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标配,就是真才实学

2017-03-08 12:32评论(1) 浏览(30)

老师的标配,就是真才实学

原创 2017-03-07 谢新茂 散淡心情

老师的标配,就是真才实学

老师的标配,就是真才实学,这是老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的。老师的劳动,都是个体劳动。他必须独自一人,承担所任课程所有的教学任务及教育任务。像南郭先生一样,混在300人的队伍中装模作样滥竽充数,是万万没有可能的。

何况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独自面对的,不是一个齐湣王,而是好几十个齐湣王。而且这些湣王个人喜好、欣赏水平不尽相同。有些喜欢条理清楚逻辑严谨,有些喜欢俏皮有趣嬉笑怒骂。老师既要照顾到天资卓越的,又要让那些顽冥不化的主不至于掉队。让数十个参差不齐的湣王大都喜欢自己,没有两把刷子,是委实做不到的。

所以当老师,首先是要有真才实学。教育界流行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当下老师入职的门槛,本科大学一般是博士,高职专科一般是硕士,高中一般也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中小学是本科,或者是定向招生的小教大专。学历的要求,其实就是对知识的要求。虽然学历并不完全代表知识水平,但如果没有这个学历,那是肯定没有相应的知识的。

光有学历还不行。学历仅仅意味着你有入职资格。以我当老师的经验,你要想把一门课程教好,你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与时俱进,对知识有不断的新的理解。比方说,我在大学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个人喜好,偏爱现当代文学,却特别讨厌古文字学,对所谓的汉字六艺,不甚了了。可是,当我走上中师讲台,担任《语文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时候,就必须从头开始,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系统地学习一遍。不明了的地方,还得向老教师请教。如此,方才能避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局面。

何况,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再以我的专业为例。我当年读书,包括刚开始教书时,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老师教的,学生学的,方法论基本上都是单纯的马列毛主义的阶级论。现在呢,对文本的解读,方法论已经是多元的了,除了阶级论,什么启蒙主义、现代主义、存在主义、人性论,都融合了进来。我如果一成不变地以阶级论来分析文本,一方面会被学生轰下台,另一方面,也肯定被时代淘汰啊。

除了任教课程需要的专业知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老师,还得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老师首先得是演说家,站在讲台上,或者激情四射,或者娓娓道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你讲课的内容上。老师还得是一个心理学家,他知道在讲课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该歇息一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他得通过学生的神态,判断学生是否完全理解。老师还得是一个设计家,必须将一节课的内容,设计成充满艺术灵气的版书。

当然,老师还得是道德的楷模。在“行”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身正为范”嘛。学生六点半起床,当班主任的,也得跟着起床。学生晚十点就寝,当老师的,也得守到学生寝室安静了之后,才能回家。老师上讲台,衣着得合体,打扮得朴素,举手投足得端庄。在“心性”上,得不怒、不贪、不淫、不浪、不骄、不纵,处事公平,如春风拂面一般,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丰富教学艺术,不断地修心养性,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并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所以当老师,是绝对不敢偷懒的。他只要一偷懒,立即就会在劳动成果上体现出来。就比如农民种庄稼。到了秋天你站在田野里一看,那块地庄稼种得好,那块地庄稼种得孬,立即将主人的勤劳与懒惰看了出来。就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如果一个人偷懒了,立即就在工件的数量和质量上看了出来。

如此这般,从刚入职教育行业的菜鸟,到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一般快则一年,短则三五年才能训练出来。而有了老师经历的人,则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不管从事何种行业,都能做出卓越成绩。我当年在师范供职时的校长,在组织年轻老师座谈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在学校教书,也许有的更受学生欢迎,但只要你们离开学校,到其他行业工作,你们每一个人都会非常出色。他说这话,是有依据的。当年在学校公认的教书不太受学生欢迎的一位年轻老师,离职后干个体,干得风生水起。而那些调到行政部门工作的老师,则一个个都成了单位的顶梁柱。

老师的标配是真才实学,要求他们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充实提高自己,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去打探其他的事情。因此,老师和其他行业人员比较起来,有点格格不入,显得有点清高,有点酸腐。可是在我看来,正因为与其他行业人员格格不入,方能显得老师的品格和坚守。如果一个老师,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成一片了,那这个老师,几乎就不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了,至少,他没有把主要心思放在教育教学上了。

我以为,流于时俗的人,是不适宜于站在讲台上当老师的。惟有专心致志于教育事业,把别人喝咖啡、上歌厅、洗脚、打牌的时间,都用在更新自己的知识上,都用在学生身上的人,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3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