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016-09-19 22:07评论(2) 浏览(7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是: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首先是通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培养起来,数学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通常被古今教育家称为“思维的体操”,向学生传授的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而教师有必要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新颖的教学模式,并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一、 营造平等和谐氛围   

    《标准》要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学习氛围。

      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的,教师学习氛围的直接创设,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给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利息”这一节课时,刚好是过年后的第一节课,因此,上课一开始老师从新年的压岁钱入手,自己也容入活动中,使学生在讨论、交流和整理活动中,明确了把压岁钱存入银行的意义,这样一节既轻松掌握“利息、本金、利率”等抽象概念的意义又掌握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整节课开展小组讨论形式,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发表见解,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二、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尝试最基本的特点是“先练后讲”。

     所谓“先练后讲”是指在知识的构建,知识的运用与发展等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行尝试学习解决,再由师生共同归纳讲解。这一先行尝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尝试”是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的心理基础。

    一是“先行尝试”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中切实体念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亲自试一试并获得心理需求;二是在“先行尝试”过程中,学生依赖心理逐步被“我能尝试成功”的心理所克服,取而代之的是自主与自信。

      “尝试”中了解,“尝试”中发现,“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追求。 引导尝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做好学生进行尝试的引导。

      一要鼓励学生敢试,对于尝试的成功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于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

      二要做好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组织好尝试前的旧知识铺垫,为学生搭起尝试的“桥梁”,做好尝试的准备,打好尝试成功的基础。

      三要科学设计尝试题,尝试题要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所获。   

     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出示: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让学生尝试解答,同时要想好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这样一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而且,可能通过尝试以后可以得到本节课要学习掌握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   

     又如:有位教师教学《平均数》,在“拓展”一环中也用到了尝试。

出示了这样一个题:三(5)班第一小组6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  

人员 1 2 3 4 5 6 平均身高   

身高(厘米) 123 133 134 135 136 140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让学生尝试)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A:我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来算的。所以是(132+133+134+135+136+140)÷ 6=135(厘米)。   

生B:我是把每个人的身高都看成是130厘米,(130×6+2+3+4+5+6+10)÷6=135(厘米)。   

生:我知道了也可以把每个人的身高都看成140厘米。就是(140× 6-8-7-6-5-4)÷6=135(厘米)。   

生C:我也可以把每个人的130先不管,把另外高出的部分平均一下,就是130+(2+3+4+5+6+10)÷6=135(厘米)。   

生D:我可以先估算一下,大致在135厘米左右,然后从136里拿1厘米给134厘米,140厘米拿2厘米给133厘米,拿3厘米给132厘米,这样大家都是135厘米了,也就得到这6个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尝试,观察,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   确实,尝试能够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三、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确实,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句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的灵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念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说尝试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增长能力的有效措施,那么,合作交流应该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的重要途径。课堂强调并实施学生交流结果是:让每个学生都有阐述己见的机会,而畅所欲言的结果必然导致知识点的加强,疑惑点的清晰,解题思路的开拓,思维品质的优化。   

      开展合作交流需要教师善于引导,精心组织。在内容上,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一是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合作交流问题,以保证交流围绕重点,抓住关键,言之有物;二是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合作交流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在组织形式上,要讲究实效。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在交流中言之有物,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二要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进入角色。三要科学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和调空好交流的过程,切忌随意性和形式化,灵活进行同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四要重视合作交流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分数,现在给大家提供几种材料,你能动手分分,用分数来表示吗?好,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多分数,同时,在小组内交流了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在交流中有的把一个苹果、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8份、10份、32份,其中的一份分别用1/4、1/8、1/10、和1/32表示;其中的三份分别用3/4、3/8、3/10、和3/32表示。有的把8个方木块平均分成2份、4份,其中一份分别是1/2、1/4。在把8个方木块平均分成4份,而其中的一份即2块用1/4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之所以8个方木块中的2块用1/4表示,是把这8个方木块看成了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块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1/4来表示。这就是合作交流的结果,合作学习的魅力。   四、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知识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学习,不同的人真正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   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除了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而参与意识的形成旨在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对于实行新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推荐

分享到:
分享 转载(3)
7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