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流行病”四起,特级教师黄厚江来“诊治”

2016-04-12 11:01评论(0) 浏览(73)

阅读教学中“流行病”四起,特级教师黄厚江来“诊治”

您的阅读课“生病”了吗?

 

很多老师说,阅读课越来越不像阅读课了,也越来越不知道怎样上阅读课了。

 

是的,现在很多阅读课“病”了!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现在阅读教学也有些“流行病”。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黄老师给阅读教学都诊断出了什么“病”,又给出了什么样的“药方”吧!

 

阅读教学中的那些“流行病”

 

病症1:阅读教学 “贵族化”

 

所谓贵族化,是指运用一些一般情况无法运用,一般老师不能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不能说不好,甚至也可以说的确很美,但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之高,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师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者说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无法实现,即使对于执教者来说,或许也只能是“十年磨一剑”而已。

 

这样的课,只能是观赏性的,只能是少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偶一为之。这样的课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如果让一线教师以为这种贵族化的课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态,惟有这样的课才是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这就显得可怕了。不仅误导了大家对阅读教学基本定位的理解,而且使大量上着“家常课”的一线教师对自己能够按照阅读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失去了信心。

 

病症2:阅读教学“高位化”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层面的。有基本的任务,也有较高要求的任务,有常规的任务,又有相关的任务。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言、素材、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积累。如果我们放弃了基本的任务和常规的任务,而抓住高端任务进行教学,就是一种高位化。

 

比如教学文言文,如果放弃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放弃了文言文的阅读积累,放弃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立足于所谓批判阅读能力、创造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背离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如果学生根本还没有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就进行拓展、比较、探究,就开展所谓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这也是一种阅读教学高位化的表现。

 

病症3:阅读教学“低位化”

 

阅读教学的“低位化”也是很普遍很严重的问题。什么叫“低位化”呢?一种是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为满足,教学的全部目的就是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一种是简单地瞄准考试进行教学,教学文言文就只有字词句,教学说明文,就只有信息的筛选,甚至教学散文也是简单地套用高考的几道题目。

 

而这一现象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尤其严重。比如有些老师教学《〈史记〉选读》和《唐宋八大家选读》就只有几道类似高考题的测试题,甚至教学《现代散文阅读》也就是总结出几点写人写景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而已。这样的做法,无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要求。

 

病症4:阅读教学“戏剧化”

 

所谓戏剧化,就是一味求新,一味追求好看,一味追求出乎意料的戏剧效果,热衷于寻找、采用一般人不常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刻意表演的色彩。带着猎奇心理听课,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评课的人,也热衷于寻找亮点。似乎大家并不是关心具体的教学是否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是否符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一个“新”了得。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执教公开课叫“做课”,听公开课叫“看课”。也许这里面有不同地方语言的因素,但之所以得以“流行”,恐怕还包含着认识上的因素。事实上,无论是执教公开课的人,还是听公开课的人,心理上都有一种追求戏剧效果的欲望。坦率地说,我在各地执教公开课,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困窘,大多数情况也会从可看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否则就担心辜负了组织活动的人和花了时间、花了钱来“看”课的人。至多是努力将可看和切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和体现自己的阅读教学思想尽可能地统一起来而已。这又常常容易陷入“贵族化”的泥淖,那样的课实在成本太高。

 

治阅读教学“流行病”,就这三大良方!

 

良方1:以文本理解为基础

 

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进行多方面的积累。

 

我自己曾开过的一节《阿房宫赋》,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自己写了一段话,凝缩全文,让学生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糜)矣,其奢可谓(极)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悲)矣。

 

这段话的填空过程完全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探究的过程。如,有学生提出宫中之女后面可填“美”字,老师不轻易肯定和否定,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读全文,归纳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为了描写阿房之宫的雄,规模的大,宫女,宝物的多等,作者用了那么多的句子去描写,这种写法就叫铺陈。这一环节紧承上一环节,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赋的特点。最后一环节三字概括全文:奢——亡——戒。

 

教给学生文本理解的基本方法:

1.用好传统的方法(层次梳理、内容概括、主旨探究、写作特点)但不能模式化、僵化地进行训练,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来进行训练。

 

2.要提高诵读和阅读的效果。(有的句子不适合齐读,有的句子不适合响亮读,有的句子不能读出什么感情来。老师范读的效果比录音读好。普通话不准也可以范读。努力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再课堂上挤压他们的时间。

 

3.要为学生的文本理解提供凭借。例如:《皇帝的新装》用一个动词概括文中人物间的关系。

 

良方2:以问题探讨为引导

 

通过问题的探讨,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思维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洪宗礼先生曾说:在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中,“思”是一个总钥匙。

 

但是探讨问题应该要遵循以下几点:

1、探讨的问题应该来自于文本,来自于学生,而不应来自于教参资料。(教参教材的问题应转化为教学的问题)

 

2、探讨问题的目的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引领学生去理解。(要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也要找出学生的错误答案。)

 

3、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梳理加工,形成有意义的教学问题。

 

4、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有效的帮助。

 

良方3:以语言活动为突破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就是要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语言活动。

 

设计语言活动,应立足于语言的品味和语言积累。其次,必须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活动。例如《春》结尾三比喻句的仿写。

 

例如我在上《谏太宗十思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活动,摘取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话,并且把它加工成警句送给你的朋友或你自己。

 

这样,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可以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

 


 

本文编辑:熊安迪、方艺芬

责任编辑:方艺芬

本文整理自黄厚江的文章

分享到:
分享 转载(1)
3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