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规矩,律己;留点余地,待人

2016-12-27 13:21评论(2) 浏览(61)
多点规矩,律己;留点余地,待人 我们俗话都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多点规矩;对别人应该多加包容,留点余地。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认为这是远离是非怨恨的重要途径。 多点规矩律己,恭敬自持,谨言慎行,是招福远祸的良方。司马迁在《史记》中夸赞李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如此。律己不是人前的端正恭谨,更是独自一人时的谨慎自守。《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晋灵公昏庸无道,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赵盾在独自一人时可以不忘恭敬,用严格的礼节要求自己,又怎会怠慢国事,做出有违礼法、损害国家大义的事情?鉏麑正是因此判定赵盾是“民之主”,宁愿自己触槐而死,也不愿意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赵盾正是通过自己的慎独感化了鉏麑,避免了杀身之祸。 在对待别人的错误时,态度应该恰恰相反。人人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哪怕你今日位高权重,但也难免会有门前冷落的一天。在这难以预料的世间生存,给别人留点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一分退路。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座右铭》中写道:“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罪。 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其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秦穆公亡马,二是楚庄王绝缨。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秦穆公亡马的典故:秦穆公曾经走失了几匹好马,被生活在歧山之下的三百多个乡人捉住吃。官吏抓住这些人准备严惩。穆公说:“君子那能因为几个牲畜去惩治人呢?我听说吃了好马肉的人,不喝酒会伤身体。”于是穆公赐酒请他们大喝一顿,并赦免了他们。秦穆公十四年,秦国饥荒,派人去晋国请求粮食支援。晋君不但拒绝了,过了年还趁火打劫兴兵攻秦。穆公被晋军所包围,穆公受伤了,面临生命危险。这时住在歧山脚下的三百多乡民飞骑冲击晋军解秦军之围,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不仅使穆公得以逃脱,反而还活捉了晋君夷吾。 楚庄王绝缨的典故出自《韩诗外传》,楚庄王大摆筵席宴请群臣时,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许姬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悄悄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 陈子昂把这两个典故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也是要时刻勉励自己为人要留点余地,才能为日后留条生路。 多点规矩律己,就会少一点怨恨;留点余地待人,才能多一分退路。人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多一分恭敬自持,少一分赶尽杀绝,也许正是明日的安身立命之本。
前一篇:
什么叫幸福?
后一篇:
转发教育头条
分类:
哲理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8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