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与上课的关系

2016-11-18 21:12评论(5) 浏览(26)

备课与上课的关系

从教二十多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每堂课上课前都必须做些准备---- 即备课。有些人就说,一个老教师了,还有必要备课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备课?备课到底与上课有什么关系?

一, 如何备课

(一)准备阶段。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在上每节课之前,一定要通读教材。利用学生早读的时间陪着学生一起读课文,在上课之前做到心装课文。 然后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句型、句式、单词、短语等重要的东西用红笔画出,也做到心中有数,即准备突出哪些重点,突破哪些难点。哪些长难句子需要分析,哪些段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这是我备课的第一步。

(二)备课

虽然教学时间很长了,中学英语的基本知识都已经熟记在心,但我每次写教案还是写得很详细,惟恐将知识错误地传授而误人子弟。但备课局限于课本和教参是不行的,需要充足的资料和先行的经验。有时我们就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利用远程教育这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二 、备课与上课的关系

备课毕竟不是上课,老师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上课之前,你备得非常详细,结果一堂课下来,往往是令自己失望。这就要求老师们在上课时不要只是一味的按自己准备好的一切来上。特别在英语课上,作为语言课,但学生又缺乏说英语的环境,所以往往学生难以达到老师预想的要求。学生会有一些你准备不到的问题随时提出,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懂得随机应变!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老师机智、灵活的来处理课堂!

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教学也由原先的老师主宰课堂变成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原先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这样一来,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从思想上要从原先的教学、备课方式中转变过来,要上好每堂课,不仅要备课,还要被好课,要灵活的备课。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做到课前有教案,课上用教案,课后反思教案。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