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台湾最具中国味地方 却面临消亡命运

2017-02-26 22:40评论(0) 浏览(53)

这里是台湾最具中国味地方 却面临消亡命运

2017年02月13日 14:09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在国共内战中失败的国民党带着大量的军队撤退到台湾岛,为了安置大批军队以及随军眷属,国民党在营区附近兴建了军眷村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又相继修建了更多的村落,形成了台湾的特有的眷村。眷村的居民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又越过竹篱笆,与台湾本土文化交汇,成为台湾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凤凰卫视2月11日《皇牌大放送》,以下为文字实录

尹乃菁(主持人):台湾的眷村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国共内战烽火遍起。1947年陆军派人到南台湾考察,准备训练新军,他们相中了日军在凤山郊外营造的营房,并且安排了随军来台的眷属住进了日军的眷舍,这就是最早的眷村雏形。后来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节节败退,一批一批的居民,上百万人在兵荒马乱中撤退到了台湾,为了安置这批来自大江南北的居民,军队开始在营区周围搭建了竹篱笆房舍,形成了军眷村落。撤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打出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政治宣示。眷村不是安身立命的居所,而是一种临时过渡的居住形态,施工很简陋,土地大多数也是暂时借用的,土地所有人非常的复杂,除了国民党政府的各单位之外,借用对象还包括了企业,银行,民间地主等等,日子久了以后就出现了土地产权的纠纷。纷争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当时有些约定的土地租用期限是到反攻大陆为止,这些军人和眷属都以为随时就会反攻大陆了,所以眷村只是暂时歇脚暂时住着的地方罢了。但是一年年过去了,命运和他们开了一次次玩笑,眷村终于成了异乡的家。经过一甲子的岁月,台湾各类的眷村数量已经达到了800多座,成为台湾重要的社会景观。

解说:位于台湾南端的高雄凤山临近海洋四季如夏,曾是日据时代日军重要据点。1945年台湾光复,日军撤离遗留下整片房舍,隔年废弃的房舍再度出现军人的踪影。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府领导人蒋介石为了扩充兵员决定训练新军,1947年7月陆军训练司令部在南京成立,孙立人担任训练司令。三个月后,训练司令部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李广均(台湾中央大学副教授):国军到了台湾之后之所以会选择凤山也好,高雄也好,就是因为那个地方长期以来日本人已经经营了很多设施,那国军只要直接入住就好了,接收它的房舍厂房设备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解说:隔年1月15号,第四军官训练班在凤山成立,日军遗留房舍成了国军和军眷的临时住所。

刘晓明(国府陆军诚正新村第二代眷户):孙立人就被我们蒋中正派到台湾来训练新兵,训练新兵以后,就要带他的部署36年(1936年)就来了台湾。那来台湾当然据我了解,就是说有结婚的可以选新村的房子,没有结婚的一律要住在营区。

解说:孙立人将村子取名为诚正新村,这是国府陆军在台设置的第一个眷村。

陈景琛(国府陆军诚正新村第一代眷户):房子是都是破破烂烂,因为好多门、窗、地板都弄破了,因为那时候大概也是没有人管,还是干什么的。后来慢慢慢慢就公家来修,修好了就好多人进住啦。

解说:继陆军第四军官训练班迁徙来台后,空军也派专人来台视察,找寻合适的训练场地。这批视察人员发现,在诚正新村附近的高雄冈山曾是日军的飞行基地,也是台湾第一级军用机场,加上地理形势和杭州的笕桥相似,非常适合训练飞行学生。因此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决定,1948年8月开始,空军军官学校从笕桥陆续迁往冈山。

杨双福(国府空军冈山眷村文史工作者):空军主要是把它相关的学校、人员先进驻,比如说我们冈山空军官校、空军机校、空军通校、空军这个训练司令部,这四个它先遣人员先来。

解说:此时辽沈战役爆发,东北遭到解放。10月6号国府东北行军主任陈诚以养病为由被蒋介石指派来台。

陈履安(陈诚长子):我父亲在1948年年底得到一个电报,这个电报一共只有十二个字,决任弟为台湾省主席,望速准备,就这十二个字。所以我父亲在元月五号,就接任了台湾省主席的职务。

解说:蒋介石并指示陈诚协助安置驻台空军和眷属。1949年,国府空军军官学校正式在高雄冈山复校,继续训练飞行学员,校长胡伟克则将教官和眷属安置在日据时代的空军宿舍,并沿用昔日笕桥宿舍名称,将村子定名为醒村。

吴炳炎(国府空军退役上校):醒村五排房子,五排房子一排房子八户人家,楼房是我们教官住的,小房子主官住的。

解说:此时淮海平津战役均已结束,国府节节败退,华中以北都成解放区。为了保存武力支援,国府决定转移后勤基地。

宋兆文(国军陆战队退役上校):四四兵工厂,那个时候在国内兵工厂里面是最好的兵工厂。它的生产的机具啊很先进,都是德造的、日本造的,都很好。它可以它是一个多元化的生产,可以生产枪、炮、弹药,而且产量很高,通通可以生产,它每个月光是这个冲锋枪可以造六百支,然后它手榴弹可以造十万颗,它六十公里的迫击炮弹可以造两万五千颗,还有这个掷弹筒这些东西,它的生产力很强,

解说:与陆军空军属性不同,后勤基地重视的是完整的运输系统,因此拥有完整铁路系统的北台湾成为首要考量。从1948年底到1949年初,国府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厂将近两千名人员从青岛迁往台北。

宋兆文:大局已经逆转,你再不撤退就全部被人家拿走了,所以那个时候整厂过来,然后到了三张犁(台北)以后,接一接组装起来就开始生产了,继续把弹药,很重要,枪炮都要去支援很重要,它必须要,你弹药会消耗,你枪炮也会消耗,都要去支援的。

解说:并以日军遗留的弹药库房为基地,改为联勤第四十四兵工厂,厂房就是他们的住所,国军和眷属陆续在兵工厂周围建立以四十四兵工厂番号为名的眷村。

张天智:眷村跟兵工厂的它是一个一条船的人,所以它厂要保护眷村,眷村眷属呢,要保护厂,要保护这个厂。所以它就四周啊,他就盖了有几个眷村,有光兴五村有四四南村,四四东村,四四西村,

解说:眷房外墙一律漆上军事编号,统一由军方管理。另一方面在空军官校迁台复校后,蒋介石决定为了保持空中战斗力,空军战机也撤往台湾。

宋兆文:撤退,最先撤退是空军,因为那时候战局已经逆转,共军人数已经比国军多了。在这个时候,共军步步紧逼呀,那个时候空军,我们,那时候共军没有空军的,我们是有空中优势的,就是在第一线作战的时候,空军是用飞机上这个去扫射,去扔炸弹,去攻击地面,它是支援在地面我们的陆军的作战,但是眼见逼近的话,逼近这个机场的话,你如果说你不撤走,这个机场被占领,你飞机都被俘虏。

解说:1949年5月空军总司令部正式迁台。

宋兆文:过来以后就是主要那个时候是以日本在台湾建立的所谓的八大基地,有松山机场、桃园机场、新竹机场、台中、嘉义台南、冈山、屏东八个机场,那其实每个机场那时候附近都有眷舍。

撤退台湾 竹篱茅草建起最初眷村

尹乃菁:这场从对岸来台的大迁徙,让原本就有很多族群的台湾又加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这群抱着很快就要回家去的人们带着最简单的行李,匆匆忙忙移居到台湾,进驻台湾各大军事要地的周边,这些军人、眷属、学生、企业家、公务员离乡背井渡海来到台湾,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带什么钱,家属也没有地方住,为了让军人没有后顾之忧,国民党政府把没有办法安置在营房或者是没有办法随着军移动的眷属暂时安排住在学校、寺庙、农舍,甚至牛棚、马窖里面。当年的台湾物资很缺乏,飘落到异乡的人们只能运用随手可得的木材、竹子,混合砖块水泥搭建起了一个个临时的住所,简单的把居住的地方围了起来。在竹篱笆围起来的小小院子里面可以养鸡养鸭,也可以若有似无的和外有点儿隔离,而竹篱笆也渐渐成了眷村的代名词。

解说:1949年底六十万国军和眷属总计超过一百万人,迁徙到仅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台湾岛上,士官阶级以上的军人才准许携带家眷,来台后以军阶高低分配房舍。

师化民(国军陆军退役中将):那个时候台北接收日本的房子,有四种,甲乙丙丁。甲种的你们大概(没见过),现在我连我这一辈子看过一次,就是日本总督的别墅,那时候在北头,占地上千平。乙种的也不多见,如果大家要找乙种的房子呢,像孙立人的官邸就在南昌街。那最多的是丙种的,丙种的就是将近前后一百五十平了,前面有个院子后面有个院子,那这个是那个时候分配的,就是军公教的高层,军队来讲起码将官或中将以上。那么丁种就是连栋式的,就是一个房屋顶可以通一长条的,

解说:但日本房舍仅有两千一百六十一栋,供不应求无法安置所有军眷。

师化民:有很多工厂的仓库,有很多学校的大礼堂,还有这些寺庙这一类的就是公有建设啦,里面可能窝了几百人的大杂院。大杂院那个时候谈不上是眷村,但是眷村的形这个雏形已经有了。

解说:1950年1月,国府将原隶属于东南长官公署的军眷管理处,改隶“国防部”联勤总部,要求军眷集中管理与居住。

张友骅(台湾军事评论员):到了台湾,你必须安置。那个时候政府没有钱,政府没有钱的时候都是由这些将领自己出资,所谓自己出资呢,就是先苛扣。苛扣这些军眷也好,军人的薪饷,拿微薄的钱去盖个军眷(村)。所以呢,刚刚来的时候,只是台湾的军方出土地,然后由这些人自己去盖眷舍。

解说:各部队兵工开始在营房四周自建军眷村。

师化民:那个时候的精神就是我有一碗饭吃,你也有一碗饭吃,我有一碗稀饭喝,你也有一碗稀饭喝。所以那个时候,不管是机关的首长,部队的指挥官,对他的眷属都有照顾的责任,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想办法要建造。

解说:1950年3月1号,蒋介石复行视事,6月25号爆发朝鲜战争,一心只想整军反攻的蒋介石并不打算长住台湾。

杨双福:因为当时的想法是说可能要反攻大陆了,所以就临时的随便用竹篱笆、茅草啊、泥巴啊还有竹子竹编构成一个简易的眷舍。反正他们的想法就是说,反攻大陆嘛,住不到几年就可以回去啦,所以辛苦一下,随随便便住一下,反正撑一撑就过去了嘛。

解说:台湾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竹子建起的家园,一但遇上台风天总是不堪一击。

胡康玲(国军宪兵部队眷属):那一到淹水的时候,那个泥巴就垮了,垮了后那个竹子它会冷缩热涨,遇到水它就窝进去了,窝到你家去的时候,你明年要等到淹水再来的时候,你在把它推回去。所以那一年的时候,你的墙都在人家的家里面。

解说:这些临时搭建的军眷村,多半用竹篱笆隔墙。竹篱笆内南腔北调是全中国的缩影。

孟繁衍:我们都是在眷村只能用国语沟通。我记得小的时候,换一个管理员用大喇叭讲话,我们就听不懂,有的是山东口音,有的是福州口音,有的是广东口音。所以说在眷村里面对于任何省份来讲,他不存在有一个区隔。

解说:竹篱笆外是他们陌生的台湾。

杨双福:几乎都没有接触,如果有接触大概都是冲突,那几乎都因为我们意识形态生活各方面都不太一样。主要还是因为第一代的眷村,包括第二代,语言不通,宗教信仰跟生活习惯。而且我们在军队的保护之下,我们都可以自给自足,我们有自己的菜市场,有自己的戏院,我们衣食住行娱乐全部都可以自理,几乎不必靠外面。

解说:1950年台湾人口已达七百多万,国军和军眷占了近四分之一,蒋介石为了杜绝部队虚报人数领取薪响和补给的陋习,要求军方核实人员。眷管处也于1951年1月和11月分次展开军眷人口调查,并发行眷属身份补给证,清楚标示丈夫军阶和家中人数,统一造册管理。

张友骅:民国四十一年(1952年),宋达在人事次长执行官任内,然后发明了眷补证,那个是台湾第一次有史以来,可以去按饷,按照饷发给军人,过去都是发给像胡琏或者刘安祺这种将领,再由刘安祺他们转发。但是以后有了眷补证以后,就一切按照眷补证为主,你家有几口人,我要给你多少粮。那从前是总数给那个司令官,但是这个在1952年以后,就是不给司令官了,我就直接发到你家去,

解说:国府自1951年起,每年向美方贷款一亿美元,援助战略建设等物资,也提供民生物资给全台人民,每个月发粮食就是眷村孩子最开心的时刻。

常学光:那时候的补给都是送到门口的,每个月我们拿那个小本,你家有大口有中口有小口,发给你米看你这个几口人,大中小口统计一共多少,发米、发油、发盐、发面粉。以前,我们有个笑话就是说,我的圣母玛利亚,你的面粉什么时候发,那都是这样子的啊,发的发的都是公家发的。

解说:查核完军队军眷人数,1952年1月蒋介石明白订下戡乱时期陆海空军军人婚姻条例,当年单身来台未满二十八岁的军官不准结婚,士兵在营期间同样不得结婚。

李广军:蒋介石当时在1950年代初期并不希望军中有太多人结婚,最主要就是因为战争的原因。他觉得说我随时还需要反攻大陆,反攻大陆就是你要有必死的决心。

解说:居住在海军眷村超过一甲子的萧君玉,还记得一到逢年过节家中总是热闹不已。

萧君玉:我先生说他单位里面很多都是单身汉啊,那时候大陆来的很少去结婚。他说我们既然过年过节,反正多买一点饭菜了嘛,他说你不妨多买一点,请他们来一起过年过节,那他们也觉得不要那么孤单,住在那个单人宿舍。他说来我们家也有个家庭的样子,我说好哇,非常欢迎,然后我就多买一点菜多煮几碗嘛,他们就来这里,他们也跟小孩玩玩啊,大家吃吃啊,这样子他再回去,就等于一家人,所以军中喔,那个时候真的都好像一家人。

解说:眷村让离乡背井的人们有了栖身之地,却也造成无形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孟繁衍:我们小的时候,军人不能够在外面买房子,为什么,就是说我们是要回大陆的,你在外面买房子,你是偏安者。

撤回军民不同待遇:第一军团残部被监视 驻滇缅军团赋予“忠贞”番号

解说:1953年4月,朝鲜战争进入尾声,蒋介石想伺机反攻的希望更加渺茫。此时,新一波撤退人潮正准备航向台湾。

尹乃菁:台湾从台湾头到台湾尾,从东到西,除了少数几个县市以外,几乎都有眷村。早年的时候眷村的生活形态比较封闭,和竹篱笆外的台湾民众交流的不多,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形成了部分的眷村居民排外的性格,常常发生的情况是,村子里的眷村人和台湾本省人打群架,有的时候是眷村人一同赶走村外的小偷和流氓,有的时候是眷村人帮着受欺负的本村人和村外人大打出手,而最常闹事惹事的就是血气方刚的学生们。

眷村里面有来自大陆各省的民众,汇聚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走完一个眷村就像是走完整个中国大陆似的,一会儿听到四川爸爸在骂儿子,一会儿听到上海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了。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可以吃到来自大江南北的各种食物,腊肉、香肠、馒头、包子、饺子、年糕、狮子头,冲菜,要什么有什么,想到了就流口水呢。当年的眷村,没有谁家是关着门的,前窗挨后院,一家出了事儿大伙儿都会去帮忙,眷村人的特质就是团结,有情有义。虽然物质条件不好,但是反而建立起相互扶持,休戚与共的浓厚情感,整个眷村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人之间守望相助,小孩之间也常称兄道弟。1949年前后来台湾的大陆人大多数是一个人只身来到台湾,他们住在眷村没有亲戚却有很多邻居,一起祭祖却无坟可上也成为眷村生活里一种凄凉中带着暖意的写照。

解说:1953年6月,三万多名士兵及军眷从高雄港上岸,他们是国军第一兵团余部,因国共内战失利,由司令官黄杰率领撤退到越南,却被法军以国际公法囚居在富国岛,时间长达三年半,后来因居*及国际压力才得以迁台。

师化民:富国岛是因为黄杰他们带的这批,从海南岛撤退的这批,这批里面包含军工教各式人等都有,并不纯粹是军队。可是,那个时候好像是受法国人监管,那么法国人管理,也给这个富国岛的人的待遇也并不很好。那么也是在国际上形成一个问题,这不是我们的领土,也在国际抗议之下,也把富国岛给撤回来。

解说:由于富国岛居民来自越共势力庞大的地方,让蒋介石心存芥蒂,因此就在这批居民抵台后,国府审慎以对,将他们化整为零,进行编拨作业。

张友骅:从富国岛它海运回到高雄,几乎都是都是圈管,然后到了一定的时间再陆陆续续分配出去嘛,就是说集中圈禁,集中管理,集中训练。

解说:当时抵台的军眷,多半被安置在营区周边,借用学校寺庙,甚至仓库作为临时的栖身之所,等待安置。

方素群:高雄那边的码头那仓库嘛,那又没有个席子,又没有什么,就在一个地下这样,又没有个报纸铺就是这样,累了就这样睡,就是这样靠着睡呀,又有孩子,唉。

解说:随后国府在全台各地设立眷村,安置富国岛居民,原本命名为赴台新村后由黄杰更名为“富"台新村,意指从富国岛到台湾,然而不同于一般眷村,村子多半隶属于某一军种,并由各单位自行搭建在营区附近。富台新村村民则是被分属在不同的单位,眷村却统一由陆军司令部兴建,其中位于台中的富台新村,临近当时的陆军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周遭包围着单身军官宿舍与外隔绝,静态监视意味浓厚。

张友骅:全台的赴台新村从前的村里干事,,就是管理眷村的那一些人在乎都是特务系统下来的,他们只是一般我们讲叫做静态监视。

解说:当时的台湾皆笼罩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下,富台新村更因眷户的留越背景生活备受监视。

郝世明:村子里面,或许我们不知道是谁,的确听说有这种人,万一你讲了一些或做一些什么,就是会有人报上去,这样子啦。

解说:紧接着撤台的是驻扎在滇缅北部由李弥率领的国军第八军、第二十六军从1953年12月开始分批撤台。

师化民:泰北是经过连续的告状,就是说这个而且泰国政府,包含泰国寮国(老挝),因为他那个泰缅寮国(老挝)三个国家的一个交界地,他在那个地方求生存嘛,所以经过这么多次控告呢,那不得不撤离回来。

解说:这些来自滇缅地区的游击队员被重新整编成军,眷属则被分配到位于桃园平镇与中坜交界处的忠贞新村,其中忠贞二字是“国防部”特别赋予部队的番号。

王根深:只有它你看剩下一千多人,那又不愿意投降,甚至还反攻过,“国防部”觉得这些部队那么对“国家”那么的忠贞,所以回来后就给他一个番号叫忠贞部队,那这个部队呢,刚好这个眷属呢,在这边住嘛,那叫忠贞新村这样子。

解说:忠贞新村的饮食习惯也保留着来自家乡的味道,米干就是村子里最常见的云南料理。

张老旺:每当到过年过节的时候,那么父母再怎么样也要跟当地的百姓,怎么样子讨一点来,怎么样子弄一点来,也要弄一种叫做米干,那么所以呢,做个米干来给孩子吃,表示过年过节。

解说:不同于其它眷村南腔北调,忠贞新村的官兵属滇缅游击队,村中妇女大多为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皆自成一格,过年过节村中居民就会穿上家乡的传统服饰打歌跳舞。此时的国府,一方面安顿这些来自异域的残余部队及眷属,另一方面则与美方签署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协防台澎金马的安全。1955年1月解放军突袭大陈岛北边的一江山,驻防国军全军覆没。

师化民:美国的军事家的分析呢,你像大陈孤悬在海外,你很容易被攻占,所以那个时候从一江山丢了以后呢,大陈就势必要撤退了。

解说:二月,在美国第七舰队护航下,岛上军民全数撤离,其中军人移防至金门、马祖等地,而一万八千名百姓则迁居台湾。随后蒋介石下令,国府依照大陈居民的谋生技能,在全台设置了三十六个眷村以安顿这批来自浙江的乡亲。

师化民:那个村子的特色也跟人家不一样,因为全部都是大城市老百姓嘛,讲的是同样的语言,生活习惯一样谋生能力也有限,那跟军中的眷村是不一样。军中眷村里面部队的组织成分很复杂,大江南北,那大陈移过来的是纯粹大陈当地的风俗习惯,这个人文背景,所以过来的。

解说:被分配到台北五和新村的周家在大陈岛就以米食糕点起家。

周国良:我爷爷那一代他就是做这糕点,他在家里做米食糕点,做起来了以后然后在那个渔港边边或是在沙滩人家渔船要进来的时候他就会说我要吃什么啊,所以就是延出这种点心的文化来,就是在渔村啊,周边再贩售。

解说:至此,二战后大陆迁台的数波移民潮,暂告一段落。

师化民:“民国”37年、38年(1948年1949年),那个是大批的(移民潮),有胜利轮从上海这个一直到江南过来,这三个村子是尾巴。

“反攻”无望 台湾正式兴建修缮眷村

解说:大陈岛撤守后,蒋介石深知情势不复以往,将短期反攻的目标转向长期计划,并着手开始深化在台湾的统治。

尹乃菁:1956年,台湾开始正式的兴建眷村,这个时候陆续兴建的眷村称为早期眷村,是由蒋宋美龄发动民间捐款,以捐赠的形式分配安置军眷来居住,当时的住宅主要是平房。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面,平房式的军眷住宅一共兴建了10期,有三万八千多栋分布在台湾全岛各个地方。眷村里面的住房是有一定等级的,分为将校官的房舍和普通士兵的房舍,两者在环境上,可是有明显的差别。大范围的眷村建设,通常都有学校,医院,如果眷村在军事要塞附近就会有部队,并且配有机枪碉堡,而且大多数的眷村,只是提供军官眷属居住的地方,而随着眷村盖的医院和学校不分眷村的民众或是台湾本省的民众,都会去看病,也会去读书,也成了眷村人和台湾人交流融合的媒介。

解说:1955年8月20号国府正式发布命令,“总统府”参军长孙立人预谋发动兵变,遭到革职,第四军官训练班的昔日部属则被视为共犯,三百多人接连入狱,他们都住在孙立人设置的高雄凤山诚正新村。

姚世芳:村子里听到就是说,孙立人跟美国人勾结在一起要叛变,那个时候传言是这样,所以就抓了很多人。那村子上就开始,就真正知道就大难临头了,因为很多家都哀鸿遍野,很多家爸爸就关起来了。

解说:随后“国防部”更下令将成立七年的诚正新村改名为黄埔新村,彻底切断与孙立人的连结。凭借着国府与美国的军事协定,蒋氏父子不必再忌惮亲美将领的势力,这是中美防御条约签订后,蒋介石从军队到眷村最大规模的整肃行动,也是国府势力全面深入眷村的序曲。此时在蒋介石已经明白反攻不易,而当年随他来台的官兵纷纷届满二十八岁成婚限制,为数不少的军人选择在台成家,如何安顿这批军眷成了当务之急。

王馨明:应该是就是结了婚的,都想应该公家想办法,已有眷舍都应该有眷舍。但是公家的供不应求,太少,盖得太少,结婚的太多,那时候僧多粥少,那个结婚的慢慢增加,眷舍房子盖的太少,没有钱,“国家”穷没有钱。

解说: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蒋介石决定由宋美龄出面处理。早在1950年宋美龄就组织官夫人成立中华妇女联合会,负责照顾军眷及遗孤的工作。就在六周年的大会上,宋美龄提出为军眷筹建住宅的构象。

赖岳谦(实践大学副教授):军人跟眷属的问题就有妇联会带领、迁头向民间的企业募款。那蒋委员长,就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出面号召募款,你认为台湾的工商企业界怎么不赶快的,这些企业家不赶快把钱掏出来,所以很快的募款就成功了。

解说:除了工商界,宋美龄并向华侨和外宾募款,另一方面,蒋介石下令财政部针对进口货物课征劳军捐,每结汇1美元,自动捐款新台币五角,并将所得交由妇联会统筹,在国府释出的土地上开始大量兴建眷舍。

赖岳谦:而这个眷村的品质就非常好,比一般的眷村的品质好很多,它是用砖瓦的水泥砖瓦的盖的,而且每一个配舍基本都是在24平,而且都是很见方。

解说:同时妇联会也着手修缮早期简陋的眷村,国府对于台湾这块土地,有了长期居住的打算。1957年2月,第一个由妇联会募资新建的眷村落成,并命名为妇联一村,这个时期兴建的眷村除了以慈光、慈辉、慈恩命名表示对宋美龄的感谢外,也会把捐助新建的组织置入村民里。

李俊贤:我们也可以从很多眷村的名,可以看得到那个来由。比如像村子有有贸易的贸这个字,他们基本上就是向这些民间团体贸易的团体去募款来盖的房子。

解说:一年内在妇联会的督促下完成了四千户房屋新落成的眷村,不再是竹篱笆的临时建物,而是长久定居的家屋,建材使用较坚固的砖瓦钢筋,有一定的结构与特征。

李俊贤:就是所谓的我们讲鱼骨式的那个房舍,就是一条主要马路,进到这个村子,然后左右两侧各有一排一排的长条形的房舍,然后他们是共用同一个屋顶,只不过是底下隔了房间,公寓的的楼梯间的外面那一层墙,常常都是红色的一条条状的,他们的特征。

解说:空间规划也依住户军阶分等级,并依照军阶的高低作为分配标准。自1957年起,妇联会在北中南各地新建了超过一百个眷村,共计五万三千八百三十八户,受惠的官兵与眷属达数十万人,留学美国喜欢看电影的宋美龄还组织服务队到各个眷村播放电影,并且结合蒋经国的政战组织进行心战宣导。

宋兆文:只要有放电影我们都知道就跑去看那个露天的电影,大家都搬了小板凳什么,前面后面通通都可以做坐满了人。刚开始的时候放一段“国歌”,放“国歌”大家都起立,。后放“国歌”完了以后呢,再放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政令的宣导,那个短片大概是五三分钟到五分钟而已,宣扬现在我们政府要推动什么,我们要注意什么啊。

解说:此时为了有效管理众多的眷村,“国防部”明文规定各眷村必须成立自治委员会为国府宣达政令。

李俊贤:自治会里面会有自治会的会长,有自治会的干事,所以他们就要负责把政府要推动的政策在这个村子落实。比如说今天啊,我们要发起一个自强运动,我们要为,为那个我们的国军募款,我们要买飞机,买什么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要一个命令下来,眷村其实就很响应。

解说:各个眷村的自治会会长除了未满五十户的眷村,由“国防部”直接指派外,按规定要经由选举产生,但是当选人必须经军方认可,通常是眷村里最高军阶的退役将领被推举担任会长。

师化民:因为他解决村子里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嘛,我是个少将,回去跟叫部队来帮忙清理台风,以后什么当然方便,有问题给你解决,对外协调。我是个将领,身份也不一样。

解说:自治会除了解决村里的生活事务,更重要的是政治功能。

张友骅:实质上它的任务是三个,是管控,眷村居民跟对外的通信,还有第二个选举的时候,当作铁票部队,动员部队,第三个我们可以讲邻里帮助相互帮助都可以,但是你讲的难听一点,相互监控。

解说:正当国府逐步改善眷村的同时,海峡的战火并未停歇,1958年8月23号,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这一仗确立了两岸分离的情势,截断国府官兵的返乡路,也迫使蒋介石面对必须在台安身立命的处境。

尹乃静:在台湾,眷村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含义,常常等同于反台独。当年迁往那里的人几乎都是从中国大陆过去的国民党军人和他们的家眷,他们服从国民党,是国民党最忠实的拥护者。在迁居的早期每逢重要节日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要悬挂青天白日旗,不过随着国民党市区政权还有党内的分裂,这样的场景在近年来已经不多见了,尽管眷村人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变化,但还是有不少人高举反台独的旗帜。所以民进党上台以来,如果出现台独的言论,常常会遭到眷村人的强烈抗议和反对,在他们的心中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土地。

两岸分隔 离乡军人开始成家 打破眷村与台湾本省隔阂

解说:八二三炮战后,确立两岸分隔情势,为了稳定军心,1959年7月蒋介石取消士官兵在营期间不得结婚的规定,并将军人结婚年龄限制从二十八岁降为二十五岁。

李广均:一般的像士兵,没有专长的士官兵,你不管是二十五岁二十八岁,你服役五年十年,你都不能结婚。所以到了后来,就是为了让他们可以传宗接代,可以结婚,变成是你是低阶士官兵,不管你有没有技术,你即使不是军官,你只要服役满三年,你就可以申请结婚。

解说:当初随国府来台的单身军人也在来台十年后开始寻觅另一半。

文秉衡(国军陆军退役中校):我太太是人家介绍的,介绍的时候我也不想结婚,我那个营长骂我,他说你还想什么东西啊,他说结婚呢,有一个窝,将来能够生活过得下去。

解说:虽然官兵结婚年龄的限制放宽了,但结婚的对象仍需经过军方审核。

李俊贤:他是要填一个申请表的,比如说这个军人他叫什么名字,他的职务是什么,他要娶的对象是什么,然后他有个身家调查,她的身家调查的。比如说背景清白,她一定要背景清白,他才同意,他的军方才同意让你娶她,所以你申请是有可能不过的,是因为也许这个人的她的家族里面有某些人可能跟台独的人走的比较近,有可能就不准了。

解说:自1960年起。每年平均有四千名国军结婚,而他们的新婚妻子大都是台湾女性。

孟繁衍:大概在“民国”五十几年,六十年(1960年-1970年)就有陆续年轻的军官结婚来顶房子,顶着眷村的一个权利,然后住在这边,那可是这些,年轻的,我们那时候喊新娘子就在台湾结婚的搬进来都是新娘子,那么这些新娘子在台湾,我们知道她是本省人,可是她还是讲国语。

解说:当时台湾本省家庭对于女儿和来自大陆的外省军官交往难免有些疑虑。

李俊贤:他们以前会有一些顾虑啦,他们不知道你这个外省人你从何而来,我也不知道你在老家是不是结过婚,结果我的女儿嫁给你就变成小的,他会以前的家长会有这些担心啊,或者是担心说,你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你就把我女儿带回大陆去了。

解说:但当时台湾民间普遍贫穷,军人相对收入稳定,这成了军人娶妻的最大优势。

刘金屏:外省人军人嘛,有正当职业,能够有吃的饱穿的暖,那个时候他们乡下的孩子真的有一顿没一顿的很多,很多饿肚子的喔,所以那个家里面要是说老百姓的孩子生的多,养不起也很多,所以他们愿意女儿就嫁给外省先生。

解说:随着国军在台成家,那道隔绝眷村和外界的竹篱笆终于被打开。住进眷村的台湾媳妇儿,第一次接触陌生的饮食习惯。

叶美玉:嫁给他们的时候有领那个面粉,面粉怎么办,我们也不会煮,我们在台湾人台湾菜哪有面粉,没有,就是一些婆婆妈妈说问我说你会不会做,我说不会,他说我教你,做包子教你做饼教你做什么就这样子啊,他们婆婆妈妈教我做我现在我也会,看你要做什么,水饺包子馒头、揉面、面疙瘩都会啊。

解说:而随着时光流逝,1949年随军而来的第一代眷属对返乡的期望已逐渐变成绝望。

王伟忠:我们眷村有一个杨妈妈到了台湾之后,她每天早上就把床铺卷起来,放在角落,没有做床,不钉床的。十年之后她一边钉床,杨妈一边钉床一边哭,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钉床了,以前就是随时要准备走,要钉床了,意思就是哎呀,要住下来了,一边钉一边哭。

解说:无论来自大江南北,思乡是眷村里共同的情绪。

师化民:他们看京戏,每年热演的戏目是四郎探母,你想那个时候军队里面的老兵,那个时候还不是老兵耶,二三十岁呀,那个时候离开妈妈也只有十年二十年,可前半辈子的记忆是他家啊。

眷村拆建 800多眷村只保留13处 终成历史记忆

解说:直到1968年日军遗留房舍和国军部队自行建造以及妇联会兴建的眷村已达到八万三千户,而随着两岸局势稳定,国府军事方针转攻为守。1977年“行政院长”蒋经国确定国军眷村改建原则,下令由军方提供土地和各级地方政府合建“国宅”,要让在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的官兵们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1978年5月20号蒋经国出任国府第六任“总统”,在他督促下,1980年“国防部”核定国军老旧眷村重建方案。

师化民:经国先生他那个时候已经决定说,我要把“国家”的资源从百分之六十的“国防”预算把它转为经济发展,那么这个建设的过程中间呢,“国家”的财力比较有点儿余裕了,就盖“国宅”。

解说:国府选择土地价值较高的眷村,在全村同意的原则下原地重建。

李广均:比如说你这个眷村在这个地方有两百户,然后就在原地呢,把它盖成比如说一个大楼或两栋大楼全部都住进来,住在其中的一栋,那另外一栋很可能是让开放给一般国民来申请当作国民住宅来卖,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解说:过去眷村居民仅有居住权,但在法令修改下军方出售土地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负责兴建“国宅”,原住户最多负担百分之三十的费用,优先分配新居,同时获得土地和房屋产权,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李广均:以前基于反攻大陆的“国策”,就是说我们军队要统一管理,军眷要统一管理,随时可能有战争要发生。可是一旦这个政策开始动摇了,已经不是为了要反攻,而是为了防卫台湾的,当你从反攻变成防卫的时候,你就没有必要为军人去做这么多眷舍的管理,你就可以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住,还是要到外面去住,让他私有化,让他市场化。

解说:1984年,在“国防部”统计下,列管的眷村共有八百八十八个,国府在改善眷村环境的同时,在两岸政策上也逐步开放。1949年撤台的国军和眷属,在异乡生活近四十年后终于踏上回家的路。圆了返乡的心愿后,垂垂老矣的他们还是选择回到眷村,这处已经落地生根的地方。1988年1月13号蒋经国逝世,由李登辉接棒,当时的台湾经济快速起飞,李登辉决定大规模推动都市更新。1997年“国防部”以建大村迁小村,先建后拆全面改建为原则,执行第二波眷改计划。

王伟忠:人老了,唯一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回忆,你若把回忆都拿掉了,就像演员把舞台拆掉了一样,你的心情怎么样呢,你舞台再烂,你还可以在舞台上演你的人生,那舞台拆掉了你怎么办。

解说:自1990年代末期,开始有眷村第二代,结合社区营造概念和保留历史文化为号召,推动眷村文化保存。

李俊贤:到了这一波开始,八百多个村子就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几百个村子就不见了。所以也是因为突然的不见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因为他突然那么多不见了,因此我会害怕他完全消失,因此我会想要保留些什么。

解说:为了争取保存眷村,部分小型眷村甚至以彩绘方式吸引游客目光,但短暂的观光人潮仍敌不过都市发展的总体效益,最终成为瓦砾堆。而大型日式眷村具有百年历史价值,容易获得保存资格。2010年8月占地两千三百公顷的海军左营眷村留下五十九公顷作为眷村文化景观,为全台规模最大的眷村保留区。

高启瑞:在这边可以看到我们整个全中国的这个缩影,各民族的缩影,都在这边,都有呈现,所以说我们希望能够保存下来这个文化,给我们后代让我们知道,我们确实在这个这段像我有六十年了,六十多年在台湾发展的情形,让他们知道确实我们在这边有那么多人生活过,让大家都知道这段历史,大家都不要忘记。

解说:2012年“国防部”核定十三处眷村保留区,留下了1949那一年史上最大一波随军移民的迁徙痕迹。

李广均:眷村带来了将近一百万的军人眷属跟平民,那他们来这边的产生的影响他们的居住经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眷村,所以眷村保存基本上对于眷户而言是一种家族记忆的延伸,对整个台湾而言是一个集体记忆的保存,让台湾的民众两千三百万人可以互相了解。

解说:虽然八百八十八个眷村,最后只留下不到一成,但1949年后陆续迁台的国军和眷属们早在岁月更迭中将汇集大江南北的眷村文化融入这块土地,凝聚成多元的台湾文化。

尹乃菁:时过境迁,老旧的眷村在推土机轰鸣声中慢慢消失不见了,而当时的第一代眷村住民也逐渐凋零了,第二代第三代因为眷村改建事业发展,还有结婚等各种因素慢慢的都搬离了眷村。当年眷村活络喧嚣的景象已经看不到了,但是眷村的文化在台湾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数百座的眷村曾经收拢了远离家乡的阿山仔(外省人),围起眷村的竹篱笆之内南腔北调相濡以沫。在竹篱笆之外,却是另一个台湾。

眷村作为一种台湾社会逐渐消失的特殊社会形态,融合着异乡人的,流离悲怆,掺拌着苦乐交迭的命运行板,暗合着时代变迁的生命轨迹,这些都成为眷村人闪亮而鲜活的集体回忆。回想那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眷村代表的正是一种同舟共济的克难精神,也是很多人回忆起眷村生活的时候最难忘的感受和感动。记忆背后所延伸出的眷村文化热,归根结底还是乡愁的聚合,眷村人心中眷恋的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3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