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蕴含着中国人的一种智慧

2016-04-03 08:51评论(0) 浏览(74)

作者:长江日报评论员AAA - “AAA”的博客

作者:长江日报评论员

清明节蕴含着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它把祭祖、怀人与寄情山水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血缘、族群认同并收获春游之乐。

清明节又要到了,对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为故去的亲人和友人扫墓的日子,也是远足与踏青的季节。所以有人说,清明节蕴含着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它把祭祖、怀人与寄情山水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血缘、族群认同并收获春游之乐。

我们现在就能感受到街头巷尾的清明节气息,并且不能不感慨它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力量。清明经常与“返乡祭祖”等说法联系起来,它是需要我们投入时间的。现在人们多了一份从容,得益于2007年国务院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增列为法定公休日。

中国有着5000年文明史,对于传统文化,主张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关键不在于抽象的原则,而在于具体怎么做。我们除春节外的传统节日,有一段时间,更多的是一种纯民间习俗,在国家节假日体系中未充分体现。直到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作出修订,这种情况才有了根本改观。

节日反映一个民族的信仰、思想、情感甚至价值观,意味着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近些年各种洋节在中国渐成声势,本质上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获得认同者。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标志,它既是一个民族、国家创造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创造力不竭的源泉。新文化脱胎于旧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没有深厚的传统是难以想象的。

文化需要载体,传统节日就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应该“载”,“载”什么,但怎么“载”,还是欠缺。就是说,我们还缺少渗入社会的承载内容的有效形式,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效果难免打折扣。

孔子说过:“礼失求诸野。”经常听人说,自己的某位长辈并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但他的身上有着最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表达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制度设施、风俗习惯上,包括表达在传统节日里。一些风俗习惯,能把人们最大程度调动起来、参与其中、并感受文化和价值内涵。过去我们强调建设新文化时,一度认为传统节日或其他传统是文化糟粕、无用之物,片面提倡“移风易俗”,一些民风民俗就此消失,可以说殊为遗憾。现在每到清明,有一些大型祭祖仪式,比如祭炎黄,诚然是一种示范,却未免过于高大上,有时甚至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弱化了文化味。

现在有不少青少年,对洋节所知甚详,对传统节日,就看作放假。我们要反思文化认同问题,也需要反思文化定力问题。西方节日,往往不缺一些仪式,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现代又被商业大量借用,传至我国。每到洋节,各种商业等活动眼花缭乱,也难怪孩子们只知洋节,他觉得好玩有趣啊。

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一种文化的定力,拒绝成为其他文化的应声虫。定力来自于价值内容的认同,也应该来自对载体形式的坚持。重视文化载体,就是重视文化本身。

AAA - “AAA”的博客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7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