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构建教育“差序格局”

2014-01-15 23:34评论(0) 浏览(217)

   有的教育资深者对民办初中存在着糊涂甚至极其错误的认识:民办初中是公办初中的补充,民办掐尖抢了公办的好生源,民办变相面试残害学生……

  如果我们以为民办初中是公办初中的补充,那么我们不如动用教育行政命令全部改为公办;如果我们耿耿于怀以掐尖,那么我们对小升初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让人不齿的教育政绩争夺上;如果我们抨击面试,那么我们就是堂而皇之地藐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绝对权威……

  民办初中,大而言之民办教育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构建教育‘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系社会学术语,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意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在传统结构中,每家以自己为中心,周围划出个圈子,这个圈子是邻居抑或街坊,红白喜事均有往来,是生活上的不固定互助团体:“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强弱来确定。势力大的‘关系户’遍及全村,势力小的只有隔壁的两三家。”

  “差序格局”的最大特点是弹性:化强为弱者,圈子相应缩小;化弱为强者,圈子相应扩大。

  “差序格局”可能会给人人情冷暖或曰世态炎凉的感触,但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则有特殊意义。

  教育社会学旨在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属社会学分支学科。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所在省重点学校接待一个日本的教育访华团,其中一位名叫田中敬彦的老师说:“在日本,学校是否重点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民间平头百姓说了算。无论公办,还是民办,今年你是人们心目中的重点,明年你绝有可能是大家眼里的非重点。一切都处于‘游离”之不确定之竞争状态。”

  其实,此就是教育的“差序格局”。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是公立学校与私立亦即民办学校并存的,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且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就中学而言,当年具有灵活自由办学优点的民办学校天津南开中学与浙江春晖中学即为“差序格局”间的两朵教育奇葩。

  多样化的教育格局是“差序格局”的生命线。

  而“多样化”的内蕴大抵是——

  每一所学校当有自己的学统,以区别于其他学校。

  学统各异的学校据强弱之不同组成不固定的互助结构形式。

  不同特色适应于不同个性或特长的学生,像野花般生长。

  凭特色办学,在特色“拼搏”的此消彼长中自由沉浮。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必定是多层次的,而人才结构注定教育要有相匹配的层次结构。

  民办学校在“差序格局”里扮演的角色绝不是“补白”!

  然而,“差序格局”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远”偏见而“近”包容的文化生态环境,必需有一批具有教育家胸襟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大师。

  在教育“差序格局”中,学生就如一块块材质不同的料子——

  是一块质地厚实、色呈奶白并越洗越白的“龙头细布”,做成内衣多好,偏要做成西服,那是“糟蹋”;是一块平整光洁、斜纹清晰、色泽柔和的华达呢,做成风衣多好,偏要做成对襟,那是“玷污”。

  在教育“差序格局”中,学校就如一个个各具创新灵感的服装设计大师——

  内衣有千姿百态的内衣,外衣有千姿百态的外衣;适合做内衣品牌的不要与适合做外衣的“争风吃醋”;反之亦然!

  所谓小升初“乱象”,质言之乃教育行政化一手调制的“浆糊”,可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请勿以“义务教育法”为杀手锏。

  既然有“义务教育法”,何必要“希望工程”,该把不送孩子进小学与初中的监护人投进监狱;之所以不敢投,那是因为法规超前。而之所以又视千军万马过民办初中独木桥而不见,说什么义务教育阶段不许招生考试的昏话,那是因为法规滞后。

  “超前”与“滞后”是法律之大忌。

  呵呵,何时才能跳出“新政”频出的误区,回归常识,科学“构建教育‘差序格局’”?!

分享到:
分享 转载(1)
0 喜欢

评论