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还都猖傩愿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渊源

2016-04-06 14:34评论(0) 浏览(100) 转自:黎明华

还都猖傩愿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渊源

引 言

中国文化自古分为两大系,即黄河之北文化与长江之南文化,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之北,长江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之南,发源地相同,而流经地域迥异。北多沙漠平原,人文交通较易;南多高山深湖,人文迁徙维艰。故北方之文化发展快,成熟早;南方之文化发展慢,成熟迟。此甲骨文、钟鼎文、《诗经》之先于《楚辞》也,此人文发展之由北而南也。然北方文化,揉杂混合,很少原始特色;南方文化,因受自然条件之限制,各地域有各地域之特色,且富于原始雏形,为研究人文发展提供极有价值之资料。特别是梅山地域,开发至今不过千年,故梅山文化,具有更多之原始雏形,者如人情、风俗、山歌、戏剧、卜巫活动,均具有极神奇之特色,更具有人文发展研究之价值。其中梅山道教所留传之“还都猖傩愿”,最具有独特之风采,不仅为各地所罕见,而且古香古色,与傩巫文化相融合,千百年来,一脉相承,为广大梅山人民所迷恋,具有消除积怨、和谐社会之深远影响。

“还都猖愿”,係采取西汉初年,大将军韩信、涉西河虏魏王,下井隆、定齐赵,将兵垓下、灭项羽,功大遭忌,被夷三族之情节,韩信阳魂不散,乃遣阴兵阴将,擒杀沛公以泄愤。其情节不仅符合当时广大人民不平之心,而且能释历代受屈功臣后裔之愤恨。特别是秦汉以来,迁徙避难来梅山隐居者,不受帝王之干扰,不受王法之制裁,泄愤之心与不平之情更加炽热,故“还都猖傩愿”,千百年来,保持原始之雏形,经久不衰。凡有冤屈之心理者,皆愿出重资,出人力,还都猖愿,以求得心理之平静,因而达到社会之和谐,因而奋发图强,披荆斩棘,开辟梅山为乐土。故梅山道教所留传之“还都猖傩 愿”,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域所无之宗教仪式。其古朴纯良之影响,多姿多彩之风姿,绝无仅有之独特,实可称为非物质文化之遗产,值得各专家学者深思焉!

《还都猖愿(又名傩愿)》,是上梅山传统巫傩文化的集中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一、“傩”、“驱傩”与“都猖傩愿”的释义与内涵

“傩”字读如挪(nuó)。其释义有如下几种:

①《汉语大字典》:“傩,行有节也”。《诗》曰:“佩玉之傩”。

②《汉语大词典》:“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

③《辞海》:“傩戏,戏曲的一种类别。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各地有‘傩愿戏’、‘傩堂戏’”。

④《古傩寻踪》:“傩,是对一种神鸟的称谓。”

⑤《敦煌愿文集·驱傩词》:“若说驱傩子弟,国内最是英灵”。“因今驱傩除魍魉,纳庆先祥无灾厄”。

⑥《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其驱疫字本作难,自假傩为驱疫字而傩之本义废矣”。《周礼》:“遂令始难驱疫”。

⑦《巫傩与巫术》:“《周礼》驱疫之‘傩’(难之假借)与《诗经》喻人美之‘傩’是不等同的。以‘傩’代‘难’后,‘傩’便与驱疫结下了不解之缘”。

⑧《中国风俗词典》:“古代腊月驱逐鬼疫的仪式。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传说始于黄帝,一般认为始于周。古时宫廷、民间都有此俗。”

本文取“驱除鬼疫仪礼”一说。兹将历代经典诗文,有关“傩”的记述,择要摘录,以供研究傩文化者参考:

①“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出自孔子《论语·乡党》的一句话,说的是:他家乡举行傩祭时,当逐户索室驱鬼的傩队来到自己家门时,他穿上朝服,立于堂屋的东阶,肃穆而虔诚地迎傩。

②“乡人裼,孔子朝服立阼,存室神也。裼,强鬼,谓时傩,索室驱疫,逐强鬼也。裼,或为献,或为傩”。

——《礼记·郊特牲》

③“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吕氏春秋·季冬纪》。高诱注:“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馀是也”。

④“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吕氏春秋·季春》

⑤“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驱疫”。《后汉书·礼志》刘昭注引三国蜀谯周《论语注》:“傩,却之也”。

⑥“接:周礼有大傩,汉仪有侲子(逐鬼的童子),驱傩之事虽原始于黄帝,而大抵系周之旧制。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⑦“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事前十日,大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这里的傩,是指傩礼中戴面具作驱傩表演的人。

——唐·段安节《乐府杂记·驱傩》

⑧“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唯齿白”。

——唐·孟郊《弦歌行》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唐·姚合《除夜》

⑨“有告禁率欲倚傩为乱者……命傩入,先令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公振袂一挥,伏卒齐出!尽擒之”。

——《五代史名臣言行录》引欧阳修《归田录》

⑩“我惭贱丈夫,岂异戴面傩”。

——宋·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

⑾“市井迎傩,以锣鼓遍至人家,乞求利市”。

——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

⑿“太息儿童痴过我,乡傩虽陋亦争看”。

——宋·陆游《岁暮》

“鼕鼕傩鼓饯残年,烛焰动金船”。

——宋·陆游《朝中措·梅》

⒀“其所自娱戏者,虽琐至吴歌越曲,缘章释梵,巫史祝咒,擢歌菱唱,伐木挽石,薤辞傩逐……靡不穷态极调”。

——明·徐渭《陈山人墓表》

⒁“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

“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

——清·昭连《啸亭续录》

⒂“巫芭选队,干蕺侲童。傩禳疫疠,祈弁蝗螽”。

——清·龚自珍《撮录南唐五百字》

⒃“行傩礼时,要选五百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了,穿上红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欧阳予倩《唐代舞蹈》

⒄“我所生长的地方,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

——沈从文《从文自传》

⒅“夫人心行平等,寿同劫石延长。副使司空忠孝,执笔七步成章。文武过于韩信,谋才得达张良。大将倾心向国,亲从竭力导常。今夜驱傩之后,直得千祥万祥”。

——黄征·吴伟编校《敦煌愿文集》

“都堂傩愿”是“都堂”与“傩愿”的复合词组。“都堂”又作“都场”,是众人聚会娱乐的广场或厅堂。汉·张衡《东京赋》:“其西则有平乐都场”。薛综注云:“都为聚会地,为场于上以作乐”。“都堂”也可能是“都祭堂”的缩写,是纪念众死亡者的厅堂。至于有人叫它“都猖大傩愿”,则是由于有“十大都猖捉妖”的缘故。查辞书,无“都猖”,只有“都君子”,即都邑征发的亲兵。“猖兵”亦不见之于《中国风俗词典》,而“猖”为“肆虐狂猛”之意。故将勇猛之兵名曰“猖兵”。

至于“傩愿”,系指驱傩心愿的意思。俗称“许愿心”。“许愿不还愿,菩萨不灵验”,就说的许了心愿必须要酬还。“许个愿”,这种事情是人类文明与生俱来的,不独汉民族如此,全球各民族也都如此。在还愿法事中,有不少“愿文”,“愿文,为法事时述施主愿意之表白文也”。在傩愿中的一些愿文,又叫“奏疏”、“予报”等等。差不多每堂法事,都要唱或唸读一、两段或一、两篇“愿文”的。

二、“都猖傩愿”是巫、道、释、儒相互渗透融合的傩戏杰出代表作

傩源于楚巫,渊薮于荆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巫”与“傩”的内涵是交叉性与边缘性共同存在的。

巫,这个世界原始宗教的共生现象,在我国秦汉以前,有过它的黄金时代。巫,作为古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古巫文化的领域,几乎涵盖了宗教神话、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术数、生产军事以及其他人类先民生活的各方面。因此有人把黄帝与蚩尤的战争,说成“古巫大战”,引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为巫傩面具;黄帝受到巫人西王母所授神符,才擒杀了蚩尤,是“以巫制巫”。所以在蚩尤的故里——梅山中的“神山”(今名熊山),自然也以巫教为主体,只是用上了自己起的名字——“梅山教”。清道光《宝庆府志·摭谈》云:“梅山蛮是盘古种。宝庆(今邵阳)西北与辰州接壤处,古为梅山蛮居地,后其民亦糅入瑶、苗族中,历来信巫崇鬼,自谓梅山教”。因此,这里崇狗和傩祀习俗,都很盛行。

“傩”与我国传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不仅仅在于“傩”作为古巫的延绵形态,对人们的思维和信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巫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本身亦在努力摆脱原始宗教的稚气,不自觉地投向人为宗教的樊笼。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不断被人为宗教所浸蚀、融合。梅山教,也就是在巫与傩的融合下产生的,后来,又受到儒、道、释的影响和冲击,因而在一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像“都猖傩愿”这样大型的、综合的、祭祀与娱乐相统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法事。

梅山蛮,古称长沙蛮,曾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至延熹五年(162)冬十月,起义益阳,侵伐长沙,逼得汉廷拜冯绲为车骑将军,带领十多万军队,才平息镇压了这次长沙蛮(即梅山蛮)的起义。长沙蛮的这次“屯益阳”、“寇郡界”、“攻烧城廓,杀伤长吏,合七、八千人,自称将军,入桂阳、苍梧、南海、交趾。交趾刺史及苍梧大守,望风逃走,二郡皆没”,且延续七年之久。这次起义战争,自会把当时周边地区社会上的“独尊儒术”、“其义理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的道教,以及“灵魂观与巫·道的鬼神观异曲同工”的佛教,引入了“梅山峒蛮”,丰富和改造了“梅山教”,使《庆娘娘》、《和梅山》、《和坛主》、《游皇堂愿》、《还都猖大傩愿》等具有巫傩基本特性而又能集巫、傩、儒、道、释于一体的中小型和大型傩祭法事,应运而生。当时虽无文记载,但是开拓者章惇在《梅山歌》中所咏的“穿堂之鼓当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和吴居厚在《梅山十绝句》中所描写的“迎神爱击穿堂鼓”;《与都使同游司空山》中所咏的:“骨相有神仙,得道成全家”。以及有关方志、名人著作,诸如:《长沙府志》在记述僧颖诠跟随章惇开梅山入峒说谕峒主归顺时,有“徭人笃信佛”;《佛祖纲目》记载:“章惇开梅山,与绍铣(僧人)偕往,梅人闻铣名,合掌听其约束”;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仇池笔记》中有:郭祥正入梅山豁峒中说谕其酋,见峒主苏甘家有儒官李师中画像:佐章惇开梅山有功,任过安化知县的毛渐有《桃源洞》诗。这些都是很能说服人的历史见证。所以有的学者说:“傩,源于巫,见于儒,化于道,窃于释”,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从当今尚存的《酬还都猖大愿科仪本》中第一天第一会《起首》所请的“万神咸集”中,既有巫教中的自然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日月三光、梅山院内赶猎神祗,桃源洞内各座娘娘等;也有道教中的元晹上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上帝等;也有儒教中的大仁至圣孔子先师、文昌开化梓童帝君、关圣协天伏魔大帝、古往今来,忠臣良将等:也有佛教中的南无救苦观音大士、药王菩萨等,都“请赴皇坛,受沾祭祀”。更说明了“还都猖大愿”这场四天四晚的大法事,是集合巫、道、儒、释四大宗教祭祀典礼之大成。

此外,乐器中有巫教的穿堂(两头)鼓、牛角,道教的笛子,佛教的海螺,儒教的罄子。曲谱则有巫教的唸唸有词的默诵、儒教的有节奏的诵读、佛教的唸经、道教的高腔。现实中,这个大型傩仪法事,既可以巫、道各办,也可两教合办,这也是有力的佐证。

三、都堂傩愿祭祀为何以韩信为主神

《起首》“高功大声讲:一声锣鼓振天台。(众接腔):相请韩王五岳下凡来。”然后才是将巫、儒、道、佛诸界神灵请来,“丐佑香主生意兴隆,人财两旺”。难怪法国远东学院、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范华先生摄制的新化洋溪镇陈德美等道士主演的“还都猖愿——道教傩 愿”的主标题名为《韩信复仇记》,并在封盒反面有这样一段简短的介绍:“韩信为刘邦出谋划策,灭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 江山。刘邦登基后,怕他谋反,设毒计将其暗杀。韩信在幽冥复仇雪 恨,指使妖精作怪,以致刘邦病魔缠身。

“自古以来,在湖南地区韩信被尊为道教法师最高的神明。传 说每年白露时节他在天上做皇帝十天。至今,道士举行隆重的大法事——“还都猖大傩愿”。从《起首》到《送圣回銮》科仪四旦四夕接连不断。其间,道士演绎韩信神话,请十大都猖捉妖除怪,并做“太牢”祭祀韩信。

“这部影片为研究道教、民俗、傩戏、宗教仪式的学者提供了生动宝贵的参考资料”。

《酬还都猖大愿科仪本》第二天第七会法事《韩王表》:“汉朝敕封威勇金甲三齐韩王千岁,大汉忠良蒯通先生,大汉忠良张良先生,大汉忠良萧何先生,大汉忠良英布先生,大汉忠良彭越先生……韩王部下十大都猖”。

接着有《韩王宝诰》:“生居楚地,佐扶汉王,忠心耿耿,威镇扬扬,三次下齐王,保护封疆,汉王御封,旌赐齐王,后妃(指吕后)不贤,诱害忠良。……人人尊敬,个个焚香。在凡间掌万国之兵权,返天堂管十大之都猖……”。

第四天法事中有《起马差猖》、《请猖》、《发猖》、《走报》(共39位神来坛报到,第32位为“驱傩伥鬼”自报“自古驱傩号大王,威灵显耀并无双。”)在《续差猖》第八猖问答之后,有斩妖魔(猫公)以祭韩王的场面,把傩戏推上高潮。

为何在梅山这个地方的这场大傩祭祀中,把韩信抬得那么高呢?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韩信功劳那么大,而结果只作了一年“齐王”(即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第二年(高祖五年)就改封他为“楚王”。楚王也只在位两年,于高祖六年就制造个有人告发韩信谋反的借口,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当“淮阴侯”后也只四年。在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就被吕后以谋反罪诛杀了,灭了他的三族。

韩信在改封楚王后,来到国都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跨下爬过去的年轻人,说他是壮士。让自己忍受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韩信其人,可谓“不忘旧恩,不念旧恶”的了。在楚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加之被毒计杀死也是在淮阴侯的官位上,淮阴属楚,所以楚人怜悯至今。

(二)韩信从齐王改封楚王的那年(汉高祖五年)二月,也正是长沙王吴芮元年二月。这年被汉高祖视为“最忠的异姓王”的吴芮的部将梅鋗随吴芮定居长沙国益阳县梅林(见《湖广总志》)。此后不到四年,韩信被冤处死,梅鋗当然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非常同情的。新化清道光年间有位举人欧阳埭写的《梅山吟》云:“高鸟尽,良弓藏,不见汉家侯与王。狡兔死,走狗烹,不见汉家公与卿。王侯公卿尚如此,恋恋何为不知止。吴王裨将独见机,赢得梅山传姓氏”。就是指的梅鋗见机勇退,归隐梅山的故事。

(三)梅山人素有“尚气贵信”与“好礼尚义”的民风。所以对社会历史持有正义感,特别是曾来此地任过地方长官中的善良者,都书之为“神”。如把越人梅鋗,奉为“越公侯爷”(地方将“越”改为“辖”,辖管之意),在槎溪镇太平头建殿祭祀,长久不衰(现已改建为学校)。把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差不多所有茶亭庙宇,都有他一席之地。至若梅鋗原所封十万户侯的封地梅里当时属楚国。加之梅鋗在楚汉战争中,原属项羽部下,后跟随吴芮一起降汉,当然要受大将韩信的节制。加之曾与吴芮之婿英布在反秦战争中并肩作过战。得以目睹彭越、英布、韩信的无罪被诛,所以只好随着原来的主子吴芮来到梅山定居,放弃十万户侯不作,而来与当地人们共同开发梅山,自然而然地对他的“老首长”韩信和“老战友”英布、彭越等,特别尊重,奉之为“神”、为“先生”是理所当然的了。所有这些,就成了“还都猖大傩愿”的故事题材的历史依据。新化梅山文化研究会有位曾佑盛先生在《点燃梅山文化的焰火》一文中指出:“最后以捉‘猫公’、斩‘猫公’结束这场盛大的祀典(指‘都猖愿’)”。并说明:“其实‘猫公’就是影射‘沛公’刘邦。因为‘猫’与‘沛’同声”。结论是:“梅山宗教信奉的神,是聪明而正直的神”。梅山地区的打蘸、还愿、庆神、和娘娘,是“对于社会和平、吉祥、幸福、温馨的礼赞”。

——此文《引言》为晏石成老执笔,正文由杨德湘执笔。因此联名于发表于《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分类:
梅山文化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2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