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

2016-08-30 17:59评论(0) 浏览(35)

      今天单位对外招聘人员笔试中有一道作文题,要求是,根据《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自拟题目,自选角度,思想清晰,论述严密,观点深刻,800字以上。

      商鞅的徙木立信是我熟悉和理解的。立的宾语是信,商鞅通过这次示范,只花了五十金就达到了目的,可以说实践是成功的,为后面的变法打了一个基础,开了一个好头。

      但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没有宾语,是想立个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万能的代数式X?通过学礼就能实现这些目标吗?理论上说不通,实践上也没有证据。“学礼”这个前提与“立”这个结果之间,是充分条件吗?是必要条件吗?是充分必要条件吗?

      作为后人的我,只能一通乱猜。至少商鞅不是通过“学礼”来立他的信的,看来通过学礼来立个什么肯定不是万能的。

      比孔子早几百年的法家人物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他的观点来看,礼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程序的自然流露,没有经济作为基础的学礼,那是邯郸学步,只学到了表面和皮毛。与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饥汉来讨论文学修养,音乐鉴赏一定很滑稽。三代出一个贵族,想表达的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管仲的观点靠谱,有唯物论者的接地气。

      礼是一套表面的仪式和浮华,据我了解,现在新化、冷江稍微开明一些的老人,已经不那么热衷做寿酒了。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2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