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与不透【转】

2013-07-02 22:21评论(0) 浏览(158)

一、讲深讲透是一堂好课吗?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千百年来社会对教师劳动的崇高赞誉。一位德国留学生这样评价我们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从最近笔者与身边的教师朋友的交流情况看,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小学教师已普遍对一味地“讲授”比较警觉,对“满堂灌”和“填鸭式”持否定态度,认为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度变革。这些观点无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吻合的。它表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已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然而,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一些教学、教研人员的头脑里,仍然存有一些似是而非、根深蒂固的观念,它们仍不时地对我们的新课程实践产生干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讲深讲透”的看法。在很多教师看来,将知识点和难点“讲深讲透”是一堂好课的标志,无论是上课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还是上课之后的说课或教学反思阶段,“讲深讲透”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和要求之一。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引之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不放心或不相信学生有自己选择、“消化”知识的能力或权利,总是喜欢替代学生的思考,把“知识”咀嚼得“稀烂”“填鸭式”地灌给学生,不敢理直气壮地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和认识世界。

笔者不是一味反对教师的讲授,但反对那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一竿子到底”的“讲深讲透”的做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打一个比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农村里有些老太太喂孩子吃东西,怕食物太硬噎着孩子,喜欢把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咀嚼得稀烂,然后口对口地喂给孩子。在这里我们姑且把食品卫生问题撇开,只是请这些“讲深讲透”的倡导者们想一想这样一个浅显的事实,那就是:食物在你的唾液搅拌和酶的充分化学反应之后再喂给孩子,这个食物还有味道和营养吗?!它还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吗?!

教育学的“跳摘”原则告诉我们,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不可过于复杂,让学生望而生畏、自暴自弃,但也不宜过于简单以致于学生伸手就可以够到。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重点、难点,教师都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条分缕析、讲深讲透,和前面提到的那些老太太做法一样,暴露了对自主学习内涵的无知,侵犯了学生设疑问难、积极思考的权力,剥夺了学生思维“弹跳力”发展的机会,导致他们对教师的高度依赖,使“教是为了不教”成为永远的神话,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性的发展。

二、怎么处理“透”和“不透”的关系

有人说,你说了那么多道理,但是却没有告诉我到底该怎么做。其实对于知识而言,什么该“透”什么该“不透”要结合教材、测试目标、学生情况、时间分配等因素来考虑。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必须熟悉教材、熟悉测试目标、熟悉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一个连教材都不熟悉的老师,无论怎么都不能叫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有的知识,学生很难从实践中得到或者根本无法从实践中得到,那么我们必须讲透;有的知识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比较轻松的得到,或者通过简单推理之后得到,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不讲透甚至不讲让学生来讲,我们点评。而测试目标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用来衡量我们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结合测试目标来确定哪些知识应该讲透,哪些知识应该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学习之后能有成功的喜悦;学生情况是判断哪些讲透哪些不讲透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个基础很好的班级,那么什么都讲透,就限制了学生本身发展。而一个基础很差的班级,什么都不讲透,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之后得不到任何收获,影响学习积极性,从而越学越差。最后,时间是一个客观因素,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果时间很紧张的时候我们还是讲透为好,讲透以后再提醒学生去模拟过程。这样能尽可能的让他们多得到一些知识。

分享到:
分享 转载(0)
0 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