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早自习你还在抱怨孩子不读书?

2016-12-14 22:47评论(0) 浏览(79) 转自:
总是很自豪地向学生们提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朝霞满天,书声朗朗,嘹亮自信、悠扬动听。那诗意美好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只是现在…… 我似乎很少看到那种专注热情,听到那种激昂洪亮。早读的时光不知不觉成为心中隐隐的遗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早读的组织问题,但是我所期待的学生在教室里或兴奋、或激昂的“高歌”场景,却很少出现。也曾想过,孩子们每天晚上都有作业,早上来放松一下聊聊天也可以;早读嘛,不过读书而已,只要学生张嘴就行,何苦那么认真? 只是在我脑海里,曾经那种激情飞扬的场面怎么也挥之不去。 我想要看到我的孩子们安静地交作业,而不是讨论漫画和电视剧,我想要看到他们自觉主动地翻开书本,感受每天清晨有着朝阳气息的早读,我更想看到他们脸上那种因为获得知识而自信满足的表情,想让他们也喜欢上那书声漫天飞扬的早晨…… 我明白,这一切的想法都得从关注孩子们入手。细细观察,每周两节课的早读组织既简单又困难。“读书”固定思维的形成已让学生们产生了倦怠心理,早读所产生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思忖再三,我决定创新。 常见的早读形式或是教师领读,或是课代表安排,其他的学生都是附和者,能做的事就是别人发号施令,而自己循规蹈矩。但是我所期待的早读则是人人关注、人人关心。关心谁来组织,关心所读内容,关心读后效果,关心个人表现,因此我所实践的早读,其组织者是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组织,这样既能展示自己的能力,也能让所有的参与者关注今日内容,参与者的关注反过来也会促使组织者更加细心对待这份“工作”。 在早读开始之前五分钟,我让负责早读组织的同学在教室里播放轻音乐,那些吵闹的同学慢慢安静下来,渐渐进入早读的环境。播放音乐后,组织者便在白板上书写早读的任务及时间安排。一般而言,早读安排的模式为:齐读——自读——抽背(默写)。内容的安排由组织者提前一天来老师处问询。 在早读刚开始的十五分钟,全班同学需齐声朗读。朗读的主要内容为当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也就是保证大家的预习完成效果。齐声朗读除了关注内容之外,更在乎学生读书的声音,我的要求是必须比音乐声大,这是也是朗读的一个标准。当然有时也会因为文章题材的不同来调整音乐声音的高低。在这一阶段,教师与学生共读,既是榜样,又能及时发现朗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改正。 接下来二十分钟为自由朗读背诵时间,需关掉音乐。这段时间的安排有两项任务:一是继续完善第一阶段的预习效果;二是直接进入背诵任务。两项任务的实施完全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这里的背诵任务主要针对复习而言,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充分展现。组织者则边读边在教室里走动,指导并监督每一位学生的早读。教师在这个阶段俨然转换为“解惑者”的角色。 最后十分钟为检测时间。抽背时老师必须从旁助阵,这既是组织者展示自己早读效果的时候,也是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时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细节,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合上书本,先念题目,后叫人回答,这样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这道题目。回答结束后,全班需重复一遍问题的答案。 “默写”与“抽背”交叉进行。默写的环节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开学伊始,即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早读默写本,针对当天早读背诵内容,默写检测,并由互帮互助的“对子”进行批改,进而改错。 这样的做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一点一滴摸索实践并总结而成,五年来我始终都会关注于早读,并努力不断让细节更加完整。 我也知道,学无止境,这样的早读模式固然不是最好的,却是我在追求早读历程中意义非凡的实践。我始终认为,只要愿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读,就一定会让他们体会到读书无可替代的魅力。 我似乎又感受到了朝霞满天,书声朗朗,嘹亮自信、悠扬动听…… 书声洒校园,早读更精彩。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