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几点实践

2014-01-07 15:36评论(0) 浏览(79)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寓教于做,寓学于做,做中学,学中做,以做联教,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这和新课改对教与学提出的具体的要求相一致,笔者在长期的渔农村小学识字教学中,认真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并形成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识字教学

一、以需求为导向,把握识字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背景

(一)理论基础。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就是要求我们“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寓教于做,寓学于做,做中学,学中做,以做联教,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要求我们深刻剖析传统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识字教学中,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如何记字形、结构、字义上,这样,尽管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学生记得慢,学得苦,语文能力提高也很缓慢,把识字与阅读、写话割裂开来,导致学生虽然认识汉字,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很难正确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为单纯追求识字量而进行机械识记,方法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使学生对识字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情,导致效率低下,等等。

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创设一些识字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熟记字形,更对它的用法有进一步地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实践需要。

目前低年级识字教学面对的困难。

1、识字量大,教学时间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会写其中2500个左右。对这必须认识的3000个左右的字和必须学会的2500个常用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又分为低段、中段、高段来完成。一二年级为低段,本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拼音教学就要用去六周左右的时间,占了全学期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剩下的十二周左右时间中识字、写字教学就是重中之重。如何在较短的时间把大量汉字尽可能让每一个基础不同孩子都接受是非常困难的课题。
  二年级的识字学习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的提高,有了前一学段的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但二年级的识字量有所增加,其中会写的字由一年级的4-5个上升到8-10个,这又给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了难度。
  2、学生本身差异性较大,识字程度不同。孩子接受的学前教育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已经在幼儿园接受了正规的学前教育,识字量也达到了要求,甚至有的已经超过了一年级的识字量。但有的学生有的没有上过正规的学前教育,识字量甚少。有个别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学习过汉字,在汉字面前可以说是零基础。笔者,长期在海岛渔农村小学教书,家庭生活、教育条件好的孩子都进城读书,留下的大部分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待提高的孩子。概括起来,渔农村小学生有“四多”:外来务工子弟多,留守儿童多,贫困学生多,单亲家庭孩子多。面对这些孩子,识字教学就更为困难。

为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改变识字教学面临的问题。而我们认为低年级识字教学应从“教学做合一”着手,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巩固,注重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以兴趣为前提,探索识字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办法

陶行知先生认为“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依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说来,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说知皆不可能。”他强调教学以“做”为中心,要交给学生求进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吸收经验,学习正确识记字词的方法,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1、编故事辅助识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有学生这样形容:“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2、配图画辅助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孩子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如在教学识字“休”时,教师可出示图片(一棵大树,一人靠在树下休息),孩子们就会联想,这个人累了,正靠着树干休息。在识字教学“鲜”时,先出示“鱼”图片,再出示“羊”图片,然后把“鱼”和“羊”合起来,鱼羊“鲜”。

3、猜谜语辅助识字。 字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它既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又让他们能从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如识记“仍”字,有学生编了这样的字谜:借一半,扔一半。如教学“墨”字,有学生编了这样的谜面:黑土地,学生在猜想中强化了“墨”的字形。

4、多媒体辅助识字。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教“春”字,先出示“三个小朋友在阳光明媚、杨柳依依、草绿花红的环境中游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他们形象感受一年之计在于春。接着,凭借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阳光中游玩的情境,与汉字“春”建立起识记联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个部件。

5、编儿歌辅助识字。为了加强记忆,更好地区别字形,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相近或字音相同来归类识字,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记得住。在识字过程中,在教"炮"时,就以熟字“包”为声旁,抓点带面的作法,引导学生把“炮、泡、饱、抱、跑、袍”等字连起来学,并形成“有水冒汽泡,点火为放炮,有食就吃饱,有足就会跑,伸手去拥抱,有衣穿长袍。”

6、变魔术辅助识字。通过“变魔术”游戏,激发兴趣,汉字由一个熟字引出许多生字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如“日”加一笔,通过学生的丰富想象,可变成“田、甲、申、旧、电”等。另外“摘果子”,“脑筋急转弯”,“开火车”,“找朋友”等都是孩子们乐做的认字游戏。

三、以生活为载体,拓宽识字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渠道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的精神,我们把识字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精心设计了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识字活动。
  1、渲染学校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除了抓住课堂识字教学这块主阵地外,我们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室内,开辟了生物角、金苹果园地、日记画专栏,走廊里悬挂名人名言,楼梯口张贴着提醒语、文明礼貌用语,橱窗里展示出学生书法作品,雏鹰护绿园地的每一种花木上都挂上了学生亲手制作的标签……学校的每一堵墙壁、每一块绿地、每一个角落都成了会说话的“老师”,引领着孩子们去学去识字。

2、调动家长的参与意识,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练习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形式,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家庭识字。先让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分别贴到实物上,然后让学生每天到家对照实物,读卡片,这样字与物相结合,学生容易记忆。然后再认识父母的姓名、单位等,最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称呼、家庭住址、单位等。父母与孩子可组成家庭创新小组,学生人手设置一本“剪贴本”,每天将自己在家庭读书看报中认识的生字剪下来,在父母的指导下,贴到本子上,这样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还可以把在电视中,看到认识的生字词记下来,装进自己的识字袋,定期举行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评比出“一周识字能手”。

3、利用广阔的生活舞台,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社会资源便是学生识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我们知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都是学生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学习了拼音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要经过哪些单位,看见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和“问—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回家后自己说一说,并让家长写下来。这些活动,使师生深深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从而逐步建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以文化为纽带,丰富识字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内涵

汉字的构造是一种意象性建构。“立象以尽其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之母、汉字通过 “仰观俯察”、“近取诸人”、“远取诸物”的取象构形 ,深刻地总结和概括了汉民族亿万年社会生产和认识发生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将它凝结在静态的字形、读音中。

汉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色彩斑斓情趣盎然的抽象画。小小的方块汉字像魔方,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运用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进行合理教学,从字形人手,追根溯源,分析部件,以形释义,相信学生会牢牢记住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从而不但从不同程度上解决汉字学习中难认、难记、难写、难懂等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提升文化涵养。

比如老师在教学 “家”这个字时,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上面的“一”像个房屋,里面有一只猪(豕) ,表示“豕”生活在这个房子里。“在古代,‘豕’是财富的标志,养的猪越多,就表示家庭越富有。那时能有栖身之处者未必有‘豕’,能养得起‘豕’者必然会有固定的居所,后来人们就用既有房子‘一’又有 ‘ 豕 ’的‘ 家 ’字表示现在我们所说的家庭住所的意思。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形象 直观 ,是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识字心理特点的,也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识字教学的生动实践。

 

总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全心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字、用汉字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112页。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七、八期,第66页。

[3] 刘仁增,《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十二期,第63页。

[4] 于乐,《浅谈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十期,第80页。

[5]袁溶 ,《提高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质量的体会》,《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十一期,第36页。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