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权威型餐桌变成餐桌权威性

2016-12-12 22:20评论(0) 浏览(57)

在研究韩国家庭饮食情况的过程中,一位妈妈向我们讲述了以下烦恼:

  妈妈的烦恼:(大儿子6岁,二儿子8个月)

  职场妈妈早上和孩子一起就餐,午饭、晚餐家人在各自的公司和幼儿园解决。早上的时间就是战争时间,我们家的规矩有点儿特殊,孩子在第一位。

  作为双职工家庭,大儿子从100天起直到22个月都是由别人照看的。因为怜爱孩子,所以觉得只要给他想要的东西,问题就迎刃而解。在家中躺着吃饭已经成了习惯,在幼儿园喂饭也很困难。“给我坐直”“赶快吃”“使劲嚼”这样的训斥不绝于耳。虽然早上是唯一和家人一起就餐的时间,但是每天天都要引发战争。

  以2007年首尔地区初高中在读的男女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5%的学生都认为跟家人一起就餐很愉快;在美国也是这种情况。美国十几岁的孩子中,65%都表示:如果更多地和家人一起就餐,会欣然放弃与朋友活动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就餐不是摄取营养的场所,而是与家人相互交流、排解压力的地方。

  那剩下35%的孩子为什么感觉和家人的就餐“就那么回事”甚至想逃避?你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答案?首先你需要观察孩子在餐桌对话时的反应。举例来说:

  (对吃饭发出很大声响的孩子说)

  1.妈妈(或爸爸)不是说过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吗!

  2.吃饭的时候出声音难道不会妨碍到身边的人吗?

  (对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说)

  1.蔬菜对身体有好处,快吃吧,即使不愿意吃也要全部吃下去!

  2.你知道蔬菜对身体有好处吗?这么多蔬菜就一一尝尝吧,爸爸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喜欢×××不是吃得挺香嘛!

  (吃饭过程中孩子如果打碎杯子的话)

  1.必定训斥;

  2.因为是孩子就都会犯错,所以不打骂,只是询问孩子有没有受伤,并小心翼翼地收拾干净。

  饭桌上的对话和行动直接体现出家长的教育态度。

  以家长的标准来命令孩子的行动,不允许提出异议的“权威型”父母很容易命令孩子坐到餐桌前。但这时候孩子们往往会对父母有畏惧的心理,那么餐桌教育中的必要条件——相互作用或对话是不可能实现的。孩子坐在餐桌前也变成了一种煎熬。

  反过来说,一点权威都没有的父母想要把孩子叫到餐桌前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了。为了实行真正的餐桌教育,父母们要成为有权威的而不是“权威型”的父母。确切地告诉孩子在家里需要遵守的原则、为什么要遵守,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孩子感受到充满爱的氛围。吃饭的时候,父母要观察孩子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不能一味地向孩子下命令。

  范振家进行着成功的餐桌教育对话。虽然在他们家可以谈论任何的话题,但却有一个注意事项: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无论发生了多么严重的事,大人也不能唠叨。

  在吃饭的时候,不能说孩子的缺点或犯的错误。我们面对面的时间不多,虽然很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把吃饭时间毁掉。因此我们总是婉转地用“你是怎么想的”的提问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说“那样不行”。

  即使提问,也不要像“你今天考试没考好?为什么没考好”这样提问,而是应该像“看来今天的考试很难吧,怎样才能在下次考试中考好呢”这样提问。要让孩子做出“我这次是失误了,下回注意就可以考好了”这样的回答才行。

  ——范振妈妈

  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权威型”父母和有权威的父母在说话方式上的差异。要铭记,权威并不出自强压的话语中,而是出现在充满关爱的话语中。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