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教育与教育的虚伪

2017-03-24 10:56评论(0) 浏览(66)

虚伪的教育与教育的虚伪

原创 2017-03-23 谢新茂 散淡心情

虚伪的教育与教育的虚伪

前一阵子,一篇《校长怒斥小学语文教材》的公号文在朋友圈转发量很大。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指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虚构”:《爱迪生救妈妈》一文,将世界首例阑尾手术提前了三十多年。《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故事发生的那一年,洛杉叽根本没有发生地震。

其实,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采取“虚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材中的这些“纯属虚构”的细节。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在人文学领域,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的虚伪教育。

比方说,我们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见到老人过马路,要主持去搀扶。可是,社会上却时常发生这样的事例:一个中学生见老人在马路上摔倒,前去搀扶,却被老人的儿女认为是学生将老人撞倒的,不仅得不到褒扬,反而赔了不少的医药费。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们的教科书,却依然在教育孩子,要敬老爱幼。

比方说,我们教育孩子,要诚实,要讲真话。可是,老师在讲台上,却一直在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读书。倘若某个孩子在课堂上告诉老师,他发奋读书是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成名成家,他得到的,肯定是老师的批评。

再比方,我们教育孩子,从小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马列哲学思想。可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却寥寥无几,他们所做的,更多的是与马列哲学思想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就是虚伪的教育。他告诉学生学会了虚伪。

 

他接受的教育,与他面对的现实,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教育内容,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学生们会将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时次次能得满分。但考完之后,就会被学生弃之脑后,丢进垃圾堆。

也不是完全丢进垃圾堆。当他需要粉饰自己的时候,他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将这些口号喊得山响,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全心全意的忧国忧民者。但在私下里的作为,却是一团污浊。表面爱国,背后卖国;表面廉洁,背后贪腐;表面充满理想,背后唯利是图。表面正人君子,背后藏污纳垢。

也有傻子。倘若他傻到将所受的这些教育,用于今后的人生,他将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直到醒悟过来,才发现当年接受的教育,全是虚伪的摆设。

这样的教育,其最终结果是,让教育缺少尊严,让教师缺少威严。

教育,成了任人摆设的花瓶。

 

很多老师都会委屈地说,不是我要这样教的。是国家颁布的教育大纲,要求老师这样教的。

也有老师会说,我教的,并没有错。爱国、敬业、诚实、守信,这些内容,不仅仅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大力弘扬的。关键是,受社会潮流的影响,爱国者没有卖国者受人尊敬,敬业者不如夸夸其谈者受人重视,诚实者没有虚伪者兴旺发达,守信者没有失信者富裕滋润。社会上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让学生不再相信教育。

确实如此。这就是社会现实对教育的反作用。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十年一剑,却比不上社会现实的一剑封喉。

当一个学生按照老师教的,将摔倒的老大娘扶起来的时候,他得到的不再是表扬,而是责骂与赔款,多少委屈、多少心酸此时涌上心头。从此之后,老师所有这方面的教育,都将变成瞎子点灯,白费功夫。

当那些口口声声为四化而读书,要扎根贫困地区一辈子的所谓标兵典型,却成了最华贵办公室的主人,在百姓面前颐指气使的时候,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理想所展示的激情,也就成了滑稽表演。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现实的虚伪,促成了教育的虚伪。

现实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让我们的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按照现实来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只会使我们的现实更加沉沦;而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缩在象牙塔里谈理想、谈道德、谈抱负,又让我们的教育,显得虚情假意,娇揉造作。

我们的教育,就在这样的尴尬中,显得如此虚伪。

虚伪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教育的虚伪,又让我们的老师,左右为难。

我以为,这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不再受人尊敬的真正症结所在。也是我们的老师,不再受人尊敬的真正症结所在。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1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