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引发

2016-10-13 13:41评论(0) 浏览(34)

腾讯前副总裁吴军,为女儿学习访遍美英名校,发现这些名校都做一件事:就是引出探究与读书的兴趣。这又一次印证了我提出的观点“课堂教学艺术的重点在于引发,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更在于引发”的有益性。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重点在于引发,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更在于引发。

什么是引发?本文所说的引发,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设置、讨论、评价等教学手段,引导、启发、发动学生进一步阅读、思考、体验、探究的一种教育教学艺术。

这种教育教学的引发,在课堂教学中,比精心传授知识乃至讲究传授知识的技巧方法更重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

当今时代知识信息成千万倍增长,大数据、海信息、云计算成为时代标志,如果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仅会落后于时代潮流,而且也会阻碍学生人生的发展,也会被学生所厌倦,如今为数众多的学生厌学,是与我们的教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注重知识考试和显性成绩,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人生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文化根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有用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阅读必要的学习资料,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组织学习方式,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发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要让学生成为意义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教师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表现出首创精神,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引发学生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的实践欲望,在实践中表现探索和创新精神,同时引发学生能根据自身实践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实现自我反馈,实现学习的成就感。

    这样的着眼于人生发展的教学引发,远比传授知识更能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研交流活动中,一些老师反映,从理论上,对这些理论既能理解,也觉得有道理,但具体到实际课堂教学实践,如何操作是关键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什么和怎样引发,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这里,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具体方法就是结合具体课文引发学生改变“过去的自己”,形成乐于读书探究的自己。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因为长期受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影响,慢慢也就形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学习上也就不善于运用有益的学习方法了,因此,如何唤起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是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方面看,宜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发。

  人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引发。

一、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教学设计和评价语言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变。

    那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呢?

请大家看下面一个教学案例:

我们工作室的一位老师讲《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她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把读不懂的记下来,同时也希望大家自己设计一些问题与同学交流。

交流时学生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

1)诗人好象没真正见到大海,是不是这样?

2)在本文中诗人好像只是想象出一个海──“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想象成“大海”?这有什么意义吗?

3)文中的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而不是绽放快乐的笑容?

4)一座座山顶为什么会诱惑着我?

5)文中写到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是什么意思?

6)文中说的“全新的世界”是什么意思?

上课时,面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她热情洋溢地点名表扬这些发现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有发现能力和有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在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时还一一指出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样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极大的引发作用,引发了他们自己细心读书的好习惯,引发了他们发现问题的习惯。这样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习与读书的问题意识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正是通过教学过程引发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好教学方法与艺术。

大家知道,只要读书时,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他一般就在读书时伴随着思考,这其实就改变了原有的懒于动脑动手而不善于思考,只等着教师给出现成结论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善莫大焉。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这种教学思想与我们所说的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是一致的。

二、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意识

学生从小就说中国话,对语文教学来说,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母语没有什么问题,而实际情形却是大大相反,相当多的学生母语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大不如人意,有时一篇比较浅易的现代文章他们都理解困难,这样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大都不善于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问题。

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要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和评价语言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意识。

例如,学习高中课文《失街亭》时,许多学生对马谡一概否定,认为马谡骄傲轻敌、死守教条、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从而导致街亭失守。笔者在评价学生的这些看法时,给予了充分给定和鼓励,但是,评价并未就此停止,而是进一步加以引发,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加以引发:对这样的一个人,作为中国智慧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为什么却在这样一个关键战役里,任用他担任主帅呢?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用人策略?

这样一引发,学生探究兴趣顿时增加,但此时我并未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研读《三国演义》,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诸葛亮在这样重要战役中不用赵云、王平、魏延等大将却任用了马谡,进一步探究马谡在街亭战役之前曾帮助诸葛亮收复招降孟获的功绩,使诸葛亮能够专心北伐而无后顾之忧的历史实情,也进一步探究了先主刘备曾说过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有无道理,还探究了诸葛亮在这样关键的战役中为什么会犯用人不当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与探究以及恰当的评价语言的引发,引起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究意识。

再如,我工作室一位教师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他发现学生对《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文章写得好,但又不知为什么好。于是教师评价引发说,你们能发现这篇文章写的好,这说明你们有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这对学习和读书很重要。但是,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在教师这样的引发下,学生又自己进一步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探究,学生在阅读思考、之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能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有的,说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有的还补充说,写作时,作者能够人景结合、动静结合地写。

这样的引发,效果已经很好,没想到这位老师在热情肯定学生的探究与表现之后,又来了一个引发:大家刚才的表现和探究太棒了,但是,我们写作文时能不能写的这么有美感呢?学生说,不好做到。老师又进一步引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一位学生说:我们写作时缺少像朱自清一样的细心体味,观察不细致,缺少多种感官的运用。听了学生的发言,教师很激动,他饱含感情的给予表扬,然后又引发说,我们放学之后,到公园感受一下,好不好?写一段《公园的树》或自拟题目写。学生显然有了写作的冲动,大声说好。

这个教学案例很成功,评价引发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逐步把学生引入体验、探究学习的佳境,自然细腻,不露痕迹。

三、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不论哪一领域,创新一词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确实也是这样,一个缺少创新的国家和民族,必然落后;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责无旁贷。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创新思维一般是指以独特的突破常规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式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具有独特性的非同寻常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独特、求异,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当我们遇到喜欢求异的学生时。要科学予以评价,正确加以引导与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有益,当学生见解认识缺少突破与创新时,教师应往创新思维方面加以引导。

     例如,鲁迅先生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是一篇传统课文,一位老师上这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为不值得。他们认为“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理应批判,不值得歌颂。但是,有一名学生却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认为也有值得歌颂的地方,这位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顺势引发说:老师对你的意见很感兴趣,你能表述一下你的看法的理由吗?

这位学生在老师引发下,很兴奋,他说,在三味书屋内,先生很可爱,“有戒尺不常用”这表现了先生对学生的喜爱,也是先生开明的表现,怎么能说“三味书屋”一无是处呢?

   在这位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也都恍然大悟,认为有道理,于是老师又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求同,开始出现逆向思维的苗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见到,由于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造成学生发言和作文缺少新意,人云亦云者多,所以,在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和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有意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我室一位教师让学生续写《滥竽充数》的故事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顺着故事的思路写作,如写南郭先生“老病复发”,换一个地方继续“充数”混日子。于是,这位老师引发说,看了大家写的作文,发现大家的写作审题立意不错,能够表现原故事的主旨,而且某某某某几位同学描写的还很生动形象,但是,我要指出的是,有的同学写的很有新意,他与大家的构思相反,他写的南郭先生痛下决心,改邪归正,寻访名师,苦练成才,再度入宫吹竽,终成一代名家,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续写好不好?

    老师这样一引发,同学们思维豁然开朗。然后,这位教师又顺势让学生再续写《皇帝的新装》。学生写作完成交给老师后,老师看到学生的写作思路明显活跃开阔了很多。

     四、引发学生的辩论欲望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显著特点,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以引发,引发他们争辩讨论的欲望,这对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非常有意义。只要教师把学生辩论的欲望之火一点燃,他们就会欲罢不能,就会积极主动的阅读寻找资料,就会多方请教与探究。

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当学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学生普遍认为,这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不屈服权贵的反抗精神,是伟大诗人高尚品格和傲岸不羁真性情的流露,这是古代“士人”的楷模。但是,此时一名女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吗?李白这样的作为和精神,能与人合作吗?他怎么就不能和皇帝等人合作呢?”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此时,我一看机会来了,这正是引发学生争论的大好机会。我不急于表态,而是进一步引发说:“李白的这首诗历来为中国读书人和士大夫所赞赏,他蔑视权贵的思想,他傲岸不羁的性格,他的风骨,也影响了后世不少读书人,但是,在今天开来,李白这样的精神与思想,还要不要肯定?要不要学习?对李白这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样引发,发言兴趣顿时高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派认为,李白的这种风骨,是中国读书人风骨的代表,肯定要学习;一派认为,李白太天真、太任性,难以成为“政治伟人”,不宜盲目效仿与学习。

两派争论十分激烈,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下课铃响起,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延长时间,我顺势问学生:“大家还想争论吗?”学生几乎齐声喊:“想!”我乘势而上,“大家要想争论,我可以提供一节课时间,让大家争辩,但前提是,要先写成争辩稿,要阅读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以及一些研究李白及其诗歌的论文,大家说好不好?”学生又几乎齐声喊:“好!”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争辨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引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思考、探究、阅读的欲望。后来从学生研读争辩的效果看,学生写的争论稿,很认真,辩论质量也非常高。

总之,人生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的技巧,更在于对发现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思维以及人生智慧的引发。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局名教师课题《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与艺术实验研究》(深教[2013341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继英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下学生阅读趣味的引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5

   [2]陈继英人生语文与构建生本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

   [3]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4[莱斯利.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作者简介:

陈继英,中学正高级教师(正教授级),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首届教育名家,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方骨干教师培训”讲师团特聘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主讲教师。

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人生“人生语文”教学理念,并构建了“思维核心,读写互动”(三面一思八课型)的人生语文教学模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作文教学系列研究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连载,《中学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等杂志选载,在全国语文教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出版《中学生写作思维指导》《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将于201412月出版发行)等教学研究专著,主编《课堂教学新坐标》等书10多册,发表教研论文200多篇。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0期封面人物,《教育文摘周报》头版人物(200710月),《语文学习》《语文月刊》等期刊“专题人物”等,曾系统介绍其教育教学教改经验。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2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