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6-03-20 09:47评论(0) 浏览(80) 转自:刘春月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是“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语文课的预习,与其他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前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和文本的熟读。试想,教师对文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对课文不熟悉,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最后,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注重明确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凭借。教师要熟悉教材的特点,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组有四篇课文,其中一篇精读,三篇略读,教材是按主题组织课文,它要引导学生认识“民风风俗”。《北京的春节》前没有标“*”号,说明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了解教材结构的同时,进行思考,如现在学生对传统春节的习俗了解是少之又少的,直接阅读文本难度较大,作为导写的材料,势必使学生懵懵懂懂,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确定课文目标,在从课文实际出发的同时,要把课文放到整个单元、全册及整套书的大系统中进行考虑,以确保课文目标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一般来说,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目标,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单元目标,或是全部体现,或是体现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从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到一单元、一册书、一个学年、一个学段乃至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上考虑,使其上下关联,互为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这样,教师就不会为教一课书而教一课书,以致脱离教材,失去“语文味”。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不了解学生,就难以因材施教,且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效益低下。中国论文服务网是为广大评职称客户提供全文方位的经济论文下载、管理论文快速发表服务的首选网站。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哈佛大学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如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么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且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一)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千年梦圆在今朝》,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千年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梦圆在今朝?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从课文句子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有一句:“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学生质疑:“伟大的自然发现”是什么?“人生意义的发现”又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学生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总而言之,面对新课程,必须要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2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