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6-06-06 21:42评论(3) 浏览(4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给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自己对校园网的使用,谈谈我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认识。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历史教学提供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真正可以实现“以史明智”。但是这些教学资源也是良莠不齐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识别网络资源,选取一些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思想进步的资源,屏弃那些不利的、对思想深度毒害的资源,最终实现网络资源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历史教学呈现更形象的历史地图。

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大多是静止的——地图册、教学挂图或是教科书中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图“活起来”成为可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特网上就有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利用《中国教育资源网》上的“二战形势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形势图”配备了播音员的清晰的讲解;其次,“形势图”用Flash技术制作,使二战中重要的战役随着金黄色的箭头的闪亮移动而栩栩如生,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在“闪亮”有序的登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深刻地印在了观看者的脑海中。这种声形并茂的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在讲述《开国大典》时我利用网络影象播放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誓,展示了开国大典上的阅兵仪式。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慷慨激昂,真正体会到了全中国人民的自豪、兴奋、荣耀之感,这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

有了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作基础,教师可以不必重复课本中有、学生看得懂的知识,而可以去花更多精力从广度和深度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是理论上点拨学生,教师自己必须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德意志的统一》这一节中,我在这些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水平: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去解释统一的背景;用“经济是基础”去解释为什么由普鲁士担当起领导统一的重任;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俾斯麦和铁血政策为例);以及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今世界的潮流(从孙中山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到世界近代史各国顺应当时的潮流发展资本主义,再适当联系到中国加入WTO既有挑战又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举等),酣畅淋漓,使学生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拘泥教材,用史实材料充实教材内容,既形象,又促进学生思维,还将学生真正带进历史的“史境”——感受历史氛围,尽可能地读到教材依据的来源——第一手资料,接近历史的真实。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这都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
   历史课堂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源源动力,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27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