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培养的文明素养怎样才能带入成年

2016-04-29 14:51评论(0) 浏览(65)
搜狐教育    发布时间:2016/4/19 9:53:38 近日,不少学校都在组织学生开展远足春游活动,但学生所到之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极少发生,即使春游地点没有垃圾桶,春游造成的垃圾物一般也会被教师和学生带走。相反,一些成年人旅游时总出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攀扯花木给美景“添堵”等不文明行为。 无独有偶,今年2月19日,鄂州2016年“春风行动”招聘会在凤凰广场举行。应聘的大学生散去后,留下满地纸张、饮料瓶等垃圾,现场一片狼藉。 为什么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更加成熟后,文明素养反而降低了呢? 原因之一是学生时代的教育没有在学生心灵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没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值得学校思索,怎样施教才能给学生的成长增添永远的精神钙质? 学校教育大都靠刻板的说教、别人的监督、评比扣分、体罚等手段来规范学生习惯。这些手段常常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只能管“一阵子”。学生长大后,没了说教和监管,已经具备的文明素养很可能会下滑。 仔细想一想,在学校中经常有下面这样的教育场景: 课间,别人都在认认真真地做眼保健操,只有小明在写作业。班主任老师发现后,教育小明:“你为什么在做操的时间写作业呢?你这样做,被值周老师发现会给班级扣分的。” 晓彤这周上学迟到了三次,班主任把她叫到办公室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因为你迟到了三次,给班级抹黑了,本周班级与流动红旗失之交臂。以后,你若再迟到一次,罚你做两周的值日。” 这样教育学生是专业、有效的吗?难道做保健操只是为了不被扣分,不迟到只是为了夺得流动红旗?为什么不把做保健操和学生的身体健康联系起来,把不迟到和学生的时间观念联系起来?如果说学生是一棵小树苗,这样的教育就是在培植树根,能够产生持续生长的动力。反过来看,功利性教育的关注点不在人,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的机智——教育智慧的蕴意》中说:没有人情味的命令,强加的、等同于僵化的规则的命令,最终会使学习受到挫折。因此,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律来自于对命令带有强烈的个人指向——一种来自于纪律化的激情,或者激情化的纪律,来自于人的内心自我。对于孩子而言,没有比自律感更好的纪律了。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教育专家魏书生也强调:“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时,仍然能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定会受益无穷。”所以说,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成为真正的人。 扫码下载智慧云人人通,千万积分好礼抢不停!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5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