设快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情,动作演示要逼真传神。例如,在教学《山寨》一文,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冬冬的家住在美丽的山寨。这里天蓝水绿,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是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今天,冬冬邀请我们去她的家乡做客,你们想去吗?快,闭上眼睛,,飞机就要起飞了……”如此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地半上眼睛,想听听下文,我借此时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刻,把课文的大意轻松地讲下来,而学生也在这种积极参与的状态参数下,很主动地把知识面装进了自己的大脑。

 

二、抓住学生心理,在悬念下求知

 

    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应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种种体验及享受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学生的求和欲,使他们的既乐于探索 ,又善于探索,就要在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下功夫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通常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要如何在这个环节上有所突破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陷阱”,让学生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掉进”你设下的“陷阱”。例如教学《太阳》这一课,当讲到太阳有多大这个环节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太阳到底有多大呢? 生: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师:新疆大吗?可与中国比,哪个更大? 生:中国大。 师:可中国与地球一比又小了,地球大吧? 生:大。 师:地球这么大,但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大家说,太阳大不大? 生:大。 师:太阳真的有这么大吗?一定是书上写错了,因为我每次见到的太阳都只不过盘子那么大。没想到书还会骗我们。     这一下,教室“唰”地热闹起来,大家都急耦想为老师解决问题,在同学中出现了一股争先恐后的气氛。抓住这个机会,我让坐在前排的一位把手举得高高的同学来回答,,他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大声地讲出来,这时教师把话题一转 “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齐呼“同意!”我这才作出一个恍然大恍的表情。这样,学生的激情不减,处于一种很自信的状态中。显而易见,这一环节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引进自己的“陷阱 ”,利用他们的的好强的心理特点,轻松地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三、巧用媒体,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

 

    影视录相、课件,这是一些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媒体。它可以把书本的信息通过视听手段有声有色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内的感受。例如教学《鸟的天堂》,在一段优美的导语后,即让学生观看电视的教学录相,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解说员娓娓的诵读,屏幕里的大榕树在不断地变化姿态,尽情地展现它那充满生命活力的绿。录相播完了,可学生余兴未尽。“同学们,电视里的大榕树的确是美的,而作者笔下的大榕树更美!”在这样的悬念下,带着对大榕树赞美的激情一起来朗读课文,就把学生又带入一次新的审美热潮中。

 

    概言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于生存、持续的动力源泉,而这一源泉的挖掘贵在吸引。一个有吸引力的教师应是一个精通各路风景的导游者,不时有“胜景”出现,使“游客”们兴致盎然,这就要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兴趣。其次是要靠知识面本身的魅力,教师要善于让知识在学生面前放射出诱人的光芒。

 

    兴趣是乐学的关键,教师是学生趣学的引路人,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促其勤奋与刻苦,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在自信、大胆、活泼、努力中更加奋发向上。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